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梅
政府績效審計是指對公共開支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的審計,績效審計是以揭露管理不善、決策失誤造成的嚴重經濟損失,浪費國有資產為重點,促進提高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和完整為目的。
《審計署2008年—2012年審計工作發(fā)展規(guī)劃》中指出:“全面推進績效審計,促進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提高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進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立健全政府績效管理制度,促進提高政府績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責任追究機制”。
隨著我國政府對績效審計重視程度的提高,研究績效審計目前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措施,可以利用的有效條件、審計環(huán)境等問題成為審計工作者的主要課題。
1.沒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和評價標準。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雖然賦予審計機關監(jiān)督職能,但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規(guī)范,關于效益方面的要求則比較籠統(tǒng),沒有具體的標準,沒有量的規(guī)定就使得審計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績效審計只能成為財務審計的補充,同時,由于績效審計項目的范圍、目標、重點差異很大,我們關于績效的評價指標還只是針對某一領域某一行業(yè)或某類資金,沒有統(tǒng)一的衡量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標準。
2.績效審計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結果。每年審計署向全國人代會提交的審計報告,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審計風暴,問責風暴年年刮,年年繼續(xù)刮,形成了“屢審屢犯,屢犯屢審”的情況,使得績效審計的過程更重要,而結果的追蹤處理、具體效果、教訓的總結、改進的方案,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沒有達到更好的效果。
3.績效審計的取證手段和技術方法落后??冃徲嬍乾F代審計發(fā)展的結果,是現代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審計技術和手段,我國審計起步晚,先進的調查取證、審計技術和方法大多都不成熟,風險導向審計的一些方法和理論更是在研究中,沒有和績效審計相適應的技術方法,使得審計證據的收集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審計人員必須運用現代管理學的綜合評價方法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和權重,在此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數學運算才可得出科學的評價結果,一旦審計證據不充分或缺乏證明力就可能導致審計結論錯誤的有失公正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1.構建績效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政府績效審計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社會公眾對審計的期望,構成績效審計的外部環(huán)境而審計工作的日益復雜、取證的日益困難,形成績效審計的內部環(huán)境,為了保證績效審計工作質量和審計效率的提高、防范績效審計風險,必須建立適應新形勢下的績效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盡可能的將各種因素納入控制范圍,進行全面的規(guī)劃和安排,促進績效審計在我國的快速發(fā)展。
2.積極探索績效審計的技術和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科學適用的審計方法,引入控制論、戰(zhàn)略分析法、組織行為學、社會科學、國民經濟增量分析學、信息科學、數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加速職能軟件取證功能的開發(fā),選擇的審計方法要既能體現其效性靈活性又能從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審計風險,全方位吸收國外的先進審計技術,洋為中用發(fā)展我國的績效審計。
3.提高審計工作者的業(yè)務水平與技能。審計機關不僅要利用多種渠道廣泛宣傳績效審計的重要性,還要積極廣泛地組織績效審計知識的業(yè)務培訓,讓大多數審計人員逐步掌握績效審計的基本知識,在實踐中能夠結合本專業(yè)技能,運用績效審計的方法,盡快掌握開展效益審計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盡快造就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通過與經濟類高校簽訂定向培養(yǎng)協(xié)議,按照審計工作的實際需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
4.加強績效審計風險評估研究。由于當前開展績效審計的外部環(huán)境還不完全具備,審計部門內部也存在很多尚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審計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很多,審計的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對于績效審計風險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不夠,相關的風險控制制度和措施還不完善,這些都會對績效審計的順利展開及其審計效果產生不好的影響,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績效審計的風險問題,加強對風險評估的研究。
綜上所述,資源的有限和需求的無窮,使績效審計顯得尤為重要,績效審計將成為我國政府審計現在和未來的工作重點和必然趨勢,我國審計署和各級審計機關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高度重視審計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重要作用,進行科學的培養(yǎng)和管理,以配合并促進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