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慧, 劉雅莉
(甘肅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蘭州 730020)
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Zucchiniyellowmosaic virus(ZYMV)]屬馬鈴薯Y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為彎曲線狀,長750nm,直徑11nm,含一條單鏈正義RNA。該病毒1973年首次分離于意大利[1],主要通過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高效傳播[2],能侵染葫蘆科、豆科、莧科、藜科等11科植物[3],目前在澳大利亞、法國、德國、西班牙、英國、美國、日本等廣泛發(fā)生,是世界性分布和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被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侵染的葫蘆科作物,葉片黃化并帶有嚴重花葉、畸形,產量大幅度降低[4]。據(jù)Tóbiás[5]、Schrijnwerkers[6]等研究,ZYMV 可通過南瓜和筍瓜的種子進行傳播。
甘肅省河西地區(qū)氣候干燥,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綠洲與戈壁交錯形成天然的隔離條件,病蟲危害輕,是各類農作物制種的理想基地,目前該地區(qū)已發(fā)展為我國重要的對境外制種基地,其對外繁種的瓜類作物有西瓜、甜瓜、黃瓜、冬瓜、苦瓜、西葫蘆、南瓜、瓠瓜、角瓜等多種。這些作物原種來自國外,繁育收獲后的種子出口到美國、德國、荷蘭、以色列、日本、韓國、我國臺灣等30個國家或地區(qū),因而每年出入境的南瓜、西葫蘆等作物種子眾多。近年來,河西地區(qū)瓜類作物病毒病害發(fā)生嚴重,田間發(fā)病率可達15%,但病原不清,為明確ZYMV在當?shù)毓项愖魑锷系奈:η闆r,作者對該地區(qū)南瓜[Cucurbitamoschata(Duch.)Poiret]和西葫蘆(C.pepoLinn.)的田間病樣和出入境種子含帶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和鑒定,利用植物病毒的抗血清對全部樣本進行了ELISA檢測,對ELISA部分陽性樣本進行了RT-PCR擴增、測序及序列分析。
1)2006-2008年每年7月,在甘肅省河西地區(qū)采集可能被病毒感染、癥狀明顯的南瓜、西葫蘆葉片及果實,分別裝在不同的潔凈塑料袋中,標明采集時間、地點和材料,保存于-70℃低溫冰箱。
2)供試種子58份,為本實驗室檢測的河西地區(qū)出入境種子,檢測樣本為隨機抽取材料。
ZYMV酶聯(lián)免疫吸附檢測試劑盒購自美國Agdia公司;Trizol購自Invitrogen公司;M-MLV反轉錄酶、RNase抑制劑、TaqDNA 聚合酶、dNTP、100bp ladder DNA marker購自TaKaRa公司;瓊脂糖凝膠回收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其他化學試劑為國產分析純。
采用堿性磷酸酯酶標記雙抗體夾心法(DASELISA)對全部樣本進行血清學檢測,具體檢測步驟參照提供抗體的公司產品說明書。以健康植株/種子為陰性對照,樣品A值/陰性對照A值大于2為陽性反應,A值利用 MUTISKAN型Thermo labsystems酶標儀在405nm波長下測定。
1.4.1 引物合成
根據(jù)GenBank已報道的ZYMV病毒基因組保守序列,設計并合成寡核苷酸引物。p1:5′-ATGCAGAGGCACCATACAT-3′;p2:5′-TACTGCATTGTGTTCACACC-3′[7]。預 期 擴 增 產 物 大 小 為283bp。
1.4.2 植物組織總RNA的提取
1)田間病樣以Trizol法提取。稱取0.1g植物葉片倒在潔凈的研缽內,加液氮研細,移入1.5mL離心管中(DEPC處理),加入1mL的Trizol,劇烈振蕩3min以上;4℃下,12 000r/min離心10min以除去不溶成分,將上清轉入另一新的1.5mL離心管中;加0.2mL氯仿,振蕩混勻15min,然后在室溫下靜置2~15min,再于4℃、12 000r/min離心15min;將上層水相轉移到新的1.5mL離心管中,加0.5mL異丙醇,上下顛倒混勻;室溫靜置15min;4℃、12 000r/min離心10min,棄上清,加入75%乙醇洗滌沉淀,然后4℃、7 500r/min離心5min,棄乙醇;室溫晾干5~10min,加入30μL DEPC處理的超純水溶解,-70℃保存?zhèn)溆谩?/p>
2)種子樣本以SDS-酚氯仿法提?。?]。稱取2.5g種子放入預冷的研缽內,加液氮研磨成粉末狀,將粉末轉入15mL預冷的離心管中,加入6mL RNA抽提緩沖液(50mmol/L Tris-HCl,pH 8.0;10mmol/L EDTA,pH 8.0;140mmol/L NaCl;1%SDS;2%PVP)及等體積的水飽和酚∶氯仿∶異戊醇(25∶24∶1),振蕩均勻,冰浴10min;4℃、12 0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液,加等體積氯仿:異戊醇(24∶1)、1/4體積無水乙醇、1/10體積5mol/L乙酸鉀,振蕩均勻,冰浴10min;4℃、12 000r/min離心15min;將上層水相轉移到新的1.5mL離心管中,以異丙醇沉淀RNA,其余步驟同1)。
1.4.3 RT-PCR反應
cDNA第1鏈的合成:以1μL總RNA為模板,加入1μL dNTP(10mmol/L)、10μL DEPC 水、2μL p2,70℃保溫5min后,冰上放置2min,再加入4μL 5×反轉錄buffer、1μL RNAsin(40U/μL)、1μL M-MLV(200U/μL),37℃反應40min。
PCR:以合成的cDNA第1鏈為模板進行PCR擴增。擴增條件為:94℃預變性10min;94℃變性30s,53℃退火30s,72℃延伸1min,共30個循環(huán),最后一輪循環(huán)后在72℃延伸10min。取10μL PCR產物經1.0%瓊脂糖電泳,凝膠成像儀分析并記錄結果。
1.4.4 序列測定和序列相似性比較
RT-PCR產物用UNIQ-10柱式PCR純化試劑盒(Sangon)純化后,直接用于測序,序列測定在ABI 3730XL DNA測序儀上完成(委托TaKaRa公司進行)。測序結果通過BLASTn與GenBank中目標核苷酸序列進行相似性比較。
在田間病害調查中發(fā)現(xiàn),瓜類作物受病毒病侵染后,常常表現(xiàn)為系統(tǒng)花葉,病葉出現(xiàn)斑駁、皰斑、皺縮(封面a),病果實表面斑駁、有瘤狀突起、果形扭曲等(封面b),僅根據(jù)田間癥狀難以確定所感染的病毒種類。
結合實驗室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受ZYMV侵害后,發(fā)病初期西葫蘆葉片出現(xiàn)局部褪綠斑、明脈,后表現(xiàn)葉片花葉,新葉上有皰斑甚至發(fā)生嚴重的蕨葉現(xiàn)象(封面c),而南瓜病葉的癥狀與西葫蘆的相似。
在南瓜和西葫蘆田間病樣中均檢測出ZYMV,其中10個南瓜顯癥葉片樣本中有5個感染ZYMV,9個西葫蘆顯癥葉片樣本中有3個感染ZYMV。在24份南瓜種子中有3份檢出ZYMV,分別為來自我國臺灣、荷蘭和以色列,種子帶毒批次占12.5%;在34份西葫蘆種子中有4份檢出ZYMV,其中3份占從美國、韓國、哥斯達黎加進境的種子,1份為出境的種子,種子帶毒批次占11.8%。
RT-PCR擴增結束后,經1.0%瓊脂糖凝膠電泳顯示(圖1),ZYMV陽性樣品擴增出約280bp的條帶,片段大小與預期結果一致,且無非特異性片段的產生;陰性對照和空白對照均未出現(xiàn)相應條帶。
經序列測定和序列相似性比較,該擴增產物核苷酸序列與世界各地的ZYMV分離物CP基因相似性大于93%,證明該DNA片段為ZYMV的部分序列。
圖1 RT-PCR擴增結果
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自1991年在國內首次報道發(fā)生以來[9],在河南、陜西、河北、山西、北京、廣州、浙江杭州和廣西等地的葫蘆科作物上相繼發(fā)現(xiàn)危害,已成為我國葫蘆科作物的主要病原[10]。目前ZYMV雖然不屬于檢疫對象,但其在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流行,危害嚴重,2006-2008年筆者已數(shù)次在出入境種子中檢測到該病毒,ZYMV在甘肅河西地區(qū)除侵染南瓜和西葫蘆外,也危害黃瓜、西瓜和甜瓜等其他瓜類作物(待發(fā)表)。在調查和檢測中發(fā)現(xiàn),河西地區(qū)瓜類作物病毒病的病原還有黃瓜花葉病毒(CMV)和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CGMMV),從檢出頻率看ZYMV是侵染甘肅瓜類作物的重要病毒種類。
Heather對ZYMV的進化研究表明,人為傳播在ZYMV的世界性傳播蔓延中起重要作用[11]。Fletcher的田間試驗表明,作物早期及中期感染ZYMV將造成產量的嚴重損失[12]。在作者的檢測中,西葫蘆種子帶毒批次占11.8%,南瓜種子帶毒批次占12.5%,證實ZYMV可隨南瓜和西葫蘆帶毒種子的調運而傳播蔓延,如果播種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發(fā)病后,就形成田間初侵染源,加之河西地區(qū)夏季高溫干旱,蚜蟲發(fā)生量大,很容易造成瓜類作物病毒病的發(fā)生流行,因此加強種子檢疫、種植無毒種子是防治該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ZYMV的常規(guī)檢測手段包括生物學檢測、電鏡觀察及免疫學方法等,分子檢測技術大多以感染ZYMV的植株葉片為檢測材料,筆者除檢測田間顯示癥狀的葉片外,還直接對西葫蘆和南瓜干種子進行了檢測。鑒于種子帶毒的不均勻性,在用RTPCR方法檢測種子中的ZYMV時,對一份樣品需要設置多個重復,以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性。本研究采用DAS-ELISA和RT-PCR相結合的方法,鑒定了引起甘肅河西地區(qū)南瓜及西葫蘆病毒病的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分析了田間發(fā)生和種子帶毒情況,建立了切實有效的檢測體系與方法,為該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1]Lisa V,Boccardo G,D’Agostino G,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potyvirus that causes zucchini yellow mosaic[J].Phytopathology,1981,71:667-672.
[2]趙榮樂,鄭光宇.桃蚜可高效率地傳播小西葫蘆黃化花葉病毒新疆株[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3):98-101.
[3]陳潔云,陳集雙,柴立紅,等.侵染南瓜的小西葫蘆黃化花葉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03,29(5):539-544.
[4]陳潔云,陳集雙,柴立紅,等.兩種葫蘆科病毒的分子檢測和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03,33(5):449-455.
[5]Tóbiás I,SzabóB,Salánki K,et al.Seedborne transmission ofZucchiniyellowmosaicvirusandCucumbermosaicvirusin Styrian Hulless group ofCucurbitapepo[C]∥Cucurbitaceae 2008,Proceedings of the IXth EUCARPIA meeting on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Cucurbitaceae,Avignon(France),May 21-24th,2008:189-198.
[6]Schrijnwerkers C C F M,Huijberts N,Bos L.Zucchiniyellow mosaicvirus:two outbreak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seed transmissibility[J].Eur J Plant Pathol 97,1991:187-191.
[7]張永江.一步法RT-PCR檢測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J].植物檢疫,2005,19(3):141-142.
[8]王杰,王曉鳴,黃麗麗.大豆干種子中大豆花葉病毒的RT-PCR檢測[J].植物病理學報,2005,35(3):214-220.
[9]鄭光宇,董濤.在新疆發(fā)生的小西葫蘆黃化花葉病毒研究初報[J].植物病理學報,1991,21(1):72.
[10]古勤生,Piero Roggero,Marina Ciuffo,et al.我國北方地區(qū)葫蘆科作物病毒病的調查與病原鑒定[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18(4):88-89.
[11]Heather E S,Edward C H,Andrew G S.Rapi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Zucchiniyellowmosaicvirus[J].J Gen Virol,2008,89:1081-1085.
[12]Fletcher J D,Wallace A R.Potyviruses in New Zealand buttercup squash (CucurbitamaximaDuch.):yield and quality effects of ZYMV and WMV 2virus infections[J].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2000,28(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