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冰 齊雪艷(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新疆 伊寧 835000)
《大師和馬格麗特》是蘇聯作家布爾加科夫從1928到1940年,歷經12年完成的一部傳世之作。20世紀20至40年代,是蘇聯歷史上專政意識空前強化,持有獨立價值立場的知識分子與集權政治之間的沖突空前增長的時代。布爾加科夫在其創(chuàng)作中一貫以一種超然于主流話語之上的姿態(tài)介入社會問題,所以屢遭非議,甚至被貼上了“非無產階級作家”的標簽。身處邊緣失去話語權力的布爾加科夫在處境尷尬的情況下,頂住巨大的批判的壓力完成了《大師和馬格麗特》。小說1940年完成,但直到1966年經過刪節(jié)才得以發(fā)表。值得欣慰的是,小說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并且很快地被譯成多國文字,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這部小說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于它奇特的構思、似真似幻的故事、魔幻怪誕的形態(tài)。彼得羅夫斯基引用馬雅可夫斯基創(chuàng)造的新詞“滑稽劇式的神秘劇”概括布爾加科夫的創(chuàng)作,認為“布爾加科夫作品體裁的不確定性,像個謎一樣”,其作品是“把差別極大的各種極端性的內容結合在一起的體裁”①。的確,《大師和馬格麗特》具有“謎一樣”的特點,其中現實與幻想、崇高與卑下、寫實與寫意、贊美與諷刺融合一體,共同組成了一個令讀者驚嘆的“神奇故事”。本文試圖從俄羅斯著名文藝理論家普羅普的《故事形態(tài)學》中所提出的“角色的功能”的理論入手,解讀布爾加科夫創(chuàng)造的這一“神奇故事”。
一
“從形態(tài)學角度說,任何一個始于加害行為(A)或缺失(a)、經過中間的一些功能之后終結于婚禮(C)或其他作為結局的功能項的過程,都可以稱之為神奇故事?!雹谄樟_普把神奇故事分成不同的組成部分,他認為,所有的神奇故事“變換的是角色的名稱(以及他們的物品),不變的是他們的行動或功能。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說,故事常常將相同的行動分派給不同的人物。這就使我們有可能根據角色的功能來研究故事”。普羅普認為神奇故事的所有情節(jié)都是建立在相同的功能上,意即所有的神奇故事按其結構都是同一類型。
我們以普羅普“角色的功能”理論來分析《大師和馬格麗特》。先從小說的開頭看起。故事開始于一個現實的世界:“燠熱的春日,夕陽西下,長老湖畔來了兩位公民。頭里那位四十上下,一身銀灰色夏裝,矮矮的個頭,黑色的頭發(fā),頂門已禿,長得富富態(tài)態(tài),手拿一頂冒頂打褶、相當體面的寬檐帽,刮得光光的臉上,點綴著一副特大號角質黑框眼鏡。身后跟著一個小伙子,肩寬背闊,赤發(fā)蓬松,后腦勺上歪帶著一頂格呢便帽,上身花格翻領襯衫,下身皺皺巴巴的白褲子,腳穿黑便鞋?!雹坌≌f開篇就為我們描繪了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具體的天氣、地點、人物,還細致地描述了每個人具體的外貌和衣著打扮,給我們一種強烈的真實感。這樣的開端很容易給讀者造成一種假象,認為作家所給我們描繪的是這個真實的世界將要發(fā)生的故事,而讀者恰恰就在這樣一種期待中等待著故事的進一步的發(fā)展。但是,突然之間,讀者的閱讀期待被打破了,在這個看似“真實”的世界中竟然發(fā)生了各種各樣奇怪的事情:別爾利奧茲碰看到在這個炎熱的夏日,樹蔭底下不見一個游人;自己喝的杏仁茶泛著厚厚的一層黃沫,飄出一股剃頭鋪子的怪味;一位怪模怪樣的公民通體透明。離奇的事情都是為神奇故事的敘述起鋪墊的作用,作者所描繪的真實世界中的離奇古怪的事情吸引了讀者的興趣,讓讀者隨著作者所設計的種種懸念一步步地進入到作家的世界中。
二
正如有些評論家指出,小說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似乎缺乏必然的聯系:第一部分是現實主義的,第二部分則是幻想主義的。但是巴雷特卻提出了異議,他認為第二部分是“生動故事中成長出來的一個傳說。1928年作為開端,按照魔法與滑稽框架構造的沃蘭德與彼拉多故事到1933年則開始呈現為‘愛情故事’,并且第二部里占主導地位的正是‘愛情故事’。敘述主題已改變,位居前景的是出自傳統(tǒng)魔法故事的許多奇特裝飾”④。實際上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巴雷特的見解,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小說進行到第二部分時,小說已經進入到傳統(tǒng)的神奇故事的框架之中了。
這個神奇故事實際上是從第19章開始到24章結束。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馬格麗特,這些章節(jié)主要敘述馬格麗特對大師的尋找。大師是一位作家,一直都在寫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寫的是兩千年前猶太總督彼拉多由于懦弱違心地殺害了善良的耶穌,之后的兩千年里由于內疚所受的精神折磨。但是小說寫成后并沒有得到發(fā)表,而是招來了惡毒的攻擊。正如普羅普在角色的“功能之九”中提出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雙重的,尋找者和落難的主人公。這些章節(jié)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普羅普所描述的神奇故事的構成類型是相似的,角色的功能是相同的。就像大多數的俄國民俗家所認為的那樣,神奇故事都是開端于不幸事件的降臨。災難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小說就是以大師的突然失蹤這種形式出現的。角色的功能之九是“災難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請求或發(fā)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許他出發(fā)”?!洞髱熀婉R格麗特》的第二部分就是這樣出現的。小說開始就交代了馬格麗特去他們經常約會的那個地下室去尋找自己的愛人時,發(fā)現大師已經失蹤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他將去哪里的線索。在神奇故事中,所有災難的降臨都是由于某種邪惡的出現,而大師遇到的邪惡是莫斯科文協的欺騙:本來說是要發(fā)表大師的作品,但是后來不但沒有發(fā)表,反而招來了一場無情的批判,最終使大師遭受了牢獄之災。等到大師再次回到自己居住的地下室時,發(fā)現自己的住所已經被他人占用了,大師失去了棲身之所,無法承受現實社會對他的打擊,最后精神失常,進了瘋人院。這實際上就是普羅普所定義的“開端”部分。
大師消失后,馬格麗特開始尋找,即角色的功能之十一是:主人公離家。馬格麗特開始尋找失蹤的大師。在要尋找的時候出現了贈與者,這個贈與者就是魔鬼沃蘭德。角色的功能之十二是:主人公經受考驗,遭到盤問,遭受攻擊等等,以此為獲得魔法或相贈者做鋪墊。小說中這個贈與者是一種很突然的方式出現的。在馬格麗特特別絕望之時,出現了一個叫阿扎澤洛的紅毛,紅毛告訴她大師還活著并邀請馬格麗特到一位非常顯貴的外國人家里做客。馬格麗特在得知自己深愛的大師還活著的消息時,內心充滿了難以言說的激動和興奮。阿扎澤洛贈給了馬格麗特一個金質的小圓盒,并告訴她說:“今天晚上九點半,勞駕把衣服全部脫下來,用盒子里的油膏把臉和身上都擦一遍?!瘪R格麗特雖然內心滿懷恐懼,但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大師,她寧愿拋棄現在擁有的一切。馬格麗特與阿扎澤洛簽訂了協約,就像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與浮士德簽約一樣。馬格麗特按照要求渾身擦上了油膏,突然之間由30歲變到了20歲,歲月和憂愁所留下的痕跡瞬間消失,變得無比輕盈,駕著刷子喊著“隱身”就飛走了。這體現了角色的功能之十五:主人公轉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領到所尋之物的所在之處;主人公被轉移的形式可以是在空中飛翔,或是在陸地或水中行駛,或被引領而行。在小說中布爾加科夫讓馬格麗特選擇的是空中飛翔。馬格麗特后來又遇到了阿扎澤洛,他們一起來到了50號公寓門前,這就是普羅普所指出的,通常尋找的對象都在“另一個”“別的”國家。馬格麗特進入到了一個黑得如地洞的地方。忽然,頭頂的上方亮了起了一盞神燈,他們走上一個似乎沒有盡頭的樓梯,最終見到了科羅維耶夫,而阿扎澤洛消失了。在科羅維耶夫的引領之下馬格麗特見到了“贈與者”沃蘭德。沃蘭德就是神秘的幫助人。當然在見到沃蘭德之前,馬格麗特還是經歷了一場嚴峻的考驗。科羅維耶夫要求馬格麗特作為“女王”參加一場撒旦的月圓舞會。在參加盛大的舞會時,馬格麗特被打扮了一番,但是各種各樣的裝飾,實際上對馬格麗特都是一種摧殘:讓她用鮮血洗澡,佩戴一條磨脖子的鏈子,鏈子上的雕像墜得她腰都直不起來。在舞會上她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是在人世間作惡多端的人,有騙子手、劊子手、叛徒、密探、冤魂、瘋子、女鬼等等。這些邪惡的人竟然都對馬格麗特頂禮膜拜,使她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人們不斷地親吻她的右膝,弄得她苦不堪言。膝頭腫了,皮膚青紫了,疼痛使她感覺到自己會隨時痛哭流涕。舞會終于結束了,一切又都恢復了平靜。舞會后沃蘭德對馬格麗特表現出較為冷漠的態(tài)度,“剎那間一股莫名的強烈憂傷涌上馬格麗特心頭。她覺得自己受騙了”。就在馬格麗特非常失望之際,沃蘭德說:“我們考驗了您?!薄盀榱藞蟠鹉裉煸谖疫@兒承擔女主人的角色,您有什么要求呢?”馬格麗特提的第一個要求并不是為自己的,而是請求沃蘭德他們不要再給弗麗達送去她用來悶死孩子的手絹了。因為在舞會上,弗麗達曾經請求馬格麗特幫助她,馬格麗特在遵守諾言與滿足自己的心愿之間,最終選擇了遵守諾言,幫助了弗麗達。其實這也是對馬格麗特的考驗。馬格麗特的無私和善良獲得了獎賞,沃蘭德提出了還可以滿足馬格麗特的一個心愿,馬格麗特說道:“我希望現在、立刻、馬上,就把我最親愛的心上人——大師——還給我?!薄蚌畷r間,一陣狂風卷進房來,燭臺上的蠟燭吹得搖搖晃晃……一團清光之中出現了那位自稱大師、夤夜造訪伊萬的客人。”馬格麗特乞求沃蘭德讓她和大師回到以前居住的那個地下室。沃蘭德滿足了她的心愿。他們回到了以前居住的地方,一切依舊。
三
我們利用普羅普的角色的功能來分析該小說,其目的并不是單純地定位它是一部神奇故事。這個神奇故事有著深刻的內涵。神奇故事是布爾加科夫傳達思想的媒介,借這個神奇故事,布爾加科夫表達了自己的善惡觀?!拔痔m德是作者的面具,大師是作者的疊合?!毙≌f并沒有以大師和馬格麗特回到以前的住所而結束,而是接著安排了另外一個結局,這個結局符合普羅普對神奇故事所提出的角色的功能之三十,敵人受到懲罰。在莫斯科所有的那些作惡多端的人都遭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體現了“因果報應”的思想。角色的功能之三十一:主人公成婚并加冕為王。有時主人公只是結婚而已。沃蘭德用魔法把大師一度被焚毀的小說的手稿原封不動地拿了出來,馬格麗特和大師回到以前居住的那個地下室,一切依舊。馬格麗特坐在那里留著眼淚閱讀著失而復得的小說,在經歷了心靈的震撼之后,她體驗到了幸福。但是她的心中還是有一種難言的恐懼,害怕現在擁有的這些還會在剎那間消失。沃蘭德知道塵世間的環(huán)境并不能讓馬格麗特和大師獲得最終的幸福,于是讓他們離開了這個紛繁喧囂的塵世,讓他們從世俗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來到沃蘭德為他們選擇的自由王國。這正符合了神奇故事的“美好結局”。
沃蘭德是一個魔鬼,是一個神話現實化的人物,來到人世就喬裝改扮成一個外國人,來觀察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是非善惡,實施他“懲惡揚善”的功能。沃蘭德是布爾加科夫的面具,在這個面具之下的作者和魔鬼有著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要在這個混亂、荒誕、是非顛倒的現實世界中確立一種新的道德價值體系,一個真正有別于過去那種庸俗虛偽的價值觀,做到真正的“懲惡揚善”。沃蘭德是以一個“惡”的形象出現在小說中的,但他行為的動機和效果卻是善。布爾加科夫在小說第一部的題記中引了《浮士德》中的一句“我就是那種力的一部分,總想作惡卻總是為善”,這句話是沃蘭德生命的寫照。布爾加科夫賦予沃蘭德“魔力”,將其懲惡揚善的內質夸大,將其塑造成拯救善良、弘揚正義、倡導愛情的救世主。沃蘭德設置的“惡”,完全是對馬格麗特的考驗,其效果則是幫助馬格麗特與大師終成眷屬,從而完成了沃蘭德特殊的善舉?!按髱熓亲髡叩寞B合。”大師最終的命運是擺脫塵世的束縛到達安寧的理想世界。布爾加科夫試圖在理想世界中建構出自己的道德價值以彌補善在現實世界中的不足,所以說,神奇故事的框架同樣也堅持一種絕對的道德觀,那就是,惡一定會被征服,善一定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神奇故事有31個功能項,不是所有的故事里都有所有的功能項,但是缺少一些功能項并不會對其他功能項的交替順序產生影響。所有的功能項的總和就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一個結構組合?!痹趯Α洞髱熍c馬格麗特》的分析中,雖然我們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角色的功能項都存在,而只是存在了部分的功能項,但是這些部分的功能項的順序沒有改變,而且這些功能項最終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神奇故事。
① 米·彼德洛夫斯基.兩位大師——馬雅可夫斯基和布爾加科夫[J].鄭濱譯.蘇聯文學,1987:(1).
②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故事形態(tài)學[M].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③ 布爾加科夫.大師和馬格麗特[M].徐昌翰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本文所引原文皆出自該書,不再另注)
④ 萊斯莉·米爾恩.布爾加科夫評傳[M].杜文娟,李越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