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亮,王 文,王要峰,趙書考
(蚌埠坦克學院,安徽 蚌埠 233050)
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部隊在流動性很大的情況下作戰(zhàn),不能攜帶過多的補給品,以免妨礙機動速度和作戰(zhàn)能力?,F(xiàn)代戰(zhàn)爭又是高消耗的戰(zhàn)爭,及時的后勤補給對部隊的戰(zhàn)斗力和部隊完成任務的成功率具有重大的影響。在戰(zhàn)爭中,一方的交通線、交通設施及后勤補給部隊將成為另一方的重點打擊目標,這無疑對補給快速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揮員在后勤補給過程中,就要科學合理地選擇補給路線,從而實現(xiàn)快速、安全補給的目標。目前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采用表上作業(yè)法和決策樹法等。這些方法在處理確定不確定信息問題上遠不如集對分析法。集對分析對確定不確定信息具有良好的處理能力,能很好地解決后勤補給路線的決策問題。此外,該方法還能在取得分析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態(tài)勢分析并能有效地排除由于反勢造成的不良后果。本文基于集對分析的定量化決策數(shù)學模型,對后勤補給路線的決策問題進行研究,為指揮員科學、合理地選擇路線提供參考。
集對分析理論是我國學者趙克勤教授 1989年提出的一種關于不確定隨機系統(tǒng)同異反定量分析的系統(tǒng)分析方法。所謂集對,是指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兩個集合所組成的對子。集對分析是在一定問題背景下,對一個集對所具有的特性展開分析,從而找出兩個集合所共有的特性、對立特性以及既不共有也不對立的差異特性,并由此建立起這兩個集合在所論問題下的同異反聯(lián)系度表達式,即
其中,a稱為集對的同一度,b稱為集對的差異度,c稱為集對的對立度,通常為聯(lián)系分量a, b, c ? [ 0,1]為實數(shù)且滿足歸一化條件 a +b+c= 1 ;i為差異度系數(shù),其取值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取值范圍為[-1,1], j為對立度系數(shù),規(guī)定其恒為-1。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fā)展和部隊機動突擊能力的相應提高,高技術條件下的戰(zhàn)爭將更加緊張激烈,機動戰(zhàn)、火力戰(zhàn)、電子戰(zhàn)、信息戰(zhàn)等交織進行,客觀上給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高技術偵察器材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廣泛運用,未來戰(zhàn)場環(huán)境將更加惡劣,后勤保障的地位不斷上升,“打后制前”的思想成為共識,敵我雙方在竭盡全力維護自己后勤安全的同時,都將千方百計地打擊破壞對方的后勤系統(tǒng),阻斷對方的后勤供應。后勤力量已成為敵人襲擊破壞的重要目標之一。保障部隊奪取戰(zhàn)斗勝利是其戰(zhàn)時后勤保障活動的唯一目的,一切后勤工作均應服從和服務于部隊戰(zhàn)斗行動需要。后勤補給的目標就是將前線需要的武器、彈藥、油料、備件、食品等物質快速、精確、安全、高效地從后方運送到前方。
綜合分析影響后勤補給路線選擇的諸多因素,在遵循目的性、簡潔實用性、關聯(lián)性、多樣性及客觀性和定量化原則基礎之上,構建后勤補給路線選擇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后勤補給路線選擇的指標體系
表1中威脅代價,即付出的代價(由物質和部隊損失等造成的)與節(jié)省時間的函數(shù),可用表示;其中,iφ為部隊和物質的綜合損失率,ti為在該路徑上節(jié)省的時間率。顯然,其越小越好。
由于戰(zhàn)場環(huán)境比較復雜,因此在追求時間效益時不能單單看路途的遠近,而應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路面材質、路面寬度、轉彎半徑、橋梁承載等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利用里程指數(shù)解決。里程指數(shù)是指體現(xiàn)各指標對里程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即式中,Si′為路徑里程值(km);Cm為第m項修正系數(shù);Sj為路徑里程數(shù)(km);m為要考慮的因素個數(shù)[5]。
任務的緊迫性,是指前線對后勤補給物質需求的緊迫程度,任務越緊迫則其威脅代價允許越大。
本文建立后勤補給路線的決策模型時,針對各個指標的特性建立效益型聯(lián)系度模型,這樣得到的決策系數(shù)越大,該路線越適宜作為后勤補給路線。
后勤補給路線問題記為 G = (S, E,ω,X ),其中,表示待評價路線集,sk為第k個待評價路線;表示指標權重集,er為第r個評價指標;表示指標權重集,為評價指標的權重,且X = ( xkr)m×n表示決策矩陣, xkr(≥ 0 )為待評價路線sk關于指標er的量化值。
對于那些不能很精確量化的指標,我們一般可以根據經驗、情報信息和相關知識得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從而得到區(qū)間范圍,如由于指標有效益型和成本型兩類,對于效益型指標(如節(jié)省時間率)本文按式(2)建立模型:
對于成本型指標(如物質損失率)本文按式(3)建立模型:
對于那些可以得到具體數(shù)值的指標,如里程指數(shù)和補給部隊的行動力等,為在同一空間內進行分析,效益最優(yōu)集和最劣集構成比較空間[U, V],由各指標的量化值確定效益最優(yōu)集和效益最劣集其中, ur, vr分別表示評價指標er最大、最小的量化值。對于效益型指標,這里定義
由上定義可知它們分別表示a與ur的接近程度,c與vr的接近程度。同理,對于成本型指標,有
對于不能量化或是量化較難、不方便量化等的指標采取專家打分法,由專家根據以往的數(shù)據和經驗對指標進行預測后得到相關數(shù)據,再由專家或被調查人員根據情報部門所提供的相關信息對其進行打分。如表 2所示,專家也可以選擇除 0、3、6、9之外的 0到9中間的其它數(shù),表示該專家認為指標介于標準之間。
表2 專家打分情況表
其中,N為參加打分的專家數(shù),P為打分數(shù)值大于6(含6)的專家數(shù),S為打分數(shù)值小于3(含3)的專家數(shù),F(xiàn) = N - P - S 。結合上述同一度和差異度建立的模型,這里給出指標的聯(lián)系度μ,如式(6)得
權重是各個指標在指標體系總體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在戰(zhàn)場損傷分析的指標體系中,由于各指標對戰(zhàn)場損傷的重要性不一樣,因此需要為每個指標確定一個相應的權重系數(shù),以反映其對評判結果的不同影響。常用的權重確定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及獨立權數(shù)法等。本文選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系數(shù)。層次分析法具體內容參考文獻[3]。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體系U的權重向量:
二級評價指標體系Ui, i = 1 ,2,3,4的權重向量:
聯(lián)系度μ中的a、b、c處于確定不確定系統(tǒng)的宏觀層次上,i則是對處在微觀層次上的不確定性的承載。但是,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是緊密聯(lián)系的,i在微觀層次上的自由值,受到宏觀層次的約束,以至于在某個聯(lián)系度中,i的實際值往往是i的自由值和a, b, c約束值綜合作用的結果。各變量聯(lián)系度確定的準確性將影響到決策結果的可信度。對于聯(lián)系度中的差異度b表示不確定性,又因 [1,1]i∈- ,為計算聯(lián)系度,需對其進行賦值。由于本文模型中主觀因素的存在,為了使分析結果更具有科學性,本文對i的計算采取下式:
對于指標體系U的二級指標體系的屬性矩陣Q( i)可以表示為
其中, i = 1 ,2,… ,m ;m為二級指標體系Ui對應的二級指標個數(shù)。根據式(7)和式(8)可得一級指標體系的屬性矩陣:
根據式(9)和式(12)得決策系數(shù)R:
在聯(lián)系度中,當c≠0時,稱同一度a與對立度c的比值為所論集對在指定問題背景下的集對勢,用“shi”表示:shi=a/ c。集對勢說明集對的兩個集合聯(lián)系的趨勢。根據a, b, c的大小還可以確定趨勢的強弱見表 3。在分析聯(lián)系度的同異反態(tài)勢時,若態(tài)勢為強同勢代表同一的趨勢為系統(tǒng)的主方向;若態(tài)勢為強均勢代表系統(tǒng)同一對立趨勢明顯相等; 若態(tài)勢為強反勢代表系統(tǒng)對立趨勢是確定的為主方向,準、弱、微依次類推如表3所示。
表3 態(tài)勢分析表
評價排序后,要對各路線中指標的態(tài)勢進行分析檢驗在所確定的路線中是否有處于強反勢的指標。對于有強反勢的指標看其權重決定是否放棄該路線,重新排序。
某后勤補給部隊計劃將一批彈藥等物資運往前方,根據地圖和有關情報知有三條路線可以達到目的地。通過偵察、情報分析、指揮員的經驗、向專家請教及通過對30個有關人員調查得到表4、表5的信息,其中x表示打分數(shù)值大于6(含6)的人員數(shù),y為打分數(shù)值小于3(含3)的人員數(shù), Z為介于3和6之間的數(shù)值。在表5的指標中,節(jié)省的時間率和補給部隊的行動力為效益型的指標,其它三個為成本型指標。
表4 各路線的相關數(shù)據1
表5 各路線的相關數(shù)據2
根據調查分析得到的數(shù)據,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其一級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向量:
四個二級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向量分別為:
確定聯(lián)系度。根據式(2)到式(6)及兩個表的信息可以得到各指標的同一度、差異度和聯(lián)系度,結果如表中所示。由式(5)得:從而得到各指標的聯(lián)系度,結果如表3和表4。由式(11)可得一級指標的屬性矩陣:
根據式(12),可計算得出指標體系的屬性矩陣:
由式(13)得出其決策系數(shù):
同理可得 R2= 0 .14R3= 0 .14。
可知其首選目標為路線1,其次是在路線2和路線3中選擇一個。
下面通過分析各指標的態(tài)勢對排序結果進行檢驗。由綜合統(tǒng)一度綜合差異度綜合對立度得到各個一級指標的同一度、差異度和對立度,如表6所示。
由上述分析應該選路線1,對于路線2和路線3兩者的評價結果都是0.14。對應態(tài)勢表知,可知路線3的指標2為強反勢,路線2為強同勢,故知選路線2,即選擇順序為路線1、路線2、路線3。
由示例可以看出集對分析法能很好地解決后勤補給路線的決策問題,并且為路線地決策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更加客觀科學的決策方法。
表6 各路線相關指標的同一度、差異度和對立度
本文通過對后勤補給路線決策問題的分析,綜合分析了影響后勤補給路線選擇的諸多因素,在遵循目的性、簡潔實用性、關聯(lián)性、多樣性及客觀性和定量化原則基礎之上,構建了選擇后勤補給路線的指標體系,并基于集對分析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在文中給出一種基于集對分析的決策定量化數(shù)學模型,并經過示例驗證了該算法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值得在部隊實踐中驗證推廣,在指揮決策問題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趙克勤.集對分析及其初步應用[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0.
[2]楊文軍,等.基于集對分析的敵空襲兵器主要來襲方向判斷[J].指揮控制與仿真,2008,30(6):35-40.
[3]甘應愛,等.運籌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馮彩芝,等.基于集對分析的同異反統(tǒng)計初探[J].統(tǒng)計研究(增刊),1999:195-198.
[5]路建偉,等.基于蟻群算法的防空兵兵力機動路徑優(yōu)化[J].火力指揮與控制,2008,5(5):120-126.
[6]王明禮,等.信息化戰(zhàn)爭后勤保障探索[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7]陳慶華,等. 裝備保障運籌學[M].北京:裝備指揮技術學院,2000.
[8]柳長安,等.蟻群算法在無人機航路規(guī)劃中的應用[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5,30(6):22-24.
[9]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司令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師旅團戰(zhàn)斗后勤保障[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10]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司令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師旅團戰(zhàn)斗后勤保障[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