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良 張宇華(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yè)學院, 石家莊 050035)
駢體文是受楚辭漢賦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講求語言形式美的韻體文,它成形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南北朝時期是駢體文成為文章正宗的鼎盛時期,期間駢體文數(shù)量很多,大都是形式華美、內容空虛的作品,但也有一些內容充實、文辭豐美的佳作。吳均是南朝梁朝的文人,其《與宋元思書》就是駢體寫山水最出色的典范。這是一篇吳均寫給他朋友宋元思的信的節(jié)文。選文僅用一百四十四字,就生動傳神地再現(xiàn)了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兩岸的水光山色,它開了駢文記游的先河。同散文相比,駢體文的表達方式有其語言上的特殊要求。下面,我們試結合駢體文的語言特點來賞析《與宋元思書》,以見其寫作藝術的高妙。
1.語句上高妙體現(xiàn)駢偶和“四六”的特點。駢偶又叫對仗,就是兩兩相對。駢體文多用“駢四儷六”對偶句,并要求句法結構相互對稱?!杜c宋元思書》就集中體現(xiàn)了語句上駢偶“四六”的特點,如開篇即以“風煙俱凈”對“天山共色”。駢體文還把偶句歸納為言對、事對、數(shù)對、色對、正對、反對、意對、復對等類型。該文“急湍甚箭”對“猛浪若奔”,既是事對,又是正對;而“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則是色對,“昏”對“日”,復對,反對。該文除了“四六”句外,還有五字句“鳶飛戾天者”對“經(jīng)綸世務者”,更有單散句“自富陽至桐廬”。作者以這種直敘白描兼帶抒情的散行句式穿插文間,豐富了行文的跌宕變化,避免了句形的單調板滯,從而使通篇誦讀時,間歇有致,搖曳多姿?!段男牡颀垺ふ戮洹氛f:“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jié)也?!笨梢?,劉勰也主張為文應“選用奇偶,節(jié)以雜佩”。駢偶“四六”形式,能使文章產(chǎn)生齊整華彩、文義映襯之美。散句的作用,則有承上啟下、梳結文義的功能?!杜c宋元思書》一文多用四字而又五、六兼使,駢中帶散,因而使該文既整飭勻稱,句麗詞暢,又開闔自如,錯落有致,文氣通暢。
2.遣詞上精妙藻飾和用典的特點。追求詞藻的華美纖麗是駢文的特點。駢體文往往堆砌一些金玉、苑囿、山水、風月、靈禽、奇獸、香花、異草、宮室、顏色等類的詞,如楊炯《王勃集序》所說:“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绷簧亳夡w文僅繪飾顏色一類的詞往往就占全文字數(shù)的十分之一二。用文采翰藻的纖麗形式來掩飾駢文空虛貧乏的內容,這自然是其消極的一面,同時,駢體文過分要求詞語的工整,就得常使用同義詞、近義詞構成對仗,由于同義詞、近義詞用得太多,往往形成重復,這也是駢體文的毛病之一?!杜c宋元思書》的句子中,也用了一些近義詞,如“不窮”對“無絕”,但作者使用這些為數(shù)并不太多的近義詞,并未使人感到重復,其“泠泠作響”與“嚶嚶成韻”近義相對,更是渲染了景物的音樂色彩,用詞精妙考究、華麗清新,卻沒有六朝駢文堆砌詞藻的弊病。遣詞自然流暢、清麗豐富,使這篇短札為后人喜愛。用典是駢體文的另一特點。引言、引事、引經(jīng)據(jù)典,本是為文的一種重要修辭手段。魏晉以后,駢體文漸以數(shù)典為工,以博雅見長,幾成滿紙典故。駢體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而在于通過用典,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典雅、委婉、含蓄、有文采。因此,駢文用典,往往意在言外,借甲而說乙。如本篇的“鳶飛戾天”,它是引《詩經(jīng)·大雅·早麓》里的原句,但在本篇中卻用它比喻影射有理想而懷雄心壯志或為名利而極力攀高的人。這種言此意彼、音在弦外的用典,使文章含義精練有致,令人浮想聯(lián)翩。駢文用典常常不指明出處,而又最講究剪裁古事古語使之融化于駢文所需的屬對之中,所以駢體文作者雖用的是古事古語,但已把這些古事古語融化成自己的話,表達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鳶飛戾天”這句古詩引用,表達的卻是作者“望峰息心”的不求名利的思想感情。過多用典,堆砌成篇,無一句無來處,這就不僅使文章累贅冗長,“殆同書抄”,而且使文字內容隱晦難懂。《與宋元思書》用典卻避免了這一毛病,它也用典,卻為數(shù)甚少,也引古語,卻不艱深隱晦,這是它與一般駢體文在語言表達上的不同之處。它言之有物,情文并茂,明白暢曉,易為讀者接受。
3.語音上巧妙運用聲韻平仄的特點。自梁代沈約自覺把聲調平仄作為韻文藝術化的手段,駢體文也受到聲律平仄的影響。平仄是與駢四儷六對仗有關的,對仗句要求平仄互襯。自唐以后,四、六句,五、七句節(jié)奏點的平仄又最為嚴格。如“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則以二、四字為節(jié)奏點。駢體文過分強調平仄、拘泥聲律,不僅會妨礙文章內容的表達,而且還影響語言的自然節(jié)奏,反而削弱了語言音韻的自然美?!杜c宋元思書》的行文則不拘泥于平仄,其六字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就自然成文,并未過分講求平仄,“奇山異水”更是平仄巧妙。本篇多用四字句,聲律上二二成拍,排列勻整,富有節(jié)奏,音節(jié)和諧,朗朗上口。確如柳宗元《乞巧文》所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痹撈H鏘成韻,取得富有音韻美的效果。
4.寫景抒情,精選畫面,奇妙構思的特點。該文雖是書信,但節(jié)錄得卻十分別致,通篇寫景,景中含情。作者觀察細膩,體會深刻,既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點,剪裁恰切,選取精彩畫面,又善于調動人們的多種感官,精心設計,運思走筆,描景繪物有聲有色。駢語儷句整齊精潔,布局合理地繪就了一幅生動絢麗、立體逼真的百里山水畫卷,成為寫模山范水的駢體文的千古佳篇。全文三段文字有總有分。首段直敘白描概寫夏秋之際江上景色。風停霧散,晴空凈爽,與遠山共色,乘船沿江而上,隨意飄蕩觀賞。一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的白話交代后,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字贊嘆總括了富春江山水秀麗的秋景,眼界闊大,頗具氣勢,語句華麗清新,簡淡暢達。第二段分兩個層次寫碧水清澈、江流湍急。作者抓住“異水”的特點,一寫水的靜態(tài),運用夸飾“千丈見底”突出其清澈;二寫江的動態(tài),運用比喻急流如箭,猛浪若奔(馬),形象突現(xiàn)江水湍急奔騰的氣勢。第三段作者分寫“奇山”,層次清晰,景情交融。前六句為一層,寫仰視夾岸爭高入云的群峰,作者運用比擬手法,給人以豪壯而又寒涼的視覺、觸覺感受。接之六句為第二層,以幾個特寫鏡頭,分寫群峰中的泉水、百鳥、鳴蟬、山猿,作者突出的不是形象,而是聲音的描繪,給讀者以聽覺上的感受:泉水泠泠,好鳥嚶嚶,蟬囀猿叫,匯成山水間一首歡快和諧清新的樂章?!傍S飛戾天者”、“經(jīng)綸世務者”一組用典偶句是為第三層,作者游覽山水,沿江見聞,觸景生情,產(chǎn)生聯(lián)想,借景言志。吳均一生不計榮利,為人耿直,仕途坎坷,此時聯(lián)想,巧妙地用兩個典故抒發(fā)自己的志趣:面對浩莽勃發(fā)的大自然,人們都應拋卻一切名利而將自己回歸到這山水雄渾的世界。最后寫林木蓊郁四句是第四層,以群峰叢樹枝葉繁茂,長勢蔥郁的具象細寫,呼應前面的“皆生寒樹”,給人以勃勃生機、欣欣向榮之感。
這篇簡潔精彩的山水游記駢體文,文字清拔,寫景如畫,僅用一百四十余字,就把長達百里的富春江山光水色濃縮其中,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形、色、聲、勢俱佳的立體山水畫。作為山水記游駢體文典范,作者的成功在于善于發(fā)揮自己長于駢儷、精當用典和辭采妙麗的特點,善于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角度和畫面,言之有物,情景交融,把祖國山水描繪得生動逼真。確如清許在《六朝文箋注》中對此佳作的評論:“掃除浮艷,淡然無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