□張嵐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南京 210003)
《紅樓夢》是一部天才作家精心構(gòu)撰的泣血之作,曹公的如椽之筆把五味雜陳的人生詩意且犀利地描寫出來,人生經(jīng)驗,社會經(jīng)驗,感情經(jīng)驗,政治經(jīng)驗,藝術(shù)經(jīng)驗……其間種種難以言傳的妙韻,躍然紙上?!都t樓夢》傳遞信息的多義性、豐富性,使每位讀者都會有東坡之嘆,“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雹倨湮谋窘庾x的多元性、普適性非常突出,無怪乎國內(nèi)有人把“紅學”與《易經(jīng)》一起稱為兩門“玄學”。
《紅樓夢》之“玄”賴于曹公一筆作兩三筆乃至于恒河沙數(shù)之筆的“游龍”筆法,從局部情節(jié)到整體構(gòu)思,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一手多兼、一筆多用的藝術(shù)功力,巨細無遺。脂硯齋在甲戌本第一回即指出曹公此絕技:“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致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云龍霧雨、兩山對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萬染諸奇……”②清人戚蓼生在《石頭記序》開頭對此也有論述:“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牘而無區(qū)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雹劢癫淮Ч搪瑑H就《紅樓夢》第五回警幻仙姑秘授寶玉以云雨之事一節(jié)為例,領(lǐng)略曹雪芹描寫的“一聲三歌”之精妙。
《紅樓夢》第五回,警幻仙姑將其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于寶玉,且“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寶玉入房,將門掩上自去”,“那寶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囑之言,未免有兒女之事”。對此有不同的解讀:或說是警幻有意教唆寶玉談情說愛④,或說是警幻非但沒完成榮寧二公的委托,反而幫倒忙⑤;或說警幻言行不一⑥等?!都t樓》無閑筆,警幻仙姑“秘授云雨”一節(jié)“一擊三鳴”、“一手三牘”:印證全書的敘述主線,彰顯內(nèi)在的邏輯結(jié)構(gòu),啟示人生的解脫之道。
《紅樓夢》想要表達什么,一直以來,見仁見智。對于主題的復(fù)雜性,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⑦相應(yīng)的,《紅樓夢》的主線是什么,也就有許多看法:愛情主線說,賈府衰敗主線說,封建家族衰亡過程主線說,寶玉的叛逆道路主線說,石頭主線說,盛衰、愛情雙重主線說,等等。
《紅樓夢》本名《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通靈寶玉是頑石幻形,賈寶玉是神瑛侍者下凡,最后通靈寶玉回歸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復(fù)還其大石本質(zhì),神瑛侍者也被引至太虛幻境銷號,是一個圓式的情節(jié)發(fā)展。小說所寫是神瑛侍者(即賈寶玉)下凡經(jīng)歷的一切,包括情感生活、家庭生活、家族生活等,頑石幻形的通靈寶玉作為和賈寶玉同體的親歷者,見證了這樣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記錄下來,字跡分明,編述歷歷。不論是與釵黛的情感糾葛還是賈府的興衰敗亡,都是賈寶玉千絲萬縷人生中的一個樂章。
《紅樓夢》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大千世界,作者想要表達的“其中味”是深厚而且廣泛的,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一部文學作品的主線,是文藝作品或文章的主要脈絡(luò),是貫穿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始末的中心脈絡(luò),對其他副線起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來安排的。不管是愛情主線說、抑或是賈府衰敗主線說都把《紅樓夢》單一化、淺近化和薄弱化了,唯有寶玉人生體驗的主線說能貫穿全書,提領(lǐng)眾線?!啊都t樓夢》以‘通靈玉’為主線,實際上也就是以賈寶玉為主線。一部《石頭記》,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作是神瑛侍者傳?!雹嗾缭诩仔绫尽斗怖分械慕淮骸爱敶藭r,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绔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負師友規(guī)談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毙≌f要寫的是個體的經(jīng)歷及領(lǐng)悟,曹雪芹這樣一個天才作家依托或明或暗、或真或假、或虛或?qū)嵉那楣?jié)載體,向后人委曲地傳達了他領(lǐng)悟到的整個人生、整部文化。
《紅樓夢》前五回相當于全書結(jié)構(gòu)的骨架和藍圖,第五回更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曲的形式,隱而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人物的命運交代出來。在戚序本、蒙府本及夢稿本第五回正文的開頭,有曹雪芹所作標題詩,“春困葳蕤擁繡衾,恍隨仙子別紅塵。問誰幻入華胥境,千古風流造孽人。”這一“千古風流造孽人”在此回入華胥境耳聞目見之事即此后寶玉在紅塵中摸爬滾打的濃縮和預(yù)演,春恨秋悲、朝啼夜怨、千紅一哭、萬艷同悲之畫卷,都在賈寶玉一路的“游玩”中鋪展開,寶玉此后的酸甜苦辣也盡收眼底。雖表面盡寫兒女風月之事,但通過作者高超的技法及處處漫不經(jīng)心又煞費苦心的“文眼”,同樣能傳達出那欲言又止、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其中味”。
警幻仙姑受榮寧二公之靈囑托,對寶玉諄諄教導(dǎo),但看完畫冊、判詞及至聽完十二支曲,寶玉都甚無趣味。要知借他人酒杯終究難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品味他人是遠不能“或冀將來一悟”的,還得要縱入人生之爐,親自鍛造一番,經(jīng)歷一遭。警幻將可卿許配于他,并授云雨之事,推入房內(nèi)。甲戌本“兼美”處有側(cè)批:“妙!蓋指薛林而言也?!秉c出賈寶玉和寶釵、黛玉有著超出其他人的親密關(guān)系及糾葛。次日,寶玉與可卿攜手游玩,忽至一黑溪阻路、無橋梁可通之處,警幻追來告之“作速回頭要緊”,“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亙千里,中無舟楫可通,只有一個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爾今偶游至此,設(shè)如墮落其中,則深負我從前諄諄警戒之語矣”。“迷津”是佛教用語,指迷妄的境界。
第一回二仙師見頑石凡心偶熾,非要入紅塵,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xiāng)里受享幾年時提醒它的一樣,那紅塵中雖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睂氂癯撩杂诩t塵,執(zhí)拗于情網(wǎng),無異于墮落迷津,因人間事瞬息間樂極悲生,樂事不能永遠依恃,要逃脫迷津,需木居士和灰侍者撐篙擺渡。居士原為居家道士,后來佛教盛傳之時專指在家奉佛之人?!笆陶摺眲t是指佛教中跟隨長老左右、聽從長老使喚的僧人,故木居士與灰侍者可概指一僧一道,正是伏寫寶玉最后被一僧一道引渡迷津,到太虛幻境銷號。第五回開篇至此,一部袖珍版《石頭記》呈現(xiàn)眼前:寶玉隨賈母來至寧府會芳園(甲戌本在“會芳園”處側(cè)批:“隨筆帶出,妙!字意可思?!庇髦笇氂窦磳⑸裼沃摶镁澈秃髞砣胱〉拇笥^園),寶玉在太虛幻境看到眾女性的悲慘命運,經(jīng)歷了至極繁華卻發(fā)現(xiàn)一切美好不能永久依恃,最后覺悟撒手,這正是賈寶玉一生的簡要概括。
某種角度看,賈寶玉是曹雪芹世界觀、人生觀的探索和象征,《紅樓夢》也是圍繞賈寶玉的人生體驗這一主線來行文的,其中警幻仙姑秘授云雨之事反映出賈寶玉初始對情愛等人世間“樂事”的貪戀和迷惑,這一情節(jié)安排恰恰印證了這一主線。
佛教認為,人身是五蘊和合而成的集合體,五蘊是指構(gòu)成人的五種要素,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虛幻不實的,最終要分離而消散,所以人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本體存在,因此,人的本質(zhì)是“空”的,而且“空”亦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一切終歸空虛。“色”是“空”瞬息生滅的假象;而“情”則是人對“色”產(chǎn)生的種種情感。佛教的這種“空”對古代小說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形式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三國演義》開卷詞就流露出了人生空幻的思想,《水滸傳》中盧俊義驚夢等具體情節(jié)以及其他諸多“講史”、“演義”類作品中都體現(xiàn)出很強的“空”的色彩。
《紅樓夢》的“色空”不同于其他小說直指性的“色空”,作者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基本構(gòu)思已先作了交待,那就是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麻天祥先生認為:“空空道人所悟出的這十六字帶綱張目,涵蓋全書的思想,并制約整個情節(jié)發(fā)生、發(fā)展和歸宿?!薄阿帷蚩找娚?,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這十六字是曹雪芹特意交待的關(guān)于全書總體構(gòu)思的綱領(lǐng),是作者親自指示的解讀其天才著作的一條思路?!雹?/p>
“空空”十六字是《石頭記》的“靈魂”,作者構(gòu)思和結(jié)構(gòu)全書的依據(jù)。“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所以空空道人才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起于“空”,終于“空”,但此“空”非彼“空”,不是回歸,而是超越、提升、涅,最后的“空”是在最初所謂的“空”經(jīng)歷“色”、“情”之后的“空”。《紅樓夢》緊緊圍繞著“空—色—情—空”這個中心思想來成文“,情”為作者體悟人生的媒介和對象,因情而悟。正是有了“情”的介入,使得《紅樓夢》的色空和佛教的“絕情”“棄情”的色空有了區(qū)別,如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所言,《紅樓夢》“之解脫,自然的也,人類的也”?,《紅樓夢》大旨談情,以情為核心,從宗教回到了人世,回到了本體意義上的人,回歸到普通意義上的人。
《紅樓夢》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細節(jié)都體現(xiàn)出“空—色—情—空”的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大荒山青埂峰下的石頭,本處于無欲無求的“無知”狀態(tài)。但聽了一僧一道談?wù)摰郊t塵中的榮華富貴,“不覺打動凡心,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xiāng)里受享幾年”。于是僧道將其攜入“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xiāng)”。原本處于“空”的石頭幻形入世附著于俗世中的賈寶玉,見到了世俗社會這個包羅萬象的“色”,即“因空見色”。
賈寶玉通過警幻仙子的啟蒙,將自身情感逐步升華為“意淫”,又由此將“情”投射到大觀園眾女兒身上,這便是“由色生情,傳情入色”。歷盡炎涼世態(tài)之后,悟得“情”與“色”的人生真相后,石頭脫離塵世,復(fù)歸于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這一過程便是“自色悟空”。頑石未到人間受享之前的狀態(tài)有類于“空—色—情—空”的第一個“空”,不是“存于覺自己之苦痛”的悟,“于解脫之途中,彼之生活之欲猶時時起而與之相抗”;而重新回歸青埂峰下的狀態(tài)則如“空—色—情—空”的第二個“空”,是“以生活為爐,苦痛為炭,而鑄其解脫之鼎。彼以疲于生活之欲故,故其生活之欲不能復(fù)起而為之幻影。此通常之人解脫之狀態(tài)也”??!段鍩魰肪硎哂涊d青原惟信禪師語:“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同樣體現(xiàn)出這個不斷前進、螺旋上升式的圓式體驗。這一體驗,頑石、情僧、賈寶玉、曹雪芹四而一也,《紅樓夢》就是作者“以生活為爐,苦痛為炭”而“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的“一把辛酸淚”!
當警幻仙姑身負寧榮二公之托,不忍寶玉見棄于世道,有層次有步驟地引賈寶玉游太虛幻境,就是為了啟悟?qū)氂?,使其跳出人的迷圈。先以牌坊警語及對聯(lián)醒之;不悟再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終身冊籍,令彼熟玩,“看了仍不解”;聞奇香,醉以靈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寶玉仍覺“甚無趣味”。這樣的做法并沒有什么收效,寶玉并沒有一絲領(lǐng)悟,正應(yīng)了脂硯齋之嘆,“誰為‘智’者?又誰能‘通’?一嘆!”?最后,只好授其云雨之事,讓他親歷,“不過令汝領(lǐng)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尚然如此,何況塵境之情景哉!而今后萬萬解釋,改悟前情。”
明代董說補《西游》的目的是“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內(nèi);走入情內(nèi),見得世界情根之虛,然后走出情外,認得道根之實?!?這和《紅樓夢》“空—色—情—空”的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安排相近:人要“走出情外”,卻先要“走人情內(nèi)”,“空破情根”,“見得世界情根之虛”,做一只“透網(wǎng)金鱗”!?
《紅樓夢》是植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上的,特別是植根在佛道文化的基礎(chǔ)上的。在《紅樓夢》的絢麗舞臺上,佛教思想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紅樓夢》的恒久魅力,奧秘便在佛家哲學,而《紅樓夢》的‘毒’,也在于此! ”?
從《紅樓夢》的內(nèi)容來看,與佛教中禪宗一派思想最為密切。禪宗是佛教世俗化、中國化的結(jié)果,以參究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即佛性,認為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因禪宗融合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得到中國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并以其特有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逐漸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和儒家、道家等學派一起,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和性格特征,這是《紅樓夢》浮現(xiàn)出佛光禪影的根本原因。筆者試圖就警幻仙姑秘授云雨所啟示的禪宗的修行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證悟又稱悟入,由實踐而體得真理。解悟,又稱開悟,由理解真理而得知。如前所述,賈寶玉在紅塵中歷練而悟,是證悟而非解悟。關(guān)于證悟成佛,又分為兩種方法或步驟,即“頓悟”和“漸悟”。頓悟指快速證入覺悟之境,而不須依一定之次第作長期修習。漸悟指須經(jīng)一定順序之長期修習,始得證悟。早在南北朝時,漸頓之辯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到禪宗時,“頓漸”問題成為區(qū)別南北禪宗的主要標志,所謂“南頓北漸”,“南宗”慧能以“頓悟”立說;“北宗”神秀以“漸悟”立說。實際上通常所講的頓漸包括修持和覺悟兩個方面,修持有頓修和漸修之分,覺悟有頓捂和漸悟之別。
有關(guān)頓漸之爭有多種說法:一漸修頓悟,二頓悟漸修,三漸修漸悟,四頓悟頓修。其實頓漸是為不同根基的人分別設(shè)立的教法,慧能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又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利,所以立頓漸之假名”?。所謂頓漸,就是指修行者見道悟理的遲疾,即時間的快慢、過程的長短而言。神秀重漸修漸悟,慧能主頓悟漸修,因此禪宗是主張頓漸并兼,頓漸并重的。南懷瑾先生指出:“盡一大藏教,統(tǒng)諸修行法門,皆漸法耳。即禪宗祖師,于言下頓悟者,亦由熏修漸積而來?!?因此,漸悟、頓悟,不是兩個對立面,沒有漸悟的基礎(chǔ),無法獲得頓悟。不承認漸悟的頓悟,只能是一種妄悟了。
關(guān)于《紅樓夢》中的漸頓問題,羅立群說:“曹雪芹主張南宗‘頓悟’,不主張北宗‘漸悟’,即認為‘悟’無須長期的修習,只需突然領(lǐng)悟自己本有的佛性,便能解脫人生困惑?!?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從描寫來看,《紅樓夢》展示給我們的是一條漸修頓悟之道。
警幻秘授寶玉云雨之事,實質(zhì)是以性啟蒙為核心的啟蒙教育,希望寶玉領(lǐng)略“云雨之歡,巫山之會”后能“改悟前情”,“一剎那間妄念俱滅”。不過警幻以欲止欲、當頭棒喝似的點化并未奏效,寶玉依警幻所囑之言,有了兒女之事后反與可卿難解難分,夢醒之后還強襲人同領(lǐng)警幻所訓云雨之事。這種沒有積累、沒有漸“修”的功夫,便想要“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無疑是水中月、鏡中花。警幻仙姑希望寶玉一夢而悟的“警幻”目的沒有達到,只好讓千古情癡寶玉回到人間去走一遭,漸漸地悟透人生。
賈寶玉的漸修是伴隨著和黛玉的情感發(fā)展及賈府的盛衰而進行的,從二十一回寶玉參禪,我們能看到他在努力地尋求證悟但實際上還沒有達到,此時寶玉還沒有盡嘗酸甜苦辣,自然不可能真悟??捎纱丝闯鰧氂窬邆淞嘶鄹臀蛐裕绻麤]有這一點,就如同盲人騎瞎馬一樣,再怎么遭遇都不會有所得的。接下來,在看到司棋、晴雯、芳官、四兒的被逐和死亡,直至黛玉仙逝,一再的風刀霜劍嚴相逼,使賈寶玉走向“情絕”,漸次修行到一定程度,“悟”是剎那的。甄士隱是老年版的賈寶玉,他的悟道經(jīng)歷同樣也是一個漸修頓悟的過程。“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具備了悟道的素養(yǎng)和品性,即下文所說“本是有宿慧的”。開始當一僧一道要讓他舍英蓮,“士隱不耐煩,便抱女兒撤身要進去”。點化頓悟不成,道人只好讓他自干營生,和他相約三劫后在北邙山會齊了往太虛幻境銷號。甄士隱在經(jīng)歷了英蓮走失、家產(chǎn)被燒、貧病交加之后,聽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一聞此言,心中早已徹悟?!庇蓾u修而頓悟,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
不僅寶玉,書中所寫人物大都需要經(jīng)過一番現(xiàn)實的磨煉才能徹底拋開情欲,最后達到徹悟。
① 《宋史·列傳第九十七·蘇過傳》。
② 曹雪芹著,脂硯齋評,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頁。
③ 《戚蓼生序本石頭記》,沈陽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
④ 祝秉權(quán):《〈紅樓夢〉分回賞釋》,巴蜀書社,2007年版。
⑤ 鄧華:《紅樓一夢析——談“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中的人物和夢境》,《邵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第1期,第51頁-第53頁。
⑥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頁-第496頁。
⑦ 魯迅:《魯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350頁。
⑧ 張錦池:《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紅樓夢〉主線與明清小說傳奇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紅樓夢學刊》,1992年第1輯,第11頁。
⑨ 麻天祥:《紅樓夢兼收并蓄的文化思想——儒道融合,以道釋佛》,《紅樓夢學刊》,1988年第2期,第129頁。
⑩ 劉宏:《一個由“空·色·情”建構(gòu)的立體世界——論〈紅樓夢〉的總體構(gòu)思》,《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第50頁。
?? 《王國維、蔡元培、魯迅點評紅樓夢》,團結(jié)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頁。
? 蔣宗福,李海霞主譯:《五燈會元》,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2頁。
? 曹雪芹著,脂硯齋評,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頁。
? [明]靜嘯齋主人:《西游補答問》,見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530頁。
? 張乘健:《紅學與佛學的世紀末反省——〈紅樓夢與清代佛教〉卮言》,《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第87頁。
? 門人法海編集,后學德清勘校:《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頓漸品第八》。
? 門人法海編集,后學德清勘校:《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定慧品第四》。
? 南懷瑾:《禪海蠡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頁。
? 羅立群:《禪宗意識與〈紅樓夢〉創(chuàng)作》,《紅樓夢學刊》,1991年第3輯,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