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珂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旅游流”涵義十分豐富,是一個綜合體系,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客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旅游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旅游流指“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或目的地與目的地之間的單向、雙向旅游客流、信息流、資金流、物質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的集合”。謝彥君在其所著的《基礎旅游學》一書中認為,狹義上旅游流指旅游者的流動,是指在一個或大或小的區(qū)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體性空間移位現(xiàn)象。趙華也認為,旅游流從狹義上講是指“旅游客流(Tourists Flows),即在一個區(qū)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而引起的旅游者集體性空間位移現(xiàn)象,具體講是指旅游者從客源地向目的地流動的人群數(shù)量和流動模式。”本文所指的旅游流主要是從狹義的角度來定義,即為旅游客流。
旅游客流的移動通常會伴隨著一定的規(guī)模和方向,而且這種移動往往是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進行的,因而,旅游流主要有三個特征——流向、流量和時間。本文主要從旅游者流向的變化來討論入境旅游者來華旅游動機的變化。旅游流的流向是指旅游流在持續(xù)的運動過程中所經(jīng)過的旅游路線,它反映著旅游目的地與旅游客源地之間關聯(lián)的方式和途徑。由于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在旅游資源和旅游客源之間的關聯(lián)狀態(tài)不同,因而也會形成比較明確的旅游流流向。
在我國,入境旅游者主要指來中國參觀、訪問、旅行、探親、訪友、休養(yǎng)、考察、參加會議和從事經(jīng)濟、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動的外國人、華僑、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不包括外國在我國的常駐機構,如使領館、通訊社、企業(yè)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來我國常住的外國專家、留學生以及在岸逗留不過夜人員。筆者將我國從1998—2006年的入境旅游人數(shù)占全國入境旅游人數(shù)的百分比匯編在表1中,從表1可明顯看出雖然有些省市的入境旅游者人數(shù)的絕對值較大,但是在全國入境人數(shù)的百分比卻是在逐年減小,例如北京市1998年入境旅游者人數(shù)占全國入境旅游者人數(shù)的10.10%,而到了2006年卻只有 6.36%;相反,其他省市雖然其入境旅游者的絕對值不算多,但是其占全國入境旅游者的比重卻是逐年增加,如山西省、江西省等。
表1 1998—2006年各省市占全國入境旅游人數(shù)的百分比 (單位:%)
山東 2.79 2.49 2.32 2.43 2.41 2.57 2.73 2.91 3.15河南 1.26 1.20 1.04 1.07 1.01 0.63 1.03 1.13 1.23湖北 1.36 1.22 1.45 1.95 2.53 1.34 1.40 1.55 1.72湖南 1.60 1.55 1.46 1.48 1.40 0.51 1.27 1.35 1.58廣東 36.2235.0938.5237.8337.7239.6735.1935.6234.04廣西 2.40 3.09 3.95 3.71 3.37 2.15 2.69 2.77 2.78海南 1.81 1.83 1.56 1.34 0.96 0.97 0.71 0.81 1.00重慶 0.75 0.74 0.85 0.92 1.14 0.78 0.99 0.98 0.98四川 1.33 1.50 1.48 1.68 1.65 1.50 2.21 2.00 2.28貴州 0.69 0.67 0.59 0.60 0.56 0.26 0.53 0.52 0.52云南 3.50 4.17 3.21 3.31 3.22 3.31 2.52 2.82 2.95西藏 0.44 0.40 0.48 0.37 0.35 0.17 0.22 0.23 0.25陜西 2.48 2.52 2.29 2.22 2.10 1.54 1.83 1.74 1.73甘肅 0.47 0.58 0.68 0.65 0.59 0.38 0.54 0.54 0.49寧夏 0.02 0.02 0.03 0.03 0.01 0.01 0.02 0.02 0.01青海 0.08 0.08 0.10 0.11 0.11 0.06 0.07 0.07 0.07新疆 0.75 0.90 0.82 0.80 0.68 0.57 0.73 0.62 0.59
將我國31個省、自治區(qū)及直轄市按照其地理位置劃分為7大旅游流,分別是華北旅游流、東北旅游流、華東旅游流、華中旅游流、華南旅游流、西南旅游流以及西北旅游流。根據(jù)表2可知,華南旅游流、華東旅游流以及華北旅游流是我國最重要的三大旅游流。
通過表2可以看出,在1998年時,華南、華東以及華北旅游流占了全國旅游流的絕大部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南以及華北旅游流的入境旅游者所占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華北旅游流比重下降3.35%,華南旅游流下降2.61%,這就表明傳統(tǒng)的旅游熱點地區(qū)對于境外旅游者的吸引力在逐漸下降,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客更傾向于選擇我國的東北、華中以及西南地區(qū),這些地區(qū)不僅具有大量的優(yōu)秀的旅游項目、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還具有良好的旅游接待設施,單純的游覽觀光已經(jīng)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親身參與的體驗活動以及中外文化的差異將成為吸引海外旅游者來華旅游的重要原因。
表2 1998—2006年我國七大旅游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比重
以往我國入境旅游的熱點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城市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比較發(fā)達,因而呈現(xiàn)出明顯的輻射發(fā)散型的旅游流向特征,以這些旅游熱點城市為輻射點。但是現(xiàn)在這種明顯的輻射發(fā)散型特征正在逐漸弱化,形成了分散狀的分布,即由全國幾個較大的輻射發(fā)散分布轉移到各省,轉化為以省為主的較小的輻射發(fā)散分布,輻射點也慢慢轉移分散,各省的省會城市也正在成為新的輻射中心。
傳統(tǒng)的熱點旅游城市當然也不會放棄入境旅游這巨大的市場,這些城市正在轉變?yōu)槿刖陈糜握哌M入我國西南部以及西部的重要中轉站。例如上?,F(xiàn)已成為西部地區(qū)入境旅游發(fā)展的“二手客源地”之一,其入境客流的擴散轉移對西部地區(qū)國際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城市的交通發(fā)達,與旅游相關的各種資金、信息以及技術都比較豐富,因而傳統(tǒng)的熱點旅游城市正在向旅游中轉地轉變。
隨著我國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入境旅游者人數(shù)也在逐漸增加,這對于發(fā)展我國經(jīng)濟、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由于入境旅游者旅游重點的改變,我國西部省份也可以抓住機遇,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
[1]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9.
[2]馬耀峰.中國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趙華.中國入境旅游流空間分布及其演變分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4]張紅.我國旅游熱點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0(4):56-57.
[5]劉宏盈,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間轉移與省域旅游經(jīng)濟聯(lián)系強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擴散為例[J].資源科學,2008(8):1162-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