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峰
下法,是攻逐體內(nèi)積滯,通瀉大便的一種治法。根據(jù)證候和藥物組成不同,又有寒下、溫下、逐下、潤下等區(qū)別。下法用于中醫(yī)急癥多有報道[1]。筆者根據(jù)中醫(yī)學的“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采用宣肺通腑法治療痰熱壅肺型支氣管哮喘急性期患者74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按照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修訂的有關診斷標準[2]。(1)反復發(fā)作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性刺激、化學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2)發(fā)作時在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3)上述癥狀可經(jīng)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4)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氣急、胸悶和咳嗽。(5)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體征)應至少具備以下1項試驗陽性:①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或運動試驗陽性;②支氣管擴張試驗陽性,即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增加絕對值 >200mL;③最大呼氣峰流速(PEF)日內(nèi)變異率或晝夜波動率≥20%。符合1~4條或者4、5條者,可以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根據(jù)臨床分期和分度標準[2],本項研究選取急性發(fā)作期輕中度,辨證屬于痰熱壅肺型患者。
1.2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證候標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74例,男性41例,女性33例;平均年齡(41.5±13.6)歲;病程2~24年。對照組86例,男性46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42.8±15.1)歲;病程3~2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氨茶堿、β2受體激動劑、抗膽堿等藥物。治療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口服宣肺通腑湯,方由炙麻黃、炒杏仁、蘇子、葶藶子、清半夏、桑白皮、瓜蔞仁、桃仁、火麻仁等藥物組成,水煎服,每日1劑。兩組均治療4周后檢測指標。
1.4 觀察項目 (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的變化。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FEV1、PEF。(2)根據(jù)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比較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制定療效判定標準[2]。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即使偶有輕度發(fā)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FEV1(或PEF)增加量 >35%,或治療后FEV1(或 PEF)≥80%預計值。PEF晝夜波動率 <20%。顯效:哮喘發(fā)作較治療前明顯減輕,F(xiàn)EV1(或PEF)增加量范圍25% ~35%,或治療后FEV1(或PEF)達到預計值的60% ~79%,PEF晝夜波動率 <20%。好轉(zhuǎn):哮喘癥狀有所減輕,F(xiàn)EV1(或PEF)增加量15% ~24%。無效:臨床癥狀和FEV1(或PEF)測定值無改善或加重。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采用 "檢驗和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見表1。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FVC、FEV1、PEF均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治療組治療后FVC、FEV1、PEF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組對照組74 86治療前2.41±0.64 2.46±0.75治療后2.98±0.55*△2.72±0.67*治療前1.84±0.82 1.87±0.74治療后2.45±0.87*△2.16±0.81*治療前2.37±0.82 2.38±0.74治療后3.08±0.66*△2.71±0.53*FVC(L)FEV1(L)PEF(L/s)組別 n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支氣管哮喘屬于中醫(yī)學“哮病”范疇,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因宿痰伏肺,感邪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痰氣壅塞,肺氣上逆所致。本病分為緩解期和發(fā)作期,一般主張“未發(fā)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fā)時以攻邪氣為急”,因此在支氣管哮喘急性期多采用宣肺平喘、降逆化痰等藥物治療,但療效不甚理想。筆者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功能的發(fā)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氣的肅降。病理情況下,腑氣不通則肺氣不降,易產(chǎn)生咳嗽胸悶、喘逆氣急等癥。因此肺與大腸二者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病理傳變上相互影響,哮喘當肺腸同治,方可取效。
據(jù)統(tǒng)計[3],小兒哮喘患者大便干者約占60%,且患者口干汗多,咳喘痰稠,舌尖紅,脈數(shù)證屬痰熱壅肺型者多見。另據(jù)報道[4],采用復方大黃液保留灌腸,能有效改善急性加重期喘證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可見腑氣不通廣泛存在于支氣管哮喘患者中,可能為導致痰熱壅肺的病理機制之一。宣肺通腑湯由炙麻黃、炒杏仁、蘇子、葶藶子、清半夏、桑白皮、桃仁、火麻仁、瓜蔞仁等藥物組成。方中炙麻黃開宣肺氣,炒杏仁降氣平喘,二藥一升一降,可恢復肺臟的宣發(fā)肅降功能,為君藥;蘇子、葶藶子瀉肺降氣平喘,以助君藥平喘之力,為臣藥;清半夏、桑白皮入肺經(jīng),清熱化痰平喘,桃仁、火麻仁入大腸經(jīng),活血潤腸通便,共為佐藥,瓜蔞仁入肺、大腸二經(jīng),上開宣肺氣,下通腑瀉熱,為使藥。諸藥合用,可達清熱化痰、宣肺平喘,通腑降逆的作用。本研究顯示,宣肺通腑法可改善肺通氣功能,總有效率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
[1]周勤.下法治療急癥舉隅[J].甘肅中醫(yī),2002,15(3):34.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臨床分期和嚴重程度分級 [J].疑難病雜志,2006,5(3):180.
[3]張家駿.王瑞春.王正公善用汗吐下治青少年哮喘[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2,32(10):26.
[4]王儒平,張燕明.復方大黃灌腸液治療急性加重期喘證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4,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