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饑寒交迫時,首先是要活著,為生存而奮斗。溫飽之后,他會問:“為什么活著?”社會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總是循序漸進的。今天,當中國經濟從“殺出一條血路”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中國人開始追求“和諧”和“幸?!绷恕.吘?,“和諧”和“幸?!辈皇俏镔|指標可以量度的,它在人的心里。中國人開始問自己:心安何處?
開始,是我們努力鞭策自己要努力工作,加油,加油,實現(xiàn)自我價值!然后,在某一晚辦公室落地窗外星光與華燈的交相閃爍中,我們忽然瞥見了無比落寞的自己,恍然醒悟,我們已經淪為不留在這里加班就無處可去的一群;當火熱的愛情在婚姻里變得溫吞吞,我們再次意識到,正如從自己身上無法獲得安寧,從另一個人身上也無法找到喜樂……
讓我們回到那句樸素的俗語里吧--“心安是福”。古語依然智慧,只是問題已經改變,曾經為中國人提供心安之所的傳統(tǒng)文化,瀕臨分崩離析。你我不可能把心安在農業(yè)文明里,盡管那些典章金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沖刷下仍會亮眼,但卻與現(xiàn)代社會難以水乳交融,更無力重整在社會驟然轉型的失序狀態(tài)中失魂落魄的心靈。
而中國的復雜在于它幾乎總是最復雜的那一個。人們安心的努力正遭遇各個方向上的拉扯,即使已經認識到終極事物不可替代的價值,已經飛上半空感受到信仰才能讓個體在多變的現(xiàn)實面前擁有最自由的幸福能力,卻依然不得不低頭看著腳下,解開捆綁的帶子,那帶子下面墜著沉重的包袱,里面裝著民主參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法治精神……政治全能主義的觸角甚至一直沒有放棄對精神領域的塑造與控制傾向。
現(xiàn)實種種,讓“心安何處”叩問溫飽之后的中國人,嗡然震顫每顆渴望幸福的靈魂。
策劃:本刊編輯部統(tǒng)籌: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