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33歲的教授伊拉·梅契尼科夫試圖自殺,讓俄國敖德薩大學的師生們大吃一驚。
這個在23歲就被任命為教授的人,杰出的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正準備干出一番名垂青史的業(yè)績。
可是現(xiàn)在,他的妻子感染肺結核去世了。世界在這位生物學教授的眼里,頓時變得“沒有了任何光彩”。1878年的那些日子,喪妻的他幾乎整日借酒澆愁、神情恍惚,并且無緣無故地大發(fā)脾氣。
昔日的意氣風發(fā)在梅契尼科夫身上已蕩然無存。他決定追隨妻子而去,卻因自殺心切,吞食的鴉片過多,最后全吐了出來。
一直以來,他就是這種火急火燎的性格。有一次,在翻閱了一大堆研究甲蟲的資料后,他覺得自己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僅用幾個小時,他就寫成一篇文章,并連夜寄了出去。但第二天,他不得不急急忙忙寫信告訴刊物主編,“昨天寄的文章,請不要發(fā)表”。原來,他發(fā)現(xiàn)昨天得出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
梅契尼科夫經(jīng)常當眾宣布自己偉大的科學理想,甚至為此鬧出很多笑話,但他毫無顧忌。不過,認識他的人都知道,這個人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非常誠實。
對待生活,他亦如此。在自殺未遂兩年后,梅契尼科夫再度結婚??上氯纹拮釉?880年感染傷寒,這在當時無法醫(yī)治。35歲的他再度自殺。這次他改用注射的方式,使自己染上了回歸熱。結果他還是未能死成,但這種病令他非常痛苦。
“他就是不自殺,也不會有什么成就了?!鄙磉叺娜溯p蔑地議論,并開始對他感到失望。
正是這些輕視和失望,讓這個死不了的人又徹底活了過來??磥砻菲跄峥品蚴遣幌胱屪约耗切﹤ゴ罄硐胱兂扇藗兛谥械男υ?。
他開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實驗室里,在那里,他發(fā)現(xiàn)海星浮游幼蟲的某些活動細胞能將外來物體吞咽下去。然而,這種吞噬細胞學說,遭到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和德國科學家貝林的輕視,兩人當時都是歐洲聲名顯赫的人物。
連劇作家蕭伯納也加入了批評梅契尼科夫的行列。在劇作《醫(yī)生的兩難選擇》里,蕭伯納塑造了一位自負的醫(yī)生,他反復要求病人“刺激你的吞噬細胞”以便賺取不必要的手術費用。
梅契尼科夫艱難應付著各方的批評,同時,他還得通過大量的實驗,為自己的學說尋找論據(jù)?!叭绻麥p少與社會的聯(lián)系,只一心一意在實驗室中從事研究,那么,你也許能獲諾貝爾獎?!痹讷@得190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后,梅契尼科夫曾這樣回答別人。
但現(xiàn)在,他還得忙著反復與人爭論。盡管他堅信離自己的偉大理想越來越近,但現(xiàn)實是,他還不被人承認。
不僅如此,這個性情中人很快便禍從口出?!叭绻实鄹蓴_學者們的研究,不僅是他自取滅亡,整個俄國也會隨之滅亡?!痹谝淮窝葜v中,梅契尼科夫表達了自己的失望。他認為沙皇統(tǒng)治下的腐敗政治,影響了俄國科學與教育的發(fā)展。
這令沙皇政府極為不滿,殘酷的迫害也隨即而至。這個當年拒絕了國外的優(yōu)厚條件而選擇回國發(fā)展的留學生,不得不經(jīng)過化裝,才得以逃離自己的祖國。
接受了巴斯德的邀請,梅契尼科夫加入了法國巴斯德研究院。事實上,早在梅契尼科夫擔任敖德薩一家研究院主管,因生產(chǎn)巴斯德發(fā)明的狂犬病疫苗前往巴黎尋求巴斯德的指導時,后者就已經(jīng)無私地幫助了他。
這一次,在巴斯德研究院,梅契尼科夫經(jīng)過整整20年的專心實驗,最終完善了他的吞噬細胞學說,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也實現(xiàn)了他向眾人宣稱的偉大理想。
獲獎后,這個逃亡者想到的還是自己的祖國。他不知道,在他逃亡后,他的母親已經(jīng)被迫害致死,而他妹妹一家也遭到了殘酷迫害。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恰在此時,俄國駐巴黎的使節(jié)向梅契尼科夫轉達了沙皇對他的歉意,謊稱他的家人已得到沙皇的厚待與禮遇。
沙皇政府邀請63歲的梅契尼科夫回國,并許諾給科研人員以充分的民主與自由。而真實情況是,國內那些主張民主的人士,正遭受著殘酷的折磨。
對這些信息一無所知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像年輕時匆忙寄出那封信一樣,在聽信使節(jié)的謊言后,隨即決定回國。只是在歸途中,他最終得知了那一連串不幸的真實消息。
在無比的心痛與失望中,梅契尼科夫發(fā)現(xiàn)自己當初作出的決定完全錯誤,當即返回巴黎。這個當年在祖國屢屢自殺未遂的人,從此再未踏上故土。他那癡狂而性情的一生,最終結束在了異國他鄉(xiāng)。
(汪新才摘自《中國青年報》2009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