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張奕 張嫻
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公共空間(簡?雅各布)。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們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城市公共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許多城市往往出于美化環(huán)境或政府政績的考慮,大量建造大型廣場和公園,在公共空間的設計方面僅僅關注形象設計,求“新”求“大”,忽視了人性化需求,造成了公共空間活力的缺失。
相較于大型的公共空間,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包括城市小型廣場、街旁綠地、小型的帶狀綠地等)具有實用性強、可達性高、面積緊湊等特點,成為人們日常主要的戶外活動場所,其活力的塑造對于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在于處于其中的人以及人們的活動(揚?蓋爾),本文通過對武漢一些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包括了街旁綠地、帶狀綠地和小型廣場等)中人們的活動研究,尋找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特征,總結得出影響小尺度公共空間活力的因素,并提出塑造活力的相關建議。
選擇武漢功能混合地區(qū)8個小尺度的公共空間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小型的帶狀綠地、場地和小型廣場,基本情況見表1。
采用空間注記的調查方法,通過使用者活動頻率的累積記錄,得出使用者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聚集性,具體研究方法為:以空間的使用者為調查研究對象,對空間的實際使用狀況進行觀察記錄。觀察時間為7:30~21:30,每隔 1 h對使用人群的屬性、數(shù)量、活動類型進行一次記錄,并以人次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在空間活力分析時采用疊加的方法,將各個時段記錄的數(shù)據(jù)在同一空間層面上進行疊加,得出活動的空間聚集點,研究這些聚集點的特征。
表1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
1.3.1 活動在空間分布特征
通過空間疊加分析,得到了各個場地的活動在空間上的聚集點,結合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實地觀察,分析得出各個活動聚集點的空間分布特征和人群的行為特征,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活動的聚集點可以劃分為三類:具有休憩設施的休憩性活力點;具有景觀小品或風景較好的景觀性活力點;可提供文娛活動開敞性活力點。這三種類型的空間往往成為人群活動頻率最高的場所。
表2 活動的空間聚集特征分析表
1.3.2 活動在時間中的分布特征
將每小時各個場地不同活動的人次進行累加統(tǒng)計,得到如圖1所示的柱狀圖,可發(fā)現(xiàn),場地的活動高峰主要出現(xiàn)在中午13:30~14:30和晚上20:30左右的時段。主要受到休憩散步、路過、文化娛樂三類活動影響。其中“路過”在中午及下午晚飯時段處于峰值,“休憩散步活動”峰值出現(xiàn)在中午13:30~15:30。文化娛樂活動主要出現(xiàn)在一天的早上和晚上,在晚上19:30~21:30的時間段處于高峰期,其他時段則較為平均。商業(yè)活動、公益活動和其他類型的活動在一天當中都無明顯變化,且活動的人次較少。
1.3.3 影響活力的因素分析
1)配套設施。設施為人們的活動提供了基本條件,設施的類型、質量直接影響到活動的豐富程度和人們對于場地的滿意度,是決定場地活力的重要因素。通過觀察得出,活動聚集點大多分布在設施類型較為豐富且設置質量較好的地方。而目前許多公共空間存在設施陳舊、類型和數(shù)量不足、設計不當?shù)葐栴},影響了空間的活力。2)景觀。好的景觀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增加人在空間中的停留頻率和時間,豐富活動的類型。在雕塑、噴泉等景觀小品的周邊空間容易形成活動的聚集點,是影響場地活力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小尺度的公共空間中,景觀設計往往過于單一,僅有簡單的鋪地、綠地和簡陋的景觀小品,并沒有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和完整的景觀體系。3)開敞空間。聚集性的人群活動,如唱歌、跳舞等文化娛樂活動和旱冰、太極拳等體育健身活動都需要一定面積的開敞空間,開敞空間(如小型舞臺、空曠場地)是城市公共空間的必要元素,在某些特定時段(尤其是傍晚)可形成人群活動的峰值。4)安全性??臻g的安全性直接影響人們到場地的使用頻率。目前有的公共空間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一些場地照明設施設置不足或已損壞,導致晚上的人群活動稀少;有的場地設施陳舊,容易在活動中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交通組織混亂也會影響場地安全性,自行車和摩托車的穿行擾亂了步行交通,人流量過大對于場地休憩活動的人群造成影響。5)管理與維護。場地的管理與維護影響到人們的使用滿意度,從而影響人群活動的頻率。通過訪談了解到,大多數(shù)人對于場地的維護和管理很不滿意,公共空間維護和管理不力的公開嚴重影響了其使用。
小尺度的公共空間由于面積的限制,設施往往過于單一,導致了場地的活動類型單一,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形成,甚至在一些街角空間造成人氣缺失而出現(xiàn)安全隱患。在設計當中,應當適當增加活動設施的種類,例如體育健身設施(室外健身器材等)、兒童設施(滑梯、沙坑等)、娛樂設施(音箱、棋盤桌等),引發(fā)更加豐富的活動類型,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
根據(jù)空間的位置、面積及周邊建筑狀況,對場地的景觀進行合理設計,使場地在與周邊環(huán)境取得協(xié)調的同時具有較好觀賞性,并適當增加具有文化氣息的標志性景觀小品,吸引人群的停留,通過色彩、鋪地、綠化的協(xié)調搭配,營造具有吸引力的景觀。
提供一定面積的開敞空間,保障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并考慮一定的展示和公益活動的場所,同時結合地域傳統(tǒng)文化,如名人、典故等,營造空間的文化氣息。此外,還要注意動靜分區(qū),將開敞的活動區(qū)域與休憩區(qū)域分開,使其不至于相互影響。
有效地組織場地的交通系統(tǒng),將自行車與步行分開,并將大量人流經(jīng)過的區(qū)域和休憩區(qū)域分開;注意場地的細部設計,及時修護損壞的健身和休憩設施,避免對人造成傷害;注重場地的夜間照明設計,并注意照明設施的維護,防止出現(xiàn)安全死角。
指定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保障有清潔人員定時對場地進行清掃,并負責場地綠化的灌溉、修剪等工作。定期對場地進行檢修,修繕遭到損壞的設施,保障場地的使用功能。同時,加強宣傳教育,通過一些標志提醒人們愛護環(huán)境。
[1] 揚?蓋爾.公共空間 公共生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47.
[2] 克萊爾?庫珀?馬庫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139,321.
[3] 匡銀娟,蘇 軍,李 秀.城市公共空間中社會活力初探[J].建筑論壇,2006(6):1.
[4] 龔 穎.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研究——以上?;春V新沸率澜缃謪^(qū)改造項目為例[D].徐州: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