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山東省萊蕪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萊蕪 271100)
共 180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婦科檢查及 B超檢查確診為慢性盆腔炎。180例按抽簽法隨機分為灌腸組和口服組。灌腸組 90例,年齡 24~42歲,平均(3.0±3.0)歲;病程 4~26個月,平均(8.0±1.7)個月??诜M 90例,年齡 22~45歲,平均(3.0±3.5)歲;病程 4 ~ 22個月,平均(8.0±2.0)個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婦產科學》中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1]。①有或無急性盆腔炎病史;②臨床表現為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及月經前后加劇;③陰道分泌物異常;④子宮體壓痛及子宮一側或兩側觸及條索狀增厚或不活動的包塊;⑤B超檢查可探及異常回聲或不規(guī)則暗區(qū)或子宮直腸陷窩有積液。
癥候表現為下腹脹痛或刺痛,腰骶脹痛,經行腹痛加重,時欲嘆息,胸脅乳房脹痛等。
治以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方用血府逐瘀湯。桃仁 6g,紅花 10g,川芎 10g,赤芍 10g,生地黃炭 15g,當歸15g,桔梗 6g,牛膝 9g,炙甘草 6g。加水 500mL濃縮至100mL。口服組每次 1袋,每日 2次口服。灌腸組每次 1袋,每晚 1次灌腸,灌腸前排空膀胱和直腸,將 1袋煎劑加溫至 39℃左右,患者取側臥位,用一次性輸液器與藥袋相接,另一端去掉針頭,接入 14號一次性導尿管,將導尿管緩慢插入肛門內 14cm以上,將藥液于 30min內注完,然后取平臥位。兩組均 10天為一療程,經期均停用藥物。
痊愈: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正常,停藥 1個月內未復發(fā)。顯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明顯改善。有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有所改善。無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脹痛等癥狀無減輕或有加重。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 χ2檢驗及 t檢驗,等級資料用 Ridit檢驗。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用藥期間均無明顯不適,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盆腔炎屬“帶下病”、“癥瘕 ”、“月經不調”等范疇 。多為經期、產后余血未凈之時感受寒邪,以致瘀血內停;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使瘀血留滯;或臟腑功能失調,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瘀血是病理產物,又是引起腹痛的原因。病位在下焦胞宮,涉及沖、任、督、帶、胞絡等經脈。與肝脾關系密切,日久亦可及腎。
血府逐瘀湯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灌腸用藥,腸黏膜吸收快,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而快速發(fā)揮藥效,既避免了苦寒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減輕對肝臟的損害,又直接作用于病灶、促進局部組織血運、藥物發(fā)揮作用快。因此,灌腸用藥較口服用藥效果更好。
[1]樂杰.婦產科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