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祖繼
回首中的低碳生活
■譚祖繼
低碳生活是個地道的時新話語。我粗淺地理解,它不過是提倡那么一種簡樸的、自然的、減法的生活樣式。
有一句西諺講,陽光下沒有全新的東西。
低碳生活是個地道的時新話語。我粗淺地理解,它不過是提倡那么一種簡樸的、自然的、減法的生活樣式。如果你認真回首,往日的生活也會閃出一些場景,與今日的“低碳”似曾相識!
比如說“吃”,講講雞蛋。
雞蛋作為食品,它年代久遠了吧。當年的雞蛋,無論是飲食店配給的、集市上挑選的,無論是白皮的、紅皮的,假如能用今天的國家標準衡量衡量,大概統(tǒng)統(tǒng)可以歸于“無公害”一類,要么歸于“綠色”或“有機”。
那時節(jié),母雞們過的大都是自由放養(yǎng)的日子:田間地頭、農家庭院,大自然雖有日曬風吹,倒也空間廣闊。它們覓食很雜,草籽、米屑、昆蟲,并無添加高科技的催生、催長、催熟的飼料。似乎自由的權利也不全是人類獨享的,動物也需要有自由的權利。國際的公約和食品安全的標準就有這么一項,保護動物的某些權利。報載,我國出口雞和蛋的養(yǎng)殖場,外商常會來現(xiàn)場考察,除了品種、疫病、飼料等等以外,還關注籠養(yǎng)雞舍的衛(wèi)生狀況、活動空間。局促的環(huán)境里養(yǎng)的雞,煩躁、恐懼、不安,“心理”病態(tài),分泌失衡,“亞健康”的雞下的蛋,有根據表明會含有致病的物質。
老百姓叫的“笨雞蛋”,應該叫“本雞蛋”才對,本色的“本”。如今這號貨要花大價錢購買呢,而且難鑒“真?zhèn)巍?。可見人們向往當年曾有的“綠色”。
說到“穿”,低碳生活特別講究起來棉的、麻的、絲的衣料,避免沾惹化學纖維。可一想,我的少年時代,過年過節(jié),媽媽親手一針一線縫制的新衣,鞋襪,哪一件不是全棉的呢。放到今天可真是了不起的消費!老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早已被人忘懷了。不妨舊話新解,那里面多少包含著簡單的資源循環(huán)和再生的意義。我記得七十年代初,自己新婚的服裝打扮:上身是滌卡中山裝,下身是快巴的確良西褲,腳上是尼龍襪子。有趣的是,當年以棉布為寒酸,以化纖織物為體面。幾十年,觀念大翻轉!棉布沒預料到如此堂皇的出頭之日的到來!
短缺的低碳,無奈的低碳,到自覺的低碳。也算辯證的一解吧:螺旋式的上升。
我還憶起民間的一個傳統(tǒng)的風俗:小孩兒出生,本家和近鄰的長輩們都要送給小寶寶一件親手縫制的“百衲衣”。這是用各種的零碎布頭,五顏六色,大大小小,拼接而成。今天用“低碳”的目光看,這是個好習俗!“百衲衣”表示吉祥、祝賀,也象征崇尚“千補百衲”的節(jié)儉。如今,好像不興這一套了。一個“小皇帝”、“小公主”誕生,爸爸、媽媽、奶奶、姥姥買下的名牌衣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春夏秋冬,恐怕能開上間“家庭童裝商店”了。
說到了兒童,還會想到玩具和游戲。
那時候,也沒出現(xiàn)如此多的聲、電、光和智能玩具,沒必要檢測污染和輻射。布娃娃里,媽媽填的是自家的棉絮(不會是醫(yī)院的廢棉絮);“金箍棒”不過是一根普通的木棍罷了。誰有一個萬花筒,已是格外的奢侈了,小朋友們都傳遞著看呢。一個草板紙糊成的筒筒,向著天空一看,變化無窮的圖案太神奇了!待不小心打壞了一看:一片片彩色的碎玻璃屑。
魯迅先生說過: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今天,市場上的玩具五光十色、千奇百怪,機器人、外星人、奧特曼……大人們莫名其妙,執(zhí)法者們每到“六·一”,查來驗去,紅榜一行以外,還有黑榜一行,當作“魔鬼”提防呢!
現(xiàn)在戶外也不多見孩子們游戲的身影了,躲在自我的房間里競技、比賽、廝殺……我的小外孫五歲,可是很著迷呢,我發(fā)現(xiàn)那個游戲的名字叫“大戰(zhàn)僵尸”!低碳與否且不講,好恐懼??!
以前,常見的是女孩子跳皮筋,戶外又唱又跳;男孩子滾鐵環(huán),空地上,胡同里,你追我趕。光天化日下的游戲,說它“環(huán)?!?,是有那么點兒味道。
至于人們的“行”上,自然要說說汽車。車多為患,這是個人人提起搖頭的玩意兒,造車的、用車的、開車的、管車的都如此。關于汽車的“嘆”,何止是一個尾氣。低碳生活提倡適當的步行,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開步走,趕公交,從來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常態(tài)??雌饋?,大眾更接近低碳生活,更容易接受低碳生活。
想來有點兒可笑,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的標志,也是人類的本能,但卻被漸漸地忘卻,好像誰行走得越多越失落,越少越體面。當官、發(fā)財的第一標志好像是那部啥牌子的車!可是也好玩兒,他們悠悠然地下了車,再掏出貴賓卡,專門到健身房的跑步機上,盯著計數器,原地不動的、滿頭大汗地行走一番!費油、費電、費時間,產生多少二氧化碳,只為了丟失的兩步走,只為了防止自身的退化。我以前讀過一部科幻小說,描述未來的一天,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人類大腦高度發(fā)達,可是四肢功能都退化了,又細又短。當時讀了似乎荒誕,過后覺得有意義。低碳生活是對過于依賴科技、肆意揮霍能源的“新人類”的挽救。小說不過是夸張的警示。
生活邏輯,有時嘲弄人。這樣低碳,那樣低碳,從政治家們的哥本哈根協(xié)議到百姓的社區(qū)墻報都談論著它。于是,大家怨了二氧化碳,恨死了環(huán)境污染,罵死了氣候變暖。專家們一致呼吁保護生態(tài),珍惜資源。解決的招數嘛,大措施如節(jié)能減排,小措施如戒煙,如此等等。
回首之中,我眼里的“低碳生活”,既很新奇又不新鮮,這里有點兒懷舊也有點兒反思??墒牵瑢τ谀切┏灾奖闶称?,呼吸著富含“尾氣”的空氣,玩著網絡游戲的一代,不知他們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