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但在精神領域卻出現了讓人憂慮的持續(xù)大滑坡,面對人文精神的失落、價值觀念以及社會功德的缺失這一嚴峻現實,急需圖書館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略,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以提升現在的人文精神和公民的道德水平。
1.情感危機
當前,一些學生對自己的父母和親友間的關愛,心無感激,認為理所應當,甚至嫌棄自己的父母;對身處危難之人,不伸援手;對殘疾乞討之人,不施憐憫;對于公益活動,麻木不仁;對于個人學習,缺乏激情。他們缺失的正是一種人文關懷和一種愛的教育。
2.理想危機
理想,是支撐人類前進的信念,是人生前行的航標與驅動力。有人曾做過調查,以一個班為例,其中65%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或者還從未考慮這個問題,20%左右的學生把理想定位于多多賺錢,再問賺錢的目的是什么?回答多半是自己可以吃得好、玩得好、享受高質量的生活,僅有不足15%的學生將自己的理想具體到科學家、畫家、醫(yī)生、企業(yè)家、音樂家。沒有理想,孩子們正在迷失著自己。
3.責任危機
在現在的孩子們當中,很少有人覺得生活中父母、他人的關愛是值得感激和回報的,而且覺得別人給予自己關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當自己要同樣付出時卻又不愿意、不自覺。其實,一個人在社會中既是一個權利的享受者,更是一個義務、責任的承擔者,面對自己的父母、親友,學生們普遍缺乏感激、回報,更不用說會發(fā)奮學習回報父母、體貼父母了,缺乏做人最起碼的責任感。
4.美德危機
在學生當中,不少人覺得舍己為人不值、拾金不昧太傻、團結一致沒個性,而且我們今天的教育,是把孩子視為單純的物質生命形式供他吃、穿、住、行,把學生當作存儲知識的“容器”,忽略他們應視作社會中一個個獨立的精神生命的個體來看待。
1.運用館內豐富文獻資源,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社會責任和人文教育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品質
“閱讀”是圖書館人文學科講堂里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讀優(yōu)秀的作品,最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那么如何能讓學生在閱讀中讀有所悟,讀有所益呢?我認為首先要選擇適合特定教育對象的作品讀物,為自然過渡到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做好準備??v觀中國歷史,其杰出人物,在國家危難之際,都會迸發(fā)出一種高尚的愛國情操,都會懷有救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著原始的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精神,強調“仁者愛人”和人的社會責任,我館收藏的許多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就有不少表達愛國情懷、人生觀以及社會責任的優(yōu)秀篇章,可以作為我們進行人生觀、社會觀、愛國主義教育的范本,為提高學生崇高的人文品質和與人格魅力奠定基礎。
2.利用計算機、通訊和數據庫技術三位一體的信息網絡體系,培養(yǎng)青少年對社會、人際、物我關系的認識、處理能力
網絡創(chuàng)造了以信息、知識為載體的社會生活的新形式,也給青少年成長帶來了新的課題。有些青少年掉進上網成癮的漩渦里難以自拔,迷失自我,圖書館是社會文化教育機構,要充分發(fā)揮其教育職能,在傳遞書刊文獻信息知識的同時,有責任利用我們館內現代化的網絡設備和通訊條件,提供完善的網絡服務,向廣大青少年灌輸一種精神,一種人類的優(yōu)秀品質和優(yōu)良的人性傳統(tǒng),即進行人文教育。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我館特在電子閱覽室開設少兒綠色網絡通道,有針對性地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而且在做好網上信息采集、制作、傳播等工作的同時,做好網上信息的把關、過濾工作,將各種消極的信息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同時在技術層面上,大力發(fā)展“防火墻技術”和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堅決杜絕外在的不良信息通過非法途徑進入青少年的視野,保證館內網絡信息的安全。
3.加強圖書館陣地建設,工作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履行社會教育職能,開展學生社會、生活等多種能力培養(yǎng)。圖書館可通過各種渠道及時、準確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并主動出擊,加強對青少年素質的培養(yǎng),這是圖書館少兒工作者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4.圖書館人要以增強人文精神、加強人文底蘊為宗旨,適時進行圖書館工作的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圖書館人的文化素養(yǎng)。
總之,我們要用對學生的心靈負責、對祖國的未來負責的崇高人文情懷和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構建圖書館少兒工作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