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幼成 上海鐵路局合肥工務段
合武線是我國第一條按照250km/h設計和建設的有砟快速客運專線,動車運營時速為200~250km,其位于安徽省中西部、湖北省東部,東起合肥樞紐站,向西經安徽省合肥、六安、金寨,湖北省麻城等站,終至武漢樞紐漢口站,是中國東西向干線滬漢蓉快速通道的組成部分,建成后將是我國中西部地區(qū)與東部沿海地區(qū)的一條快速通道。合武鐵路正線全長359.361km,橋隧總長為182.895km,2008年12月31日全線開通,2009年4月1日開行動車組。我段管轄正線延長353.466km,站線延長40.437km,道岔86組(其中正線69組),其中曲線有66條,累計長度130.26km,占線路總長的三分之一還多,最大半徑11950m、最小半徑5462m。貨物列車最高時速120km。如何控制好線路質量,確保動車組列車高速、安全、平穩(wěn)運行,這給我段線路養(yǎng)護維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長大曲線,部分曲線中還設有豎曲線,控制好曲線的動靜態(tài)幾何尺寸容許偏差成為我們養(yǎng)護維修的重點。實踐證明形成曲線病害的根源是來自于機車車輛與軌道相互作用,而曲線軌道比直線軌道受機車車輛的沖擊力更大、更復雜,加之構造特殊,因而曲線軌道是鐵路線路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極容易產生病害。
曲線方向不良多發(fā)生在曲線頭尾處,曲線頭尾出現反彎或“鵝頭”的主要原因是養(yǎng)護維修作業(yè)方法不當,如目視指揮撥道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影響,習慣于上挑,從而破壞了曲線頭尾的正確位置;臨時補修和經常保養(yǎng)作業(yè)時,使用簡易法撥道,由曲線中間向兩端撥道對曲線產生反壓,也會產生曲線的反彎或“鵝頭”;設置曲線緩和曲線長度、超高及軌距加寬遞減不合理,也會產生曲線“鵝頭”;曲線頭尾處道床橫向阻力不足時,在列車動力的沖擊作用下,也會產生曲線“鵝頭”。
線路在同一位置上同時存在垂向和橫向不平順時,稱為軌道復合不平順。軌道復合不平順具有多種形式,當存在水平和方向逆相位復合不平順時,其對行車安全所造成的危害,較單項不平順和其他復合不平順狀態(tài)更為嚴重。水平和三角坑屬于軌道垂向不平順,正矢和軌距遞減不平順是橫向不平順。鋼軌存在硬彎或在日常保養(yǎng)作業(yè)時,如改道作業(yè)中沒有綜合考慮軌道方向、曲線圓順度,造成的局部軌距遞減不順或者軌距逆相位復合,也極易產生軌道復合不平順。因此,當軌道存在逆相位復合不平順時,更容易產生水平加速度和曲率變化率超限。
1.3.1 列車作用力影響
列車在通過曲線段時,機車車輛的轉向架最好以自由內接的形式通過,即機車車輛的轉向架的最前位車輪輪緣與外軌作用邊接觸,其它車輪輪緣無接觸地在軌道上自由行駛。當列車由直線段進入曲線段時,仍然會保持原有的行駛方向慣性,這時候主要是靠外軌的約束和引導方才會沿著曲線軌道行駛。而這種強制約束和引導就會產生橫向振動,主要有導向橫向振動、摩擦橫向振動、軌道幾何尺寸偏差引起的橫向振動、未被平衡的離心力引起的橫向振動等。軌道檢查車測量的水平振動加速度是上述橫向振動引起的綜合振動,它的大小和作用方向與軌道幾何狀態(tài)、車輛轉向架內接形式、輪軌接觸狀態(tài)及列車速度等因素有關,其中軌道幾何尺寸偏差和未被平衡的橫向振動是主要因素。
1.3.2 曲線過、欠超高值影響
高速鐵路欠、過超高允許值詳見表1[1],曲線欠、過超高值大于80mm時,乘客舒適度變化規(guī)律是由一般向較差。根據軌檢車數據統計分析,當曲線欠超高值大于90mm時,Ⅱ級以內的水平加速度將成倍增加。合武線設計是客貨混跑線路,為控制曲線欠超高而設置較大的的超高值是不現實的,而且由于緩和曲線長度限制,超高順坡率也不可能無限大?,F場能控制在不超過1/(10υmax)[2]規(guī)定值(最高速度200~250km/h時為0.5~0.4‰)以下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如采取降低超高的做法,來滿足超高順坡率的要求,會使曲線的欠超高更大,相對而言,水平加速度出分的可能性也將更大。
表1高速鐵路欠、過超高允許值 單位:mm
1.4.1 曲線曲率影響
對一條曲線來說,在圓順度理想狀態(tài)下,其半徑是一個不變的常數,而實際上,在列車荷載的不斷沖擊下,曲線的圓順度是變化的。
由公式(1)可以看出曲率△與曲線半徑R成反比關系。
由(1)、(2)公式則可推導出 f=50000×△成立,而曲率的變化也可以通過正矢來反映其變化規(guī)律,如果正矢好,則曲率就穩(wěn)定,反之正矢差則曲率變化大,曲線的圓順度就差。
根據軌檢車對超限峰值摘取的原理,當曲線不圓順時,即在一個檢測距離范圍內有多處不圓順,如出現緩和曲線現場正矢與計劃正矢差之差、圓曲線正矢連續(xù)差時,會產生偏差疊加現象,軌檢車會檢測出高一級別的超限。特別是曲線頭尾存在“鵝頭”、反彎或線路縱斷面不良時,極容易產生晃車現象。在對軌檢車檢測分析中,曲線的圓順度是造成曲率變化率扣分的主要原因。
1.4.2 養(yǎng)護方法不當影響
曲線養(yǎng)護不當也是造成曲線不平圓順的主要原因。在撥正曲線工作時,沒有結合軌道幾何尺寸偏差值的影響,而單純撥道。如鋼軌硬彎、軌距遞減不順、軌底坡不一致,造成撥道后不能鞏固方向。撥正曲線時,沒考慮道床橫向阻力的作用,撥正時強壓鋼軌,使撥道后鋼軌很快發(fā)生彈性恢復。
在曲線整治作業(yè)前,首先要把曲線兩端直線大方向撥好,使曲線頭尾處于正確的位置上,與前后直線線路銜接順直。曲線頭尾出現反彎或“鵝頭”時,必須及時整治,以免加劇曲線方向不良。曲線頭尾的直線段必須采取激光撥道,每隔200~400m確定激光對中點,每次撥道量不宜超過30mm,超過30mm要分次撥道。
按規(guī)定合理設置好緩和曲線各點正矢,曲線頭尾直緩(ZH)或緩直(HZ)點正矢做到寧大勿小。我國高速鐵路規(guī)定,旅客乘坐舒適度要求的豎向離心加速度允許值取0.4m/s2,當超過這個值時,緩和曲線的超高順坡要做到“削頂補坑”,即以豎曲線線型連接,緩和曲線始點直緩(ZH)點為補坑(超高大點),緩和曲線終點圓緩(YH)點為削頂(超高小點)。在緩和曲線的始點和終點設置的豎曲線小長度不宜小于25m,并以曲線HY和YH點作為豎曲線的頂點,豎曲線半徑不得小于15000m。
列車運行至曲線地段時,會產生離心力使乘客感覺不適,因此曲線地段應根據列車運行速度及曲線半徑進行超高設計。超高H計算公式為:(式中v為設計速度,R為曲線半徑)。對于高低速列車共線的情況,還要對曲線超高進行合理匹配,合武鐵路是按250km/h客運列車和120km/h貨物列車匹配、“欠小過大”的設計原則來設置曲線超高。其中欠超高允許值影響旅客乘坐的舒適度,在超高設置時將高速列車欠超高控制在“良好40mm”左右,過超高控制在“一般80mm”以內,使高速列車獲得較好的乘坐舒適度(見表1)。
為實現對高速線路養(yǎng)護和質量的有效控制,我段根據軌道檢查車對峰值管理項目內容,即軌道動態(tài)局部不平順十個檢查項目(軌距、水平、高低、軌向、三角坑、車體垂向振動加速度、橫向振動加速度、加速度的變化率、軌距變化率和曲率變化率),制定曲線靜態(tài)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規(guī)定。軌道靜態(tài)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曲線正矢容許偏差管理值分別見表2和表3。
表2線路軌道靜態(tài)幾何尺寸容許偏差管理值 單位:mm
表3曲線正矢容許偏差管理值 單位:mm
建立曲線橫距(精確定位系統),采用控制樁進行三維控制,曲線地段每20m埋設一處,自曲線起始里程埋起,至曲線終點不足20m按實際長度埋設,保證最后一根樁對準曲線終點。每半年刷新一次曲線的各種標志,包括曲線要素、超高、正矢以及線下的反光標牌等,要求正確清晰,對反光標牌損壞的要及時更換新標牌。曲線橫距容許偏差管理值分別按表4規(guī)定。
表4曲線橫距容許偏差管理值 單位:mm
2.5.1 動態(tài)檢測與偏差處置
客運專線以動態(tài)檢查為主,靜態(tài)檢查為輔。目前動態(tài)檢測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鐵道部動檢車;二是部、局軌道檢查車;三是車載式線路檢查儀;四是便攜式線路檢查儀。
動檢車是同速檢測(250km/h)每月三次,上、中、下旬各一次;軌檢車是低速檢測(200km/h以下)每月一次。除此之外,動車組機車上還裝有晃車儀,以及日常添乘檢查。對動態(tài)檢查出現的Ⅱ級及以上報警處所,及時傳至相關車間和工區(qū),以便工區(qū)派員現場進行復核,對于確實存在的病害則利用當日的維修天窗進行消滅。同時根據軌道實際狀態(tài)制定維修計劃,進行日常保養(yǎng)、預防性計劃維修和緊急補修。
2.5.2 靜態(tài)檢查與偏差處置
線路車間每季度用手推式軌道檢查儀對曲線全面檢查一遍。對靜態(tài)檢查出的Ⅱ級及以上偏差,工區(qū)應及時消滅。軌距、水平檢查時要做到逐根檢查。作業(yè)驗收時,軌距遞減率控制在0.3‰以內,水平連續(xù)2mm范圍內,遞減率也控制在0.3‰以內。正矢用20m弦繩測量時,每5m點逐點檢查,正矢標定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現場檢查目估到小數點后一位。2.5.3晃車點檢查與偏差處置
(1)晃車點正矢檢查與偏差處置。對動檢車、添乘機車等檢查出來的不良處所,檢查時找準晃點對應的現場地點,在前后各延長30m范圍內,用20m弦線按2.5m加密逐點檢查,記錄下現場量測各點的實際正矢,以平均值為該段曲線的設計正矢,算出現場正矢和該平均值的差值,同時用簡易撥道法計算出各點的撥量(詳見圖1)。
圖1 晃點加密2.5m檢查圖
平均正矢計算公式為:F=(f1+f2+f3+f4+f5+f6+…+fn)/N,偏差處置時,按照計算出的撥量,對點依次進行撥道。對局部存在反向彎曲的地點,宜采用四臺撥道器對向撥道。撥道后及時回填道碴,平整道床。撥道完畢后,全面復查一遍該區(qū)段正矢,偏差大的再重復上一流程,直到所有正矢差滿足表3規(guī)定限值,本次作業(yè)完畢。
(2)晃車點軌道不平順檢查與偏差處置。曲線軌道不平順處所起道作業(yè)時,在作業(yè)點前后軌枕頭外側應有足夠的道砟。起道量控制在30mm左右,搗固前先放正枕木,一律用電動搗固棒搗固,要注意搗固均勻,消滅暗坑吊板。搗固作業(yè)時,做到夯拍道床邊坡和砟肩同步進行。對小方向和軌距變化率超過0.3‰的的部位,通過細撥細改矯直鋼軌硬彎,達到方向良好。改道時以調整軌距塊為主,及時消滅扣板離縫現象。
合武線養(yǎng)護維修作業(yè)采用機械化,它不僅提高了養(yǎng)護維修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養(yǎng)護維修的質量。人工作業(yè)只是在檢測車檢測出現個別晃車點時,才由養(yǎng)路工區(qū)上道作業(yè)。大型養(yǎng)路機械組合主要由搗固機(D)、穩(wěn)定車(W)、配碴車(P)組成,每2D1W1P為1個作業(yè)組進行實施(3X搗固機按2D1P配置)。前面一臺搗固機按精確法起撥道,后面一臺搗固機順平,隨后穩(wěn)定、配碴。
2.6.1 大機作業(yè)準備
(1)大機作業(yè)前,車間安排人員對曲線頭尾直線段的大方向進行預撥。
(2)軌距、膠墊必須整正到位。軌距控制在(0,-1.5)之間,軌距變化率嚴格控制在0.3‰以內,且連續(xù)10塊板無交替變化;橡膠墊板無缺少、損壞、歪斜。
(3)零配件齊全有效。軌距擋板位置準確,平貼軌底,頂緊擋肩;彈條扣件螺栓扭矩達到80~150Nm,彈條中部前端下顎貼緊軌距擋板(離縫不大于1mm);螺桿除銹涂油。
(4)預卸預拉石砟。搗固作業(yè)前預拉石砟,根據起道量提前預卸石砟,保證搗固區(qū)域和砟肩堆滿石砟;穩(wěn)定作業(yè)前及時回填鎬窩,保證左右股道床石砟均衡;不得破壞搗固車夯拍成形的砟肩面。
(5)軌枕狀態(tài)良好。大機作業(yè)前更換失效軌枕;軌枕間距達標,不得歪斜。
(6)提供技術資料和起撥道量。準確提供曲線要素等技術資料。作業(yè)前應利用精測樁復核曲線正矢,線形不良曲線必須重新精測,確定曲線要素并計算撥道量,個別正矢點偏差也應提供撥量,每隔5根軌枕標注;直線段每隔200~400m提供激光對中撥道量;作業(yè)前利用精測樁,組織縱斷面測量,拉坡設計計算起道量,豎曲線地段起道量進行修正,每隔5根軌枕標注起道量。
2.6.2 大機作業(yè)方法
(1)大機起道。采取精確法起道,起道量原則上控制在30mm以下。實際起道量超過40mm時分層起道。遇有線橋結合部、橋涵過渡段、大抬道等薄弱地段視具體情況安排補強搗穩(wěn)。
(2)大機撥道。直線地段采取激光撥道,無激光或激光不能正常使用時,禁止作業(yè);曲線必須按提供的撥量精確撥道。
(3)大機起撥道應在直線上順坡,嚴禁在緩和曲線順坡,順坡長度不小于起道高度的1600倍,嚴格控制并確認起止點起道量、撥道量全部歸零。
(4)大機搗固。線路搗固必須按“2X”自動作業(yè)模式作業(yè),全部兩次插鎬逐孔連續(xù)搗固,鋼軌接頭(包括絕緣接頭)等薄弱處所插鎬4次加強,插鎬深度設置416mm(Ⅲ型枕),夾持時間0.6s或以上,搗鎬下插深度須達到枕底以下15mm,夾持壓力和夾持幅度必須達到規(guī)定要求。穩(wěn)定車橋上作業(yè)時,要求道砟厚度不小于150mm,振動頻率不小于30Hz,并不得在橋梁范圍內起停振。
(5)砟肩夯拍。與搗固同步全程振動夯拍道床砟肩,夯拍激振器必須打開,增強搗固密實效果。
(6)動力穩(wěn)定:中低速穩(wěn)定,垂直預加載8.0~10.0MPa,預置下沉量 5~12(mm),振動頻率 28~35Hz,作業(yè)速度 0.8~1.5km/h。當天搗固應同步、連續(xù)、勻速穩(wěn)定,穩(wěn)定作業(yè)嚴禁出現脫節(jié)現象。
(7)檢測記錄。搗固車、穩(wěn)定車作業(yè)時同步使用記錄儀,全程檢測作業(yè)后線路水平、軌向和曲線超高、正矢,監(jiān)控作業(yè)質量。記錄數據作為驗收依據,并保存一年備查。
(8)配砟整形。搗前配砟搗后整形,配砟整形車來回作業(yè),保證搗固前搗固區(qū)域配足道砟,搗固后砟肩堆高、道床斷面符合標準。
2.6.3 大機作業(yè)驗收標準
(1)搗固作業(yè)標準。搗鎬下插后與軌枕面平齊的位置必須在鎬掌上沿248mm以上;夾持油缸的伸出量必須達到50mm以上;作業(yè)后軌枕沒有插痕。
(2)線路定位系統質量標準。線路定位系統采用垂距控制縱斷面,采用橫距控制平面。允許偏差為:垂距差10mm,垂距變化值0.2mm/m。
(3)作業(yè)質量標準執(zhí)行表2、表3中的第一項作業(yè)驗收標準。
合武線開通運營一年多來,特別是2009年4月1日動車組正式開行以來,我段安全優(yōu)質地完成了線路質量的動靜態(tài)幾何尺寸容許偏差控制,特別是對曲線軌道靜態(tài)幾何尺寸容許偏差做到了有序可控,乘客舒適度良好,實現了動車組安全、平穩(wěn)運行。鐵道部0#動檢車優(yōu)良率達100%,均km扣分小于0.6。
高速鐵路在我國的發(fā)展仍處起步階段,養(yǎng)護維修標準仍在處在逐步完善過程中,特別是對于高速線路曲線的養(yǎng)護和質量控制更是處在研究與應用相互論證的階段。對于普通鐵路(120km/h以下),我們的養(yǎng)護維修工作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形成了較完整的養(yǎng)護維修體系,但高速鐵路不同于普通鐵路,更何況曲線病害的形成原因錯綜復雜,要實現對高速鐵路的有效控制,應加強軌道動態(tài)檢測力度,及時掌握軌道質量狀態(tài),指導線路養(yǎng)護維修,確保鐵路運輸安全。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國外軌檢車技術已向著無移動部件、檢測項目齊全、故障判斷高智能化、檢測系統網絡化、檢測數據處理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加快引進并消化國外高速檢測新技術,研制適合我國高速鐵路的動檢車,加強對長波的檢測。
(2)高速鐵路的養(yǎng)護工作仍然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修養(yǎng)并重”原則,嚴格執(zhí)行綜合維修、經常保養(yǎng)和臨時補修標準化作業(yè)程序,把軌道不平順管理作為工務部門的重要工作來抓,綜合提高線路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3)合理地實施“天窗修”和“狀態(tài)修”,各項檢查及作業(yè)應盡可能地全部安排在天窗點內進行,避免行車干擾。有條件時,天窗點盡量安排在白天進行,這樣能夠提高作業(yè)質量,降低養(yǎng)修成本,消除夜間施工作業(yè)的不利因素。
(4)建立全路和地區(qū)性地面綜合數據處理中心,并建設相應信息系統,負責所轄范圍內固定設備、設施檢測和維修信息的數據處理,進行惡化趨勢分析。根據處理、分析結果,制定工務設備、設施養(yǎng)護維修計劃建議,提供對養(yǎng)護維修的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