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權 陳海林 宗 芳 黃慧敏 章茂森
腸易激綜合征 (D-IBS)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依據(jù)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不同一般將其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及腹瀉便秘交替型,以腹瀉型多見。筆者近年采用疏肝運脾方聯(lián)合乳酸菌素片、復方苯乙哌啶片治療腹瀉型D-IBS,療效確切?,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05年1月-2008年2月的內科門診及住院腹瀉型D-IBS患者80例,診斷符合文獻[1]標準,分型按照文獻[2]執(zhí)行,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23~72歲,平均 (41±5.32)歲;平均病程 (3.25±0.73)年。對照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齡22~74歲,平均 (39±6.55)歲;平均病程 (3.27±0.84)年。兩組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乳酸菌素片2.0g、復方苯乙哌啶片2片,口服,每日3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以疏肝運脾方:黨參20g,炒白術15g,炒防風6g,炒白芍12g,陳皮9g,柴胡6g,炙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取汁日服2次。兩組療程均為4周。治療中禁用對消化系統(tǒng)功能有影響的藥物。
1.3 癥狀分級標準 參考文獻[3]擬定。對腹痛、腹脹、腹瀉等主要癥狀按程度分級:0級為無腹瀉;Ⅰ級為輕度,偶爾腹瀉(1% ~24%時間內出現(xiàn));Ⅱ級為中度,經(jīng)常腹瀉(25% ~50%時間內出現(xiàn));Ⅲ級為重度,影響工作,持續(xù)腹瀉(50%以上時間內出現(xiàn))。
1.4 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 [4]擬定。治愈:癥狀消失。顯效:癥狀減輕1~2級以上。無效:癥狀無改善。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0軟件。采用χ2檢驗和 t檢驗。
2.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治療組40例,治愈27例,顯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00%;對照組40例,治愈22例,顯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0.00%。兩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癥狀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 <0.05)。
表1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 n(%)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1例,對照組出現(xiàn)失眠1例,未予特殊處理,后癥狀自行緩解。
D-IBS是一種常見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道疾病。目前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其涉及遺傳、精神心理、感染及腸道功能紊亂等諸多因素。D-IBS屬中醫(yī)學“泄瀉”范疇,多為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導致人體肝脾失調所致,誠如《醫(yī)方考》所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痛瀉”,故治以疏肝運脾為主。乳酸菌素片口服后可到達腸道并定植于腸道的不同部位,與其他有益菌群共生并繁殖,抑制腸內潛在危害菌群的繁殖,重建腸道菌群間的微生態(tài)平衡。復方苯乙哌啶片可延長腸內容物與腸黏膜的接觸時間,促進腸內水分的回吸收,從而達到治療D-IBS的目的。本方中黨參、白術和甘草健脾益氣;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養(yǎng)血柔肝;白芍、甘草緩急止痛;陳皮可散肝郁,舒脾氣,勝濕以止瀉;防風能祛風化濕、止痙止瀉。研究發(fā)現(xiàn),柴胡、白芍、甘草等對乙酰膽堿、組胺等引起腸道平滑肌痙攣有對抗作用,對植物神經(jīng)功能有明顯調節(jié)作用;白術、甘草使血漿胃動素水平升高,促進胃腸蠕動,降低大腸中增高的前列腺素E2水平,抑制亢進大腸,對全消化道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防風有較強的抗過敏、協(xié)調胃腸運動作用,并具有抗炎、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及鎮(zhèn)靜止痛作用;柴胡除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外,亦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尤其對革蘭陰性腸內致病菌有顯著抑制作用;陳皮對胃腸道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5,6]。故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疏肝運脾方口服治療D-IBS療效確切,特別在改善腹痛、腹瀉癥狀方面療效較好。
[1]王瑋,王天.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3):474 ~ 476.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腸易激綜合征診治共識[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7):427.
[3]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77~78.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5]萬志成.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23例 [J].新中醫(yī),1994,26(9):25 ~25.
[6]梅全喜,畢煥新.現(xiàn)代中藥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53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