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桂 林
遙望公元759年,崎嶇蜿蜒的蜀道上,一位衣衫襤褸、面色饑黃、頭發(fā)花白的詩人帶領著全家老小,從狼煙四起的關中一路跋山涉水,向著美麗富饒的成都緩緩走來……
于是,一個春雨綿綿的午后,在充滿詩意的浣花溪畔,我懷著一種朝圣般的心情,拜謁了這位終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詩人以及曾給他短暫停歇的草堂。
想象中的草堂應該是充滿著鄉(xiāng)野氣息的,芳草萋萋,竹影搖曳,大有些許遺世獨立的況味。當然,這畢竟只是想象。當我拋開塵世的繁華和嘈雜,一腳踏進草堂大門,闖入眼簾的,首先是一片濕漉漉的幽然而純凈的綠。輕風拂過,那綠仿佛在流動,并發(fā)出細微的沙沙聲,予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寧靜和清涼,儼然一首有聲有色的詩。
許是下雨的緣故,偌大個園子游人稀少,雨粒輕落在竹林和小徑上,一如詩人苦澀里那一抹淡淡的微笑。翻山越嶺,為避戰(zhàn)亂,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成都親朋的資助下落得一處立足之地?!袄掀蕻嫾垶槠寰?,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這個命運多舛的詩人,似乎可以在此稍稍歇口氣,安頓一下那顆操勞、疲憊的心了。
穿門過橋,繞過影壁,便是梅林后的大廨。蠟梅剛謝,空留若有若無的清芬。大廨間矗立著一尊詩人銅像:雙膝跪立船頭,瘦骨嶙峋,愁容滿面,那一襲暗色長衫仿佛隨時都會被風刮走……中年之后,他似乎從未快樂過,或者說從未真正舒心地笑一回??v使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短暫飛揚和酒醉般的狂癲,那也是瞬間夢花開落,笑里含淚,泣中帶傷!
草堂的主廳叫詩史堂,端放著一尊詩人的半身像,依然是微蹙雙眉,愁顏不展,目光中透露出苦思憂傷。堂內東西兩側分別是杜甫和李白的雕像。這兩位詩歌史上惺惺相惜的大家,雖然性情和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但并不妨礙他們成為感情真摯的好友。他們相互仰慕、推崇備至的唱和一時傳為佳話。
出了詩史堂便是柴門,也即是詩人常常提到的“蓬門”?!鞍咨炒渲窠迥?,相送柴門月色新”,顛簸的詩人在苦難中也會發(fā)現(xiàn)柴門上的濃濃月色,是恰好溫熱了用來下酒?“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那是久不相見的友人和欣欣然的花草帶來春風的暖意……俯仰吟嘯間,好雨知時而來,白鷺翩然而去;季節(jié)更替中,古老的黃桷樹正在透綠,柴門上的爬墻虎悄然返青,并慢慢伸展開腿腳……
雨,細細灑落,打濕了青色幽深的石板路,也洗亮了春綠漸濃的花、枝、葉、樹。
浣花溪,一個似有流水淙淙、花蕊飄香的美妙地名。
嘴里輕聲默念著這個地名時,仿佛在柔聲念叨著一位心儀的女子——西施浣紗?貂蟬拜月?玉環(huán)羞花?還是這芙蓉城里的女才子薛濤正施施然巧手親制桃花箋?如此曼妙的地名不知是誰起的,竟會引發(fā)這么多的浮想聯(lián)翩。轉念一想,一千多年前,顛沛流離至此的大詩人,是否也是因為這“浣花溪”的芳名而要在此棲居下來,建一座草堂,以期會那冥冥中的清芬呢?
幾排竹籬,幾方矮墻,為漂泊的詩人構筑了一處寧靜的家園,讓他失落跌宕的心情有了短暫的安慰。彼時正值歲末,和北方冬天的蕭瑟正好相反,滿街的綠樹紅花令錦官城的年景更加溫暖而熱鬧,尤其是歌舞升平的蜀中氣象與中原北土上戰(zhàn)爭帶來的硝煙形成巨大反差。在這潺潺流水的浣花溪畔,在這四周充溢著田園氣息和居家溫馨的草堂里,他一反曾經的憤世嫉俗和苦難陰郁,抬眼看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情境;在秉燭夜讀的窗口,他側耳聽見了“好雨知時節(jié),潤物細無聲”的溫情;他已經很平和地感受到“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旖旎;他甚至精神一振,江畔獨步尋花,忘情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了!
詩人本好游,不光李白,杜甫亦然??途映啥迹匀簧俨涣税葜]三國故都武侯祠。那祠中森森古柏和樹上嚶嚶黃鸝,無法不讓他慨嘆一代賢臣諸葛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琴臺路,曾經發(fā)生過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鳳求凰”的浪漫之地,其實距離浣花溪并不遠,順流而下,不知道詩人邂逅的是蒹葭蒼茫野花纏繞呢,抑或文君動人的笑靨?
許是天府之國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令詩人在成都期間,滿懷著罕見的溫情與細膩的筆觸,傳神地描繪著成都的風光物態(tài)與蜀地的風土人情。這個寓居他鄉(xiāng)的人每天以赤子般的愛憐,一一感受著成都的日夜、成都的雨滴、成都的花草怡情、成都的閑適溫潤。草堂蓋好了,他欣然提筆寫《堂成》:“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登樓望遠了,他即景抒懷:“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友人來訪了,他殷殷迎送:“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甚至和周邊的村農相處甚好,人家的櫻桃熟了,采摘一籃送過來,他也以詩相記:“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雖然他的身體日漸衰老,心境卻勝過流離失所時的任何時分。也許,較之代表作《三吏》、《三別》所發(fā)出的悲苦吶喊,這些詩情畫意、情調別致的小詩,難以控訴當時朝廷的黑暗與民眾的疾苦,但類似于“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和“一行白鷺上青天”等清麗景象,仍不失為一代大家留在人世的藝術瑰寶,如遙遠的絕響一般,回蕩在天地蒼穹之間。
如今,詩人已去,浣花溪千古留名??占诺氖A上,草綠苔青,泛著歲月年輪的光澤;浣花溪的清流里,水藻漂游,印記著逝者如斯的傷痕。目光所及,耳畔所聞,伸手所觸,無不是詩人苦難中的不屈,孤清時的超脫,貧寒不改其志的人格以及無可比擬的美好詩篇。
邁過窄窄的小石橋,一步溯回千年。
和工部祠、大雅堂的巍然厚重不同,茅屋簡樸得叫人嘆息。盡管心里早有準備,畢竟中學時代就熟悉了那首著名的詩歌所述,但那是臆想中的。真正站在雨絲寒涼的屋檐之下,縱然屋后溪水環(huán)繞,門前古樹婆娑,我,依然心里發(fā)酸,不忍卒睹。
陳設簡陋的茅屋內,狹小的書房,開著同樣狹小的木欞窗戶。一桌、一椅、一只簡陋的書架,可能這里也常兼做詩人會友之地的緣故吧,另外加了一只矮小的幾案。竹制的筆筒里插著一支毛筆,旁邊是一本落滿了灰塵的書卷——在如此孤寂的環(huán)境中,我仿佛能體會詩人當年的清苦和詩味的幸福。在那些桃花灼灼、蛙聲四起的春夜,飽含著成都平原水汽的和風,從浣花溪的水面上輕輕吹拂過來,詩人獨坐在一盞熒熒如豆的油燈下,一邊磨墨,一邊思忖著令他焦慮憂心的時事,那些千古名句便在心潮滾滾中蜂擁而來……
苦難的磨礪,顛簸的艱辛,報國無門時只有借詩歌來抒發(fā)著自己的失意,但又不被失意的情緒吞噬。悲苦難抑的心境和憤世嫉俗的個性給了他一支匕首似的詩筆,為我們展現(xiàn)著唐朝末年紛紛亂世下的慘淡民生,為我們泣訴著故土難離家園難歸的無奈痛心以及詩人兼濟天下的偉大抱負?!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笨部酪簧K不得志,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留下了一顆高貴的心!
從黯淡的茅屋走出來,正巧看見陽光穿過鉛灰色的陰云,落在門前的桃樹上。桃葉滲出點點新綠,襯著身后森森綠蔭,一種無以言說的溫暖霎時傳遍我的全身。
感謝杜甫,文學史上的一代詩圣。交友唱和,賦詩題畫,精彩佳作的頻頻問世令其神采飛揚。寓居成都的日子,成了他一生最暖色的回憶。
感謝韋莊,一位唐末五代的著名詩人。他在前蜀王(王建)的朝中為官時,已是杜甫離世近百年了。當他聽說杜甫曾在浣花溪畔安家客居好幾年,便于亂草叢中苦苦尋覓,希望能夠發(fā)現(xiàn)詩人生活的蛛絲馬跡。緣,縱是隔世百年,亦不會斷。他在蓬蓬雜草亂石中居然找到了當年草堂的殘垣,再根據(jù)傳聞和記載,復原了草堂模樣,這才得以給后世一個祭奠和憑吊詩圣的機緣。后經歷朝歷代不斷地修繕擴建,今日的杜甫草堂,終成一處天下聞名的詩人故居和豐碑永存的詩歌殿堂。
感謝草堂,因為它,我們與杜甫緊緊相連。有人說,杜甫草堂不像武侯祠,它不是用來紀念功垂千古的文臣武將,而只是僅僅紀念一位曾經寄居成都幾年的窮詩人。誠然,當我們在幽雅青翠的園林間漫步,難免不去想象,不去追憶詩人的身世與經歷、愁苦與歡喜,草堂漫步,可以是莊重的、沉思的,也可以是會心的、愜意的。
感謝成都,在廣袤、肥沃的原野上為詩圣筑造了一個異鄉(xiāng)的家園。而今,每年的正月初七,也即是成都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日”,游杜甫草堂已然成了人們緬懷一代詩圣的自發(fā)活動。春寒料峭,卻擋不住人們內心的澎湃熱情?;蚴且淮斡嘘P杜甫文物的資料展,或是以杜詩為題材的書畫作品展,或是形式獨特的杜詩朗誦會……也許遙隔著千年時光,今天的他們未必能夠準確地傳達詩人當時的心境,但在詩人曾經生活過的草堂茅屋、水榭碑亭前,傾情吟哦那些真情飽滿、光芒依舊的詩篇,無疑是對詩人最好的紀念和安慰。
離開碑廊,緩緩向后門走去,兩旁蔥蘢的竹林漸漸被赭紅的院墻隔開,但見粼粼細瓦及斑駁的墻壁上,三角梅的枝葉長得正旺,想必都是后來遷入的,她們也喜歡上了成都溫暖濕潤的氣候,喜歡上了草堂里彌漫著的濃濃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