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游管理系,吉林長春 130024)
“將志愿服務與旅游相結合”的活動古已有之,幾千年前世界各地的文化組織與宗教團體的活動,如古代的傳教士、醫(yī)生、探險家們所進行的提供援助服務的旅游活動,就這被認為是志愿者旅游(volunteer tourism)的雛形[1]。然而,這種早期的志愿者旅游屬于個體性的偶然活動,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旅游。現(xiàn)代志愿者旅游的發(fā)展始于 20世紀70年代初期,并于90年代初期開始迅速發(fā)展,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中發(fā)展勢頭強勁的新興旅游形式,引起了學術界、業(yè)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在 2004年還建立了志愿者旅游的專門網站(www.voluntourism.org)。近年來,我國的志愿者旅游(多稱公益旅游)也悄然興起,“多背一公斤”組織、拯救民勤志愿者協(xié)會等公益組織頻頻開展扶貧、捐贈、鄉(xiāng)村植樹等志愿者旅游活動。隨著奧運會、世博會等大型活動的舉辦,國內城市志愿者旅游也將得到快速的發(fā)展。
國外志愿者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并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迅速擴展,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內容不斷深化,涌現(xiàn)出大量優(yōu)秀成果。安德森和蕭[2]、布羅德[3]、布朗和莫里森[4]、凱倫[5]、斯托達特和羅杰森[6]、布朗[7]、麥基希和桑托斯[8]、坎貝爾和史密斯[9]、麥金托什和薩拉[10]、雷蒙德和霍爾[11]、辛[12]、古滕塔格[13]等諸多學者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志愿者旅游的價值、旅游動機及體驗、旅游產品開發(fā)、旅游者與社區(qū)居民的互動及志愿者旅游對目的地社區(qū)潛在的負效應等諸多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此同時,國外有關志愿者旅游研究的著作相繼出版。 2001年,維爾倫(Wearing)出版了志愿者旅游的研究著作《志愿者旅游:與眾不同的體驗》[14](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makea difference),對志愿者旅游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幾年后,里昂和維爾倫主編的論文集《志愿者旅游探索之旅》[15](Journeys of Discovery in Volunteer Tourism)出版,該論文集收集了許多西方學者關于志愿者旅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旅游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16,17]。2009年,世界首屆志愿者旅游國際研討會(First International Sym posium on Vo lunteering and Tourism)在新加坡召開,標志著志愿者旅游的研究與發(fā)展進入新的階段。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志愿者旅游逐漸成為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旅游學界的熱點研究領域。
由于志愿者旅游的發(fā)展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引起學界和業(yè)界的足夠重視,相關研究也極為薄弱。少有的幾項研究成果,也僅局限于志愿者旅游的概念以及產品開發(fā)等方面的探討,研究方法多集中于定性描述[18-20]。較之日益發(fā)展的志愿者旅游,理論研究已明顯落后。因此,加強志愿者旅游相關研究,對我國的志愿者旅游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诖?筆者在參考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志愿者旅游的概念與特點、類型、發(fā)展動力等基本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以期對國內志愿者旅游的發(fā)展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志愿者旅游的概念、特點等基本問題是志愿者旅游研究的基礎性問題,同時也是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但由于志愿者旅游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相關問題還存在爭議,需進一步研究。
志愿者旅游是一種形式復雜、內容豐富的旅游活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其表現(xiàn)形式不一,名稱也有所不同。在歐美地區(qū),有志愿者旅游(volunteer tourism/vo luntourism)、志愿者度假 (volunteer vacation)、志愿者旅行 (volunteer travel)、利他主義旅游 (altruistic tourism)、調和旅游 (reconciliation tourism)等不同的提法,目前逐步統(tǒng)一為“志愿者旅游” (vo lunteer tourism/vo luntourism)。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分別稱之為“義工旅游”和“志工旅行”,名稱來自于對西方“vo lunteer tourism”的對譯。我國大陸地區(qū)則有志愿者旅游、公益旅游、慈善旅游等多種提法。志愿者旅游名稱的不統(tǒng)一,對我國志愿者旅游研究的理論構建和深入研究帶來諸多不便。
筆者認為,應該用“志愿者旅游”這一提法來統(tǒng)稱“志愿服務與旅游相結合”的旅游活動。首先,“志愿者旅游”提法是英文詞組“volunteer tourism”的中文對譯,“volunteer”的名詞性中文翻譯即是“志愿者”、“志愿活動”,用“志愿者旅游”這一提法能夠確保翻譯和回譯的對應性。其次,公益旅游、慈善旅游在旅游形式、內涵上并非完全與志愿者旅游相同,并不能用來指代“志愿服務與旅游活動相結合”的志愿者旅游。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統(tǒng)一規(guī)范地將此類旅游稱為“志愿者旅游”。
“志愿者旅游”這一概念最早由維爾倫提出,他將“志愿者旅游”定義為:旅游者出于各種原因,以一種被組織的方式去度假,其間涉及援助或減輕某些社會群體的物質貧困,改善某種環(huán)境或是對社會及環(huán)境問題進行研究等的旅游活動[14]。該定義指出了志愿者旅游活動的方式和部分活動內容,但并沒有體現(xiàn)志愿者旅游過程及結果的利他性、可持續(xù)性的本質。志愿者旅游作為可替代性旅游和生態(tài)旅游的一種特殊類型[21],必須強調旅游活動對目的地利他性、負責任性、可持續(xù)性和對旅游者的愉悅功能。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將“志愿者旅游”定義為:人們基于自我發(fā)展、服務他人、保護自然生態(tài)和傳統(tǒng)文化等目的,有組織地前往異地并無償為目的地社會、經濟、環(huán)境提供能產生價值的勞動的短暫經歷。
志愿者旅游是志愿服務和旅游活動有機結合的產物,包含了志愿服務和旅游的相關要素。但從本質上講,志愿者旅游是旅游活動的一種類型,而非完全意義上的志愿服務,因而具有旅游異地性、暫時性和愉悅性等基本特征。同時,志愿者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和大眾旅游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利他性是志愿者旅游的首要特征
從旅游動機來看,志愿旅游者在主觀意愿上愿意對旅游目的地社區(qū)無償付出;從旅游過程來看,旅游活動不應破壞目的地社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方文化;從旅游效果來看,旅游活動能夠為目的地社會、經濟、環(huán)境產生價值,實現(xiàn)目的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旅游者的動機是追求審美愉悅
旅游體驗以追求愉悅為目標,包括審美愉悅和世俗愉悅兩個方面[22]。與大眾旅游多追求世俗愉悅不同,志愿者旅游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審美愉悅。志愿旅游者(volunteer tourist)付出時間、金錢和精力參與目的地的公益事業(yè),并非為了獲得物質和感官上的享受,而是通過體驗目的地的原真文化,學習相關技能,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尊重,認識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自我身份的重塑(refiguring self and identity)[23]來最終實現(xiàn)精神上的審美愉悅。
3.旅游吸引物的特殊性
根據(jù)旅游“推-拉”理論可知,旅游的實現(xiàn)受到推、拉兩種力的作用,其中拉力便是旅游吸引物。志愿者旅游的產生并非是傳統(tǒng)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吸引的結果,而更多的是旅游者自身要求進步、服務他人與社會的志愿精神推動的結果。志愿者旅游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參觀游覽,而是要加入到目的地為發(fā)展而進行的“勞動”中去,自身的角色更多的是“志愿者”而非“旅游者”。因此,志愿者旅游很多時候表現(xiàn)出“無景點旅游”的特征。
4.旅游活動的組織性
由于活動程序的復雜性,志愿者旅游一般都需要專業(yè)化組織來指導實施。從目前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國外志愿者旅游一般是由非營利的機構組織的,我國由(半)政府組織的較多。另外,也有少部分旅游者自發(fā)組織的形式。
由于國家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傳統(tǒng)文化、企業(yè)性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志愿者旅游在不同國家(地區(qū))以及同一國家(地區(qū))的不同地方的表現(xiàn)形式和特征都存在差異。志愿者旅游作為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根據(jù)不同標準可以將其分為多個類別。本文根據(jù)志愿者旅游的組織形式,將其劃分為政府組織型、非營利組織(NPO)型、自發(fā)組織型和混合型 4類(見表 1)。
表1 志愿者旅游類型劃分
這種類型大多出現(xiàn)在非營利組織不甚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在我國較為普遍,西方發(fā)達國家很少。政府部門組織的志愿者旅游項目主要是組織志愿者深入到農村特別是貧困落后和欠發(fā)達地區(qū),開展文化、科技、衛(wèi)生等方面的服務活動以及城市舉辦的體育賽事、會議等規(guī)模較大、需求人數(shù)較多的項目。如大中專學生志愿者“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海外志愿者援助計劃、奧運會志愿服務等都含有志愿者旅游。此類志愿者旅游由于依托政府的力量,具有政治性強、規(guī)模大、持續(xù)時間較長等特點。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各種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動的非政府的社會組織。目前開展志愿者旅游較多的非營利組織主要包括慈善組織、教會、學校、紅十字會、環(huán)保組織等。NPO組織型是目前最為典型的志愿者旅游組織模式,也是學者們研究著墨最多的志愿者旅游類型,多出現(xiàn)在非營利組織眾多、慈善事業(yè)發(fā)達的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如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色列等。NPO經政府批準后成立,在企業(yè)、教會、個人、政府等的資助下,通過各種合法手段吸納和組織志愿者,成立一支龐大的志愿者組織,開展志愿者旅游和志愿服務活動(見圖1)。
圖1 NPO組織型志愿者旅游運作模式
自發(fā)型組織是指人們基于共同的志愿服務目標,在不受任何外界“建制”部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的前提下,自發(fā)形成、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結構松散的、主要靠情感與道德等手段進行約束的活動組織,按其存在形式,可劃分為穩(wěn)定志愿者組織和臨時志愿者組織兩類。穩(wěn)定類志愿者組織的活動范圍、活動形式及活動目標較為明確,有簡單的紀律、制度約束,其存在具有長期穩(wěn)定性。該類型的志愿者旅游的活動目標、目的地、時間都較為固定;而臨時志愿者組織的組織化水平較低,由突發(fā)的共同目標而臨時組成,主要靠情感、道德等手段進行約束,完成目標后即解散。該類型的志愿者旅游具有突發(fā)性,只是專為某一特定目標而實施。如在汶川大地震后成立的“愛心志愿者”組織的向汶川大地震災區(qū)進行的心靈撫慰活動,即屬此類。總的來看,自發(fā)組織型志愿者旅游具有組織形式靈活、規(guī)模較小、組織化程度低、數(shù)量多等特點。
混合組織型志愿者旅游有多種組合形式,如“旅游地組織+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政府”、“政府+非營利組織+旅游地組織”等。“旅游地組織+非營利組織”的組織模式比較流行,此類項目要求旅游地與非營利組織保持長期的合作,資源、信息共享,服務對象都指向目的地?!胺菭I利組織+政府”模式一般是政府出于某種動機提供資金,由非營利機構組織旅游活動。如 2009年,由英國政府出資,“羅利國際”青年組織發(fā)起的幫助目的地民眾建造學校和衛(wèi)生設施的海外志愿者旅游活動②?!胺菭I利組織+企業(yè)”模式是一種新的志愿者旅游組織模式,企業(yè)在非營利組織和目的地中充當“中間商”的角色,企業(yè)合作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獲取部分利益,同時也為了獲得聲譽。這種類型,目前主要是對社會具有責任感的大企業(yè)對非營利組織進行贊助或者合作進行產品開發(fā),如殼牌公司、匯豐銀行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合作[20]。混合組織型志愿者旅游由于不同的組合模式,其活動形式、內容各不相同,具有多樣化的特點。
機制是系統(tǒng)運行的機理和規(guī)則的簡稱,它常被用來描述系統(tǒng)運行的動因、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與方式以及系統(tǒng)及其組成要素運行的規(guī)律與法則[24]。志愿者旅游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就是促進志愿者旅游發(fā)展的各要素的協(xié)調互動程序,其依賴內外部驅動力的共同作用,其中志愿服務和旅游活動功能的拓展及其互動、融合是志愿者旅游發(fā)展的內部驅動力,而全球、國家(地區(qū))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社會意識③、政策制度、基礎支撐條件及其互動是志愿者旅游發(fā)展的外部驅動力。志愿者旅游的產生與發(fā)展是內外部驅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見圖 2)。
圖2 志愿者旅游發(fā)展動力機制示意圖
1.旅游功能的拓展
傳統(tǒng)的大眾旅游實質上是追求一種“大飽眼福”、“到此一游”的感官、符號消費,只強調旅游者自身的休閑、娛樂和目的地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旅游其他的功能往往被忽視。20世紀 80年代,隨著生態(tài)旅游、可持續(xù)旅游、文化旅游等新興旅游形式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對旅游的經濟效應、文化效應、環(huán)境效應認知的加深和完善,旅游的功能也不斷被拓展到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文化保護、回饋與奉獻社會、人生價值等領域。對旅游者來說,旅游活動并不僅僅是一種休閑娛樂活動,還是積累文化資本、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活動。旅游功能的拓展為志愿者旅游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志愿服務功能的拓展
志愿服務的主要目的是為他人、社區(qū)、社會提供無償?shù)摹⒎锹殬I(yè)化援助,這種功能的延續(xù)應該自始至終。然而,志愿服務對志愿工作者的功能卻在不斷拓展,志愿服務已經從過去的“單向利他”逐漸變成“雙向共贏”。研究表明,“去旅游”(to travel)已成為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重要目的,具體包括體驗新奇的異域風情、做一些有趣的或令人興奮的事情、擺脫繁重的日常工作等[3]。志愿者在目的地服務的過程,也是欣賞山村迤邐風光或體驗異域都市文化的過程,可以獲得愉悅的身心享受??傊?志愿服務越來越具有旅游的要素,二者的契合點也越來越多。
3.旅游活動與志愿服務的互動與融合
旅游活動與志愿服務包含了體驗、文化、價值 3種因子,即旅游和志愿服務都是一種體驗活動,都具有文化屬性,都具有重要的個人和社會價值。旅游活動與志愿服務的互動與融合實質上是體驗、文化、價值3種因子的互動與融合。首先,旅游本質上是一種尋求愉悅的體驗活動,可以通過體驗真實、凝視文化差異、學習新的見識、擴展視野等來實現(xiàn),而志愿服務具有同樣的功能;其次,通過交往獲取社會資本是旅游(休閑)活動的重要動機之一,其目是為了自我完善。文化資本將是個體在社會競爭中取得競爭優(yōu)勢的決定性資本[25],它來源于個體通過系統(tǒng)性參與某種活動而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而志愿服務正是旅游者獲取文化資本的一種途徑。事實上,志愿旅游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很少把自己看做是志愿者,更多地認為自己是在進行“服務學習”④(service-learning)[12];再次,回饋社會、服務他人是志愿服務的宗旨,也是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而這正是旅游所要拓展的重要功能。
1.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推動
社會經濟大發(fā)展是志愿者旅游大規(guī)模興起的前提條件。首先,現(xiàn)代生產方式增加了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產生了有閑階級(leisure class),科技的發(fā)展促使交通運輸、信息溝通變得方便快捷,旅游成為容易實現(xiàn)的現(xiàn)代生活必需品。其次,社會經濟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需要志愿服務。一方面,特殊群體利益、文化溝通、社區(qū)建設、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平衡等存在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的領域,需要志愿服務;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需要通過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等志愿服務來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再次,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志愿精神的形成以及基礎旅游設施的完善。
2.社會意識的推動
社會意識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志愿精神和慈善傳統(tǒng)的形成上?;浇獭⒎鸾?、伊斯蘭教等世界三大宗教的教義中就包含有諸如“關愛弱勢”、“慈悲為懷”、“慈善”、“普度眾生”、“給予”等思想。在許多有宗教傳統(tǒng)的國家和地區(qū),宗教慈善理念造就了人們的慈善心理,進而形成慈善文化傳統(tǒng)。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促使個人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不斷加強,“責任心”、“美德心”、“功德心”以及宗教意識促使人們愿意為他人及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投入到志愿服務中去。企業(yè)“公民意識”的覺醒,也要求企業(yè)在文化、環(huán)境保護,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yè)等許多方面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資源消耗、環(huán)境污染帶來的“危機意識”也促使人們更加關注人類的未來。這些社會意識對志愿精神起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進而也促進了志愿者旅游的發(fā)展。
3.基礎支撐條件的完善
志愿者旅游發(fā)展的基礎支撐條件主要是指旅游交通、信息、住宿設施等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以及組織志愿服務的非營利機構。交通、信息、住宿等旅游基礎配套設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已經逐步完善。非營利組織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雙重效應的產物。在市場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極為迅速,成為和政府、企業(yè)比肩的社會肌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美國為例,據(jù)統(tǒng)計,美國目前有140多萬個非營利組織,分布在全國各個地區(qū)的各行各業(yè),在其組織下,約 1/4的美國人做過志愿服務,每人每周平均服務3.5小時,創(chuàng)造高達數(shù)千億美元的價值[26]?;A支撐條件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了基礎保障,也為志愿者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
4.政策的鼓勵
志愿組織和志愿服務在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營利組織已成為與政府、企業(yè)比肩的支撐社會發(fā)展的三大動力之一,世界各國和地區(qū)都極為重視非營利組織及志愿服務的作用[27]。由于各種原因,目前不同國家(地區(qū))開展志愿活動的方式還有所不同,但絕大多數(shù)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地區(qū))都通過相關法律法規(guī)或優(yōu)惠政策、措施來鼓勵、規(guī)范和引導志愿活動的發(fā)展。如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西班牙、德國及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都已經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我國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也相應出臺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來鼓勵志愿服務活動。這些政策法規(guī)對志愿服務活動起了極為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將極大地促進志愿者旅游的發(fā)展。
志愿者旅游是旅游活動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的產物,被認為是強調可持續(xù)性、負責任性和教育性的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和生態(tài)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對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都大有裨益。從我國志愿者旅游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首先,隨著國民旅游需求的個性化及升級轉型,作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志愿者旅游,將會有不斷擴張的市場需求。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非營利機構作用的不斷加強,我國的志愿者旅游將實現(xiàn)從(半)政府組織型向NPO組織型的轉變,并逐步與世界接軌。志愿者旅游的不斷發(fā)展,將推動志愿者旅游研究成為未來旅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領域。本文對志愿者旅游的概念及特點、類型、發(fā)展動力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希望能引起學術界對志愿者旅游研究的關注。
注釋:
①中國大陸由于政治體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尚沒有西方典型意義上的非營利組織。一般民眾所熟悉的婦聯(lián)、殘聯(lián)、中國貿促會等組織實際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組織。近年來,和西方非營利組織(NPO)類似的社會組織數(shù)量不斷增多,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這些組織在注冊時,只能選擇掛靠某個政府部門或是注冊成為普通的營利性公司。
②英國學生畢業(yè)即失業(yè)政府資助去旅行[EB/OL].http://yxk.cn.yahoo.com/articles/20090804/irv.htm l.2009-11-10.
③廣義上講,社會意識包括社會上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tài)。但此處的社會意識主要是指具有利他性、公益性的一些社會意識,如志愿精神、服務意識、宗教慈悲、奉獻精神、企業(yè)“公民”意識等。
④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是美國 20世紀 80年代中后期興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方法,它將理論學習和社區(qū)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同時促進學生的公民責任感。
[1] History of Vo luntourism[EB/OL].http://www.voluntourism.org/inside-history.htm l,2009-10-31.
[2] Aderson MJ,ShawR N.A com parative eva luation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tic techniques in identifying vo lunteer motivation in tourism [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1):99-106.
[3] Broad S.Living the Tai life-a case study of volunteer tourism at the Gibbon Rehabilitation Project, Thailand [J].Tourism Rec reation Research,2003,28(3):63-72.
[4] Brown S,Morrison A M.Expanding volunteer vacation participation:an exploratory s tudy on the Mini-M ission concept[J].Tourism Rec reation Research,2003,28(3):73-82.
[5] Karen A S.Literary enthusiasts as visitors and volunteers[J].International Journa 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5(2):83-95.
[6] Stoddart H,Rogerson C M.Volunteer tourism:the case of habitat for Humanity South Africa[J].Geo journal,2004,60(3):311-318.
[7] Brown S.Traveling with a purpose: understanding the motives and benefits of volunteer vacationer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5,8(6):479-496.
[8] McGehee N G, Santos C A.Social change,discourse and volunteer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760-779.
[9] Campell L M,Smith C.What make them pay?V alues of volunteer tourists working for sea turtle conservation [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38(1):84-98.
[10] McIntosh A J,Zahra A.A cultura lencounter through volunteer tourism:towards ideals of sustainab le tourism?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5):541-556.
[11] Raymond EM,Hall C M.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 ltural(mis)understanding through volunteer tourism[J].2008,16(5):530-544.
[12] Sin H L.V olunteer tourism-"invo lvem eand Iwill lear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3):480-501.
[13] Guttentag D A.The possible negative im pac ts of volunteer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9,11(6):537-551.
[14] Wearing S.Vo 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M].Walling ford:CABI International.2001.
[15] Lyons K D,Wearing S.Journeys of Discovery in V olunteer Tourism[M].Walling ford:CABI Internationa l.2008.
[16] Illum S F.A reviewof Journeys of Discovery in V olunteer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5):772-773.
[17] Clarkea A.Journeys of Discovery in V olunteer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1):159-160.
[18] 翟光華,羅明春,楊曦,等.公益旅游內涵辨析[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1):271-272.
[19] 董翠珠,宋艷萍.我國公益旅游發(fā)展研究 [J].江蘇商論,2008,(3):57-58.
[20] 宋聰.中國志愿者旅游開發(fā)研究 [D].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7.
[21] Callanan M,Thomas S.Volunteer tourism:deconstructing vo lunteer activitieswithin a dynamic environm ent[A].Novelli M.Niche Tourism:Contem porary Issues, Trends and Cases[C].Ox 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2005.183-200.
[22]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 [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205-209.
[23] Wearing S,Neil J.Refiguring selfand identity through volunteer tourism[J].Society and Leisure,2003,23(2):389-419.
[24] 顏醒華,俞舒君.旅游企業(yè)產業(yè)集群的形成發(fā)展機制與管理對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61-66.
[25] (澳)克里斯·庫珀.旅游研究經典評論 [M].鐘林生 ,謝婷 ,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202-205.
[26] 楊晴川.美國為何志愿文化最發(fā)達 [J].時代風采,2008,(8):27-28.
[27] 譚建光.全球化背景下的志愿服務與國際融合 [J].江海學刊,2005,(1):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