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華
一
“無以”是古文中運用很廣泛的一個詞,例如:
“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孔子《論語·季氏十六》)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xu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諸葛亮《誡子書》)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李密《陳情表》)
那么,上述句子中的“無以”應(yīng)如何解釋呢?一般的資料大都籠統(tǒng)地解釋為“沒法”。這種解釋不夠準確,容易使人誤以為其中的“以”就是名詞“方法”或“辦法”的意思。而查遍古文,恐怕也難以找到“以”的這種用法。也有的資料籠統(tǒng)地將“無以”解釋為“不能”。這種解釋同樣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其中“以”字的用法被故意略去了?!盁o以”中的“無”和“以”分別是什么用法呢?關(guān)于“無”,楊樹達《詞詮》中一段話很有道理,引述如下:
無指指示代名詞?!跋嗳硕嘁?無如季相?!?《史記·高帝記》:“奮無文學(xué),恭謹無與比?!庇帧度f石君傳》按以上例為“無人”之義。朝廷見人或毀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獨無奈其善盜嫂何也?”又《直不疑傳》按凡“無奈何”之“無”,皆今言“無法”之義。故亦為無指指示代名詞。(中華書局1954年11月第一版,第401頁)
由此可以斷定,“無以”中的“無”完全可以看作不定代詞,意思是“沒有辦法”。而其中的“以”,則可以看成介詞,表示目的,“有藉以、以便的意思”(王力《古代漢語》第1021頁)。不過這意義已經(jīng)弱化,譯不出或不用譯了。
成語“無以復(fù)加”沿用至今。語出《資治通鑒·唐武后神功元年》:“今知微(閻知微)擅與之袍帶,使朝廷無以復(fù)加,宜令反初服以俟朝恩。”其中“無”也是不定代詞,意思是“沒有什么”;“以”是介詞,意思是“用”?!盁o以復(fù)加”,意即達到頂點,沒有什么可以再加于其上。
“無以”作為賓介結(jié)構(gòu),在古漢語中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因為古文中還有“無由”、“無從”兩個詞與其類似?!掇o海》收錄了“無由”一詞,并對其作如下解釋:
無由猶無從,沒有門徑,沒有機會。《禮記·士相見禮》:“某也愿見,無由達?!编嵭?“言久無因緣以自達也?!?/p>
這里,“無”仍然應(yīng)看作不定代詞,而“由”即“從”也,“從”是介詞,故“由”也應(yīng)看作介詞。
二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乃千古名篇,其結(jié)句“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更是名篇中的名句,因為此句將全篇傷今懷古之情推向高潮,寫盡了作者宦海浮沉的苦悶、歲月蹉跎的傷感和孤絕無依的悲涼。但此句中的“還”是什么意思?筆者孤陋寡聞,一直未見到確切的解釋。為幫助廣大讀者更好解讀此句,現(xiàn)不揣冒昧,斗膽提出個人的看法,順便就教于大方之家。
愚以為,此句中的“還”作“返回”、“償還”、“仍然”、“旋”等意思來解釋都不通,只能看成通假字“環(huán)”。
“環(huán)”在古文中本指有孔的玉器,后來泛指圈形之物,因而“圍繞”成了其常用義,如“環(huán)滁”、“環(huán)行”等。而“還”在古文中有時解作“環(huán)”。如“還廬樹?!?《漢書·食貨志》),意思是在房舍四周種上桑樹,《辭?!贰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都認為其中的“還”通“環(huán)”。
如果把“一尊還酹江月”中的“還”看作“環(huán)”,則此句意思可迎刃而解,即把一杯酒灑向江中月影的周圍。蘇軾年近半百而被貶黃州,不覺產(chǎn)生了人生幻滅的感慨。夜游赤壁又無人相伴,“心中有恨無人省”,惟一相知且相隨相伴的只有天上的明月及其水中的倒影,故詩人灑酒酬月,寄托哀思。這酒不是隨便往江中一倒,而是繞月影一周,如今人祭祀時將酒水澆在紙錢四周一樣,以動作的緩慢排遣內(nèi)心的沉重,表達自己的虔誠。
三
蘇教版《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第一課和第三單元第一課都涉及到對古代重要道德規(guī)范“節(jié)”的理解。相關(guān)語句如下:
①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李密《陳情表》,教材第46頁)
②《傳》曰:“刑不上大夫?!贝搜允抗?jié)不可不勉勵也。(司馬遷《報任安書》,教材第72頁)
①句中的“節(jié)”,教材注釋為“節(jié)操”;②句中的“節(jié)”,教材譯作“氣節(jié)”(“士”譯為“士人”)。這些注釋和翻譯都不著邊際,大而無當,讓人沒法知道其確切的意思。
①句中的“節(jié)”從“少仕偽朝”、“本圖宦達”等表述可推知其意為“忠”。到偽朝任職,做了偽朝官員,喪失了人臣應(yīng)有的品行,與“不事二主”的道德準則相違背,自然是“不忠”,即“不矜名節(jié)”。
此文最后一段說:“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節(jié)”指“忠”,在此可以得到佐證。
②句中“節(jié)”的意思也可以從相關(guān)語句來推測。“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這里,“猛虎”、“不辱”、“貴”意指“威猛”、“體面”、“尊貴”,即一個人應(yīng)有的尊嚴。
“士節(jié)”中的“士”,“事也,任事之稱也”,“通謂丈夫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士”就是“男子漢”、“大丈夫”?!笆抗?jié)”的確切含義應(yīng)是“男子漢大丈夫的尊嚴”。在司馬遷看來,遭受宮刑的人之所以生不如死,就是因為喪失了男人應(yīng)有的尊嚴。
后文:“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此句中的“引節(jié)”,是說為保持男子漢應(yīng)有的尊嚴而自裁。
由此看來,只有聯(lián)系語境翻譯或解釋詞語,才有助于學(xué)生真正讀懂文章。
(作者單位:淮安市楚州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