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貫之
地攤的“悖論”
■樊貫之
我以為,低檔商品在質(zhì)量的殿堂里也應(yīng)該有一席之地,不妨給它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和光彩。
居家過日子,購物活動那是老伴的專利,她常去超市、商場,近來也嘗試時尚,如電視購物之類。我偶爾的購物行為算是“業(yè)余”,多在街頭巷尾捎帶而已,包括逛逛地攤。
地攤上我確實買過一回拖把,拖地板的拖把。
說來話長,事出有因。
這之前,老伴在電視節(jié)目“家有購物”里,買了個叫做“必卡鎖”的新式“第三代”拖把。據(jù)電視里小姐的介紹優(yōu)點多多:超省力,超環(huán)保,超去污等等。送貨上門的時候,還附帶贈送了一套廚房刀具四件、砧板一個、抹布兩條,外加絲圍巾一條!(看了一下產(chǎn)地,拖把是河北霸州的,廚刀是廣東陽江的,砧板包裝印的全是英文,我找了半天,只認出“MADE IN CHINA”,其他的幾件中外文字俱無。)總售價200元人民幣。
其實,這個拖把的特別之處是設(shè)計了一個擰干的卡榫,不必再直接用手擰,的確方便。雖然一堆贈品扔到了一邊,但新拖把的擰干過程,雙手不必再沾污水,省力談不上,倒是大有益于衛(wèi)生。老伴挺中意,勞動的熱忱更高漲了,邊干活邊念叨:200多元,沒白花??!
有一天巧得很,我在地攤上轉(zhuǎn)悠,也碰上了這號兒的“第三代”拖把,一模一樣,只是沒有品牌,沒有贈品,10元一件。我沒有猶豫,只花了她用的1/20的錢,同樣買了件老伴喜歡的東西??富丶遥习樾α?,還說,地攤也有這玩意兒,備用吧。我得意的替她收起來。心里感覺好像送上了一束玫瑰花。
好景不長,過了兩個多月,她的200元的“必卡鎖”拖把頭脫落下來。原來,連接的鋼管太單薄,銹蝕斷了??上Ш牵瑹o奈何換了我的“無名氏”的貨色。奇怪,10元貨也使用了好一段時日,居然照常服役。老伴說,你咋不多買兩個呢?老夫老妻,難得受到表揚,為了再立新功,我特意到地攤上又轉(zhuǎn)了幾趟,“眾里尋他千百度”,10元的第三代拖把,再也不見蹤影了。我心里多少有那么點遺憾呢。
我知道,再過些日子,我的“無名氏”拖把也會壽終正寢的。我暗暗慶幸的是,她整天埋怨“家有購物”的拖把騙人,卻不會提地攤拖把上當。
我家的拖把故事,讓我腦子里冒出一大堆問號。
提起地攤,不少人會搖頭,那理由,一曰有礙市容觀瞻,二曰假冒偽劣泛濫。大大小小城市也都忙著取締它們。可是,地攤依然如故,依舊是人頭攢動,生意興隆。
小販們謀生牟利,明知故犯,似乎不難理解??墒牵傩諅兠髦葳?,偏偏甘心自投,卻有點兒不可理喻。
咋搞的?此事值得研究,人們到底為啥在地攤上買東西?這里當然也有我!
這個問題看來涉及商品質(zhì)量的檔次和消費群的層次。按照經(jīng)濟狀況,劃分階級成分,那是久遠的事了。按照經(jīng)濟收入、消費習(xí)慣劃分消費群體,那該是市場的入手處。有精打細算的百姓,也有揮金如土的大款;有白領(lǐng)、金領(lǐng),也有藍領(lǐng)、灰領(lǐng)、無領(lǐng);有圖體面的消費,也有圖實惠的消費;有耐用品的需求,也有日用百貨小商品的需求……因此,地攤有了它自己的一隙生存空間。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地攤成了個市場上抹不去的“痛”。
應(yīng)該承認,質(zhì)量不是個絕對的概念,質(zhì)量標準并非是單一的、唯一的、僵化的東西。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應(yīng)該有不同檔次的商品。我以為,低檔商品在質(zhì)量的殿堂里也應(yīng)該有一席之地,不妨給它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和光彩。
這個問題看來又涉及市場與商品質(zhì)量的全面理解。商品質(zhì)量未必越高級越有市場,標準未必越嚴格越能贏得顧客。質(zhì)量優(yōu)劣未必在于技術(shù)指標的無盡的攀升,質(zhì)量的實質(zhì)是價值,包含經(jīng)濟性、性價比。性能與價格的比值,學(xué)術(shù)理論太深奧了些,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講:值不值?200元的東西用兩個月和10元的東西用3天,豈不是等值的嗎?人們地攤上的購買,背后實際是某種性價比高低的選擇,算得上是精明和理智,大可不必給人家戴上“不成熟”的帽子。還是那句話,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物美價廉,當然最好,但那是消費者的理想、期盼,在今天可能多少有點烏托邦的味道,恐怕不是眼下市場的規(guī)則。老實講,物有所值,才有切實的意義。
這個問題還讓我聯(lián)想到一點兒“欺詐”的含義。欺詐的要害是故意。失誤或明示不能歸于欺詐范疇。路旁道口的地攤上,明明白白的人所共知的低價、低檔的生意,算不算欺詐?我看值得討論。起碼比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廣告宣傳誠信度高一些。市場上,堂而皇之的形形色色的大招牌下,欺詐才多呢,老百姓吃的虧才大呢!
那些苦于取締地攤卻勞而無功的人——管市場的、管質(zhì)量的,可否逆向思維一下:讓地攤寬松、健康的存在著,直到老百姓不再需要它們的那一天。
地攤現(xiàn)象頗復(fù)雜。記得當年,批判過一個著名的哲學(xué)命題: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到如今,對此仍然是疑疑惑惑,迷迷糊糊。
冒出上面一番“悖論”,最后我要解釋一句:我不是擺地攤的小販,而且我們家里也沒有干這一行的生意人。特此聲明,以免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