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
(1.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062;2.商丘師范學院 經(jīng)濟學與管理學系,河南 商丘 476000)
關于漢代私家藏書的問題,以往學術界有所探討,任繼愈主編的《中國藏書樓》,[1]范鳳書的《中國私家藏書史》,[2]傅璇琮、謝灼華主編的《中國藏書通史》,[3]徐凌志主編的 《中國歷代藏書史》[4]等書對漢代的私家藏書均有所論述,其中《中國私家藏書史》對漢代私家藏書論述最為詳細,是目前研究漢代私家藏書唯一較全面的學術成果。不過,這些通史性質(zhì)的專著對漢代私家藏書研究不夠深入,有些方面并未涉及。除了專著外,另有幾篇專門論述漢代私家藏書的論文,朱根的《先秦兩漢時期私人藏書述略》[5]一文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較早研究漢代私家藏書的論文,之后有周秀文、田麗君的《論秦漢私人藏書及其歷史作用》,[6]李秀娥等的《略論漢代私人藏書的特點與形成原因》,[7]張鳳霞等的《秦漢時期私家藏書文化述論》[8]等??傮w而言,有關漢代私家藏書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且深入分析不夠。有鑒于此,筆者在較為翔實的資料的基礎上,嘗試從整體上對漢代私家藏書加以探討。
漢代上承先秦,下啟魏晉,文化事業(yè)較為發(fā)達,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漢代文化之發(fā)展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當時突飛猛進的私家藏書活動便是其具體表現(xiàn)之一。
漢代私家藏書在先秦的基礎上有較大發(fā)展,迎來了私家藏書的第一個黃金期。藏書規(guī)模擴大,藏書家群體結構的多樣化,這是漢代私家藏書的基本特征。下面具體考察當時的藏書情況。當時私家藏書,除了藏書者的興趣、愛好之外,還須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才能使藏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漢代的宗室貴族,正是因為很好地具備了上述條件,才使其收藏的典籍圖書超越常人,裴然可述的。如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其藏書多為“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9]2410劉德藏書數(shù)量大到竟然與朝廷相提并論,并且質(zhì)量都是上乘之作,實為漢代私家藏書的一桿旗幟。另一漢代宗室淮南王劉安“亦好書”,雖然“所招致率多浮辯”,[9]2410但其擁有大量藏書是不爭的事實。才華橫溢的皇族劉向父子家學淵源深厚,史載劉向的高祖劉交“諸子皆讀詩”,至劉向的祖父劉辟疆“亦好讀《詩》,能屬文”,可見劉向家族有著良好的《詩》學傳統(tǒng)。劉向的兒子劉歆在《與揚雄書從方言》中云:“歆雖不遘過庭,亦識先君雅訓。三代之書,蘊藏于家,直不計耳?!盵10]415可見,漢代宗室藏書人數(shù)雖不多,但藏書卷數(shù)是驚人的。
漢代,由于實行了征辟、察舉的選官制度,官吏士大夫便成了私家藏書的最為重要的群體。時有“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9]3596之謂。文武官吏文化素養(yǎng)較高,其中許多人以讀書、藏書為務。例如,陳咸,以律令為尚書,平帝時,王莽纂位,陳不仕王莽,“乃收斂其家律令書文,皆壁藏之”。[11]1548張敞,家有藏書,《漢書》卷八十五《漢書·杜鄴傳》記:“鄴壯,從敞子吉學問,得其家書?!眲⑾蛟谛ξ墨I時就參考了多位官吏的藏書,他說“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書二十七篇,臣富參書四十一篇,射聲校尉(劉)立書十一篇,太史書九十六篇,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篇,以校?!盵10]381卜圭、富參、(劉)立等均為藏書不少的官員。進入東漢后,文武官吏藏書又有發(fā)展,桓譚在《新論》稱“余同時佐郎官梁子初、楊子林好學,所寫萬卷,至于白首”。梁、楊兩位抄書萬卷,家藏之富由是可知。這時,武將藏書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登上了歷史舞臺。據(jù)《后漢書·竇融傳》載,光武帝劉秀賜竇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竇融雖因接受賜書而留名于私家藏書之列,但我們相信,竇融絕不是武將藏書的個例。
其實,在漢代,經(jīng)師學者和兼具官員身份的學者恐怕應是私家藏書的主流,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濟南伏生在秦焚書時,“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與齊魯之間”。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室時得到藏書的孔安國。[9]1706留名青史的班斿、班超等班氏家族。兩漢之交的儒者范升、陳元、鄭興、杜林、衛(wèi)宏、劉昆、桓榮等“四方學士多懷挾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云會京師?!盵11]2545東漢之后更是名家輩出,如明帝章帝年間的賈逵。[11]1235“家有書五千余卷”[12]的東漢中期學者郭泰?!八萌簳?,率皆腐蔽”[11]1210的東漢后期經(jīng)學大師鄭玄。在漢代私家藏書史上,蔡邕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作為東漢后期的重要學者,《三國志·魏書·鐘會傳》裴注引《博物記》云:“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shù)車與(王)粲?!辈嚏咴谥袊貢肥堑谝粋€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有書萬卷的大藏書家。
除漢室宗親和朝臣官吏外,民間的富民大戶、士人隱者和行業(yè)中堅均有數(shù)量不等的藏書。葛洪在《西京雜記》卷二里記載了這樣一條材料:“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匡)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讀之?!魅烁袊@,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边@說明在當時像文不識這樣的富戶擁有藏書應該不在少數(shù)。宣元時期的駟先生更是“蓄積道術,書無不有”。[9]3313當時,一些方術技藝之人也擁有不少圖書,如淳于意,臨淄(今山東淄博市)人,西漢初年名醫(yī),人稱太倉公。他手中擁有的大量珍貴醫(yī)書,全部來自兩位老師的傳承。一位老師是臨淄人公乘陽慶。另一位老師是淄川人公孫光。[13]2815
如上所述,在漢代,隨著國家重視文化的觀念深入人心,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書籍,成了人們重要的收藏對象。藏書家中除了官吏士大夫外,包括宗室、武將、平民、隱士等,可以說漢代藏書家的身份較之先秦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
在兩漢四百余年的歷史上,私家藏書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西漢初年至漢武初期,是兩漢私家藏書的恢復發(fā)展時期。
漢代秦興,漢王朝在初建伊始便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文化政策。漢高祖劉邦開禁私學,恢復和鼓勵私人招徒授學,實際上已默許了私人擁有書籍。這是秦自焚書坑儒和項羽焚書兩次書禍以來的正確之舉,尤其是惠帝時廢除挾書禁令,[9]90民間藏書方走出陰霾,私家藏書終于擁有了合法的身份,開啟了私家藏書的新紀元。文景時期,禮遇學者,提倡眾學,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建設,使?jié)h代私家藏書步入了良性發(fā)展的軌道。這一時期的私家藏書多由宗室顯貴和前朝遺留的經(jīng)師博士所主導,普通庶民百姓不多,表現(xiàn)出漢代私家藏書初起時的特征。當時的藏書家,以河間獻王劉德、淮南王劉安最為知名。博士學者伏生和齊人胡毋生是民間的私人藏書者。
第二階段是從漢武年間至東漢初期,為漢代私家藏書的繁榮階段。
在漢武時期,西漢國力達到鼎盛。文化方面,武帝有兩項舉措影響很大。其一,廣開獻書之路,武帝本意是鼓勵把流失的典籍上送朝廷,但此舉無疑激發(fā)了私家藏書的熱情,擴大了私家藏書的流通。其二,是武帝“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9]3626迎來了公學、私學的極大發(fā)展,這都在無形中促進了私人藏書。武帝后,經(jīng)昭宣元成幾代,對于文化事業(yè)基本都是持扶植和保護態(tài)度,即使王莽時期,對于文化教育也是厚愛有加。西漢末,洛陽等地出現(xiàn)書肆,以“傭書”為主要形式的圖書交易比較普遍,為私人藏書提供了更豐富的來源和渠道。西漢末年的動亂雖然對于官府藏書是一次浩劫,但于民間藏書而言,基本上影響不大,甚至有部分官府藏書流落民間,反而充實了私家藏書。東漢初期的光武、明、章三朝對儒學的教化和傳播倍加倡導、鼓勵。這一時期,私家藏書者明顯增多,且名家輩出,如劉向父子、班氏家族、賈逵等。而且藏書家的身份由早期的漢家宗室為主,越來越多地轉向士大夫甚至下移至普通的富戶布衣。這也是私家藏書走向繁榮的重要表征。
第三階段是東漢中后期,為私家藏書的穩(wěn)定期。
東漢中期以后,國力衰弱,黨禍之爭和宦官專權愈演愈烈,社會經(jīng)濟每況愈下,但當時的私家藏書之風依然得以延續(xù),藏書事業(yè)仍舊興旺發(fā)達。這當然是部分歸因于蔡倫造紙術的發(fā)明。紙的發(fā)明,特別是紙的推廣使用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使得圖書的傳播更加便利,促進了私人藏書的發(fā)展。自此,中國圖書進入了竹木簡和紙張大規(guī)模并用時期。從而使“博通眾流百家之言”[11]1629成為一種可能,中國古代的藏書事業(yè)從此走上了持續(xù)發(fā)展的歷史軌道。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擁有千卷萬卷的大藏書家頻頻出現(xiàn),如“家有書五千余卷”的郭泰,擁有“曹氏書倉”[14]的曹曾,蔡邕更是以藏書萬卷而稱名于世。
中國藏書家地理分布的研究與其他文化現(xiàn)象的地理研究相佐,對于認識和揭示區(qū)域文化特征的演化歷程及其對社會經(jīng)濟的反作用是有一定意義的。近幾十年來,已有一些作者從文化地理角度研究私家藏書問題。本文擬在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漢代藏書家作進一步的研究。由于私家藏書屬于個人行為,因而藏書地點也隨個人的活動而變化,許多人的藏書地點難以準確定位,甚至無從稽考。相反,籍貫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具有唯一性,可以作為個人地域歸屬的定位。藏書家籍貫地的分布和集中歸屬地域及其歷史變遷,在相當程度上能反映藏書家成長和形成的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
根據(jù)上述處理原則,我們統(tǒng)計兩漢藏書家籍貫屬地的地理分布如表1、表2。
表1 西漢藏書家的地理分布
表2 東漢藏書家的地理分布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西漢時期藏書家的地域分布,非常集中地分布在齊魯大地的山東省,江蘇也有以漢室為代表的藏書家,其他各省則是近乎空白。我們仔細審視,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藏書家?guī)缀跞砍鲎郧貪h時期的關東地區(qū)。當然,由于官僚士大夫階層云集京師所在的三輔地區(qū),也使得三輔地區(qū)的文化日盛,私家藏書也有一定的規(guī)模。眾所周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把當時的全國疆域劃為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大各具特色的基本經(jīng)濟區(qū)。相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處在“火耕水褥”粗耕階段的江南經(jīng)濟區(qū)、半牧半農(nóng)的龍門褐石北經(jīng)濟區(qū),山東地區(qū)具有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的特征。這種特征反映在文化區(qū)域的分布上,則是以齊魯為中心的關東地區(qū)文運昌盛,底蘊深厚。
表2則反映了文化地理的某種變化,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漢時期的藏書家的分布重心已從齊魯逐步西移至河南地區(qū),并且分布區(qū)域呈現(xiàn)出擴大的趨勢,以河南、山東主導,其他地區(qū)齊頭并進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在西漢,全國唯一的一個藏書家籍貫地集中分布中心在“山東”。到了東漢時期,增加“河南”“陜西”等集中分布中心。以這兩個中心為籍貫的藏書家人數(shù)也位居前列。藏書家重心西移至河南附近,當然和河南處于京畿之地有關,但也說明了東漢時期河南地區(qū)文化繁盛的事實。這一時期私家藏書分布地域的擴展,使得齊魯周宋文化發(fā)達區(qū)進一步擴大,從而形成了東漢時期文化發(fā)達區(qū)域的基本完備格局。這表明西漢以來私家藏書的地域不平衡性得到了初步調(diào)整。
漢代較為活躍的私家藏書活動,對當時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保存文化典籍補充國家藏書、嘉惠士林推動民間教育的發(fā)展及對圖書文獻的整理??钡葞讉€方面。
第一,保存了先秦文化典籍,補充了國家藏書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書籍,曾遭受過難以數(shù)盡的災難,但像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樣的大浩劫,卻是史無僅見的。正是這場“燒天下《詩》《書》諸侯史尤甚”[13]686的浩劫,使先秦以來長期積累和統(tǒng)一后所搜集的浩瀚官府藏書損失殆盡。當時很多藏書家因酷愛其書,冒著殺頭的危險將大量禁書藏于夾墻、地洞等處,為中國典籍的流傳保存了至為寶貴的火種。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孔子第八世孫孔鮒藏有“《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 《孝經(jīng)》……”孔鮒死后,這些暗藏的古籍被武帝時的魯恭王壞孔子室時發(fā)現(xiàn),西漢的藏書家孔安國是孔子的后裔而全得其書,并把書獻給了官府。秦末漢初的藏書家伏生在秦焚書時“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與齊魯之間”。據(jù)此可知私人藏書家伏生不僅保存了《尚書》二十九篇,而且親自口頭傳授《尚書》。
西漢時期,漢王朝大力發(fā)動學者或藏書家獻書,同時派學者到全國各地采訪遺書,這些措施為發(fā)現(xiàn)和搜集先秦圖書秘籍打開了局面,出現(xiàn)了“得《世本》敘黃帝以來視世所出”[15]的事例。西漢武帝首開征書之路,征集的對象主要是這批民間藏書?!鞍倌曛g,書積如丘山”。[16]也正是這批珍貴的先秦遺藏,奠定了漢朝國家藏書的基礎。至西漢末年,國家藏書又遭厄運,《隋書·牛弘傳》說:“漢之典文,于斯為盛。及王莽之末,長安兵起,宮室圖書,并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边@個說法雖有些夸張,但當時宮室藏書確實剩下不多了。劉秀建立東漢后,私人繼續(xù)獻書,國家藏書又逐漸豐富起來。
第二,嘉惠士林,推動民間教育的發(fā)展
由于種種原因,古代普通士子進入官方藏書機構一覽群書的可能性相當小,而私家藏書則可能提供這樣的條件,或者開放自己的藏書,供人閱覽,慷慨外借所藏圖書。如上文提到的匡衡就是借助富人文不識的藏書才得以成名的。再如,西漢著名的儒士杜鄴“從(張) 敞子吉學問,得其家書?!盵9]3473私家藏書確實起到了嘉惠士林的作用。即使當時的醫(yī)巫之士也有很多得益于私家藏書的承傳,這方面的例子有西漢初年的名醫(yī)淳于意,他手中擁有的大量珍貴醫(yī)書全來自兩位老師的恩傳。這種現(xiàn)象對于典籍的延續(xù)與傳播、普及文化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士人們甚至不惜皓首窮經(jīng),這無疑對民眾學習文化知識,推動民間教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像“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jīng)”[9]3107之類民謠的產(chǎn)生與傳播反映了經(jīng)籍在民間的受重視程度。兩漢私學十分興盛,使私家藏書有了發(fā)揮作用的平臺,可以說,沒有豐富的私家藏書,就沒有如此活躍的民間教育。私家藏書支持民間教育的發(fā)展,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為知識的傳播和人民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三,推動了圖書文獻的整理、???,促進了目錄學的產(chǎn)生
先秦古書大都沒有定本,為適應公開問世后的公眾傳播,不能不為先秦古書校理定本。于是漢朝官府開始動員社會力量進行大規(guī)模的古籍??焙驼砉ぷ?,劉向劉歆父子是這項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其實在此之前,淮南王劉安,就利用其所藏圖書,組織賓客集體編纂了我國歷史上的名著《淮南子》。此書博大精深,所蘊含的異常豐富的古代歷史文化資料,諸如大量的歷史傳說、舊史佚聞、前人遺語、古代的科學知識,以及不少早已湮沒的家派學說等,終使之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劉向于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奉命校書,他校《管子》《晏子》《列子》等書時,都利用了私家收藏的子書。劉向《管子書錄》中記“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書二十七篇,臣富參書四十一篇,射聲校尉(劉)立書十一篇,太史書九十六篇,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篇,以校?!毙:鬄楦鲿珜戭}解,匯成《別錄》,不久其子劉歆也參與此事,且依據(jù)《別錄》編撰《七略》。父子二人首開目錄學、校勘學之先河,一舉成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家。從《別錄》和《七略》的形成過程來看,它是在??眻D書基礎上編成的,而??眻D書又直接借助了秦漢的私人藏書,私人藏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古代目錄學的產(chǎn)生。
[1]任繼愈.中國藏書樓[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2]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3]傅璇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
[4]徐凌志.中國歷代藏書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社,2004.
[5]朱根.先秦兩漢時期私人藏書述略[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1):117-120.
[6]周秀文,田麗君.論秦漢私人藏書及其歷史作用[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6):47-48.
[7]李秀娥,司光黎.略論漢代私人藏書的特點與形成原因 [J].南都學壇,2000(5):5-7.
[8]張鳳霞,張弘.秦漢時期私家藏書文化述論[J].東岳論叢,2008(5):53-56.
[9](漢)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1](南朝劉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隋)虞世南.北堂書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3](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4](晉)王嘉.拾遺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5](唐)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6](宋)李昉.太平御覽[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