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強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晏子春秋》是記錄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相傳為晏嬰所撰,但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是后人集其言行軼事托名于晏嬰而成。此書分內(nèi)外篇,今傳本內(nèi)篇諫上下、問上下、雜上下共六卷,加外篇上下共八卷,也有的本子合外篇為一卷成七卷。
《晏子春秋》圖書記載情況如下:
我們可以看出:《晏子春秋》在《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宋史·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等中被歸為子部類,而至清《四庫全書》和《書目答問補正》時,《晏子春秋》從子部類上升到了史部傳記類,其原因何在呢?本文擬就《晏子春秋》的圖書歸類問題做一些粗淺的探討與整理,望方家指正。
目前關(guān)于《晏子春秋》學派歸屬問題主要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儒家學派說。此說法在唐代以前就一直比較流行,而且大家對此幾無異議。據(jù)史料記載,班固將《晏子春秋》列入“子書部”中,并奉為“儒家者流”的首篇,并認為就是晏嬰本人所撰。《七略》也認為此書“義理可法,皆合六經(jīng)之義”。另外近人呂思勉先生在《經(jīng)子解題》中認為仍應(yīng)算作儒家,其理由是:“今觀全書,稱引孔子之言甚多?!?/p>
第二種,墨家學派說。這一說法最早是柳宗元提出的,柳宗元在《辯晏子春秋》中大膽提出:《晏子春秋》的作者“疑其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并對照墨家精神提出了論據(jù):“墨好儉,晏子以儉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為己術(shù)者。且其旨多尚同、兼愛、非樂、節(jié)用、非厚葬久喪者,是皆出墨子。
第三種,亦儒亦墨說。近人張純一認為:“綜核晏子之行,合儒者十三四,合墨者十六七”,“其學蓋源于墨、儒”。此說法提出后影響不大,只有少數(shù)學者持之。
第四種,非儒非墨說。這是由吳則虞提出的,吳則虞在《晏子春秋集釋》中認為:“儒家學說的建立,一般斷自孔子,晏嬰年輩在孔子之前,那時并無所謂儒者之業(yè),可見,列入儒家學派并不一定恰當。墨子尚儉,晏子也尚儉,兩書相同之處只此一端,憑此一端劃入墨家,也不合事實。何況墨子的尚儉和晏子的尚儉,其目的和作用,又并不同,更不能看作一個思想體系。晏嬰本人的思想并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學派,他的思想也不屬于某一學派?!惫手鞣侨宸悄f。
對于吳則虞的看法,如果我們認真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他的論證還不是很充分,但他的這一石破天驚的觀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首先晏嬰的年輩在孔子之前。其次,從《晏子春秋》所反映出來的內(nèi)容和思想性質(zhì)來看,它表現(xiàn)出來的近似于儒家學說的思想也在孔子之前,自然就不能把它劃入到后起的儒家學派中去,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非孔子了。第三,《晏子春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儉觀念與墨家尚儉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此外清人孫星衍也指出:“柳宗元文人無學,謂墨氏之徒為之??S讀書志、文獻通考承其誤,可謂無識。晏子尚儉,禮所謂國奢則示之以儉。其居晏桓子之喪盡禮,亦與墨異?!币虼艘簿筒荒馨阉鼩w入到墨家學派中去。
眾所周知,子書是泛指我國古代學者闡發(fā)個人學術(shù)觀點及思想的著作?!端膸烊珪ぷ硬靠倲ⅰ吩疲骸白粤?jīng)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盵9](P769)從《四庫全書·子部總敘》對子部類書范圍的界限來看,與前代相比這時期子部書的范圍更加籠統(tǒng)了?!白粤?jīng)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晏子春秋》是六經(jīng)以外的書,那么《晏子春秋》就應(yīng)該是子部書了,而《四庫全書》則將其歸為史部傳記類,這又作何解釋呢?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總序》云:“史之為道,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于《春秋》、莫詳于《左傳》。魯史所錄,具載一事之始末?!薄敖窨偫ㄈ簳质孱?,首曰正史,大綱也;次曰編年,曰別史,曰雜史,曰詔令奏議,曰傳記,曰史抄,曰載記,皆參考紀傳者也;曰時令,曰地理,曰職官,曰政書,曰目錄,皆參考諸志者也;曰史評,參考論贊者也?!盵10](P397)從《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總敘》對史部類書范圍的界限來看:此時的史部類書范圍內(nèi)容更加豐富,其原因就是方便編撰者對古書進行科學的歸類和整理。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四庫全書》史部中包含有傳記,即人們常說的人物傳記。我們對照《晏子春秋》的全文內(nèi)容可以看出:全文所有篇章都以晏子為中心,或為諫言,或為答疑,所記敘晏子言論,行動及逸聞趣事皆獨立成章。部分篇章略有重復(fù),可相互印證。全書所記的188個小故事都基本與晏嬰相關(guān),是以他為中心選材和組織敘事的,體制是近于后世的傳記的。《四庫全書總目》已指出:“究厥本源,《晏子春秋》是即家傳……”、“雖無傳記之名,實傳記之祖也。舊列子部,今移入于此?!盵11](P513-514)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四庫全書》之所以將《晏子春秋》從子部上升到史部,此時的編纂者認為《晏子春秋》更像一部人物傳記著作。孟周也曾說道:“他們(過去的學者)把它(《晏子春秋》)當作“子書”,可是書中并沒有表現(xiàn)系統(tǒng)的或深刻的哲學思想。”[12]所以《四庫全書》將《晏子春秋》從子部類列入史部傳記類中,則是頗有識見之舉?!端膸烊珪喢髂夸洝吩疲骸啊蛾套哟呵铩钒司?,……改隸傳記,庶得其真?!盵13](P232)《晏子春秋》由子部上升到史部傳記類,這不是簡單的歸類問題,而是清代學者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的獨到見解,為我們深入探求中國傳記文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14]
總而言之,《晏子春秋》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集中刻劃一位人物的傳記性著作。它善于用簡練、生動的語言去組織事件、展開情節(jié)、戲劇性強、善于用反襯、烘托方法來塑造晏子的形象。議論精當,亦莊亦諧,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古典文學作品,也是研究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歷史、文學、哲學的重要文獻。同時,它的圖書歸類的重要變化也體現(xiàn)了我國清代《四庫全書》編撰者認識水平的提高,這也是我國圖書分類史上的巨大進步。
[1]漢書·藝文志[M].中華書局,1962.
[2]隋書·經(jīng)籍志[M].中華書局,1973.
[3]舊唐書·經(jīng)籍志[M].中華書局,1975.
[4]宋史·藝文志[M].中華書局,1985.
[5]中國歷代書目叢刊·郡齋讀書志[M].現(xiàn)代出版社,1987.
[6]中國歷代書目叢刊·中興書目[M].現(xiàn)代出版社,1987
[7]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傳記類[M].中華書局,1965.
[8]書目答問補正[M].中華書局,1963.
[9]四庫全書總目卷九一·子部總敘[M].中華書局,1965.
[10]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五·史部總敘[M].中華書局,1965.
[11]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七·史部·傳記類[M].中華書局,1965.
[12]孟周.評《晏子春秋集釋》[N].光明日報,1962-07-15.
[13]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史部·傳記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徐立.《晏子春秋》略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