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匯率問題的爭議更是一場“政治秀”,政治因素反而超越了市場本身的邏輯,由此才會導致匯率爭議一波而三折。
如果說圍繞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爭議就像一場大戲,那么當下這場“戲”正處于峰回路轉的當口。
人民幣匯率之爭持續(xù)至今已經有四個多月了,而整個論戰(zhàn)過程經過了幾個不同階段,觀察這一過程不乏“趣味”。中美經貿關系的蜜月期是金融危機最嚴重之時,雙方不僅沒有任何紛爭,更能夠在政策基調和步驟上保持高度一致。然而隨著金融危機陰影逐步淡出,匯率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在市場人士看來,雙方爭議的焦點是人民幣盯死美元的實際問題,因為自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人民幣就保持對美元的基本穩(wěn)定、鮮見波動。但是在調控當局看來,匯率問題的爭議卻更是一場“政治秀”,政治因素反而超越了市場本身的邏輯,由此才會導致匯率爭議一波而三折。
人民幣匯率從長期看必然恢復彈性,即重新回歸到“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盯死美元只是應對危機爆發(fā)的權宜之計,絕非長期市場規(guī)律的顯現。只是在如何恢復匯率彈性的問題上,卻要復雜了許多,是為戲劇的“時代背景”。戲劇的三部曲正在上演,第一部是爭議雙方悄悄構筑工事,就匯率問題頻繁發(fā)表意見,但在實際上只能是各自表述,難以達成共識;第二部則是爭議升級到白熱化,兩國的官員、專家、市場人士紛紛輪番上陣,輿論互攻風起云涌,互相指責對方觀點謬誤,用劍拔弩張來形容也并不為過;第三部則是爭議忽然間悄悄收場,中美最高調控部門逐步達成低調的共識,論戰(zhàn)宣告漸次終結,轉折漸次出現。
如果只從“看戲”角度而言,匯率之爭的高潮其實在于第二部曲。由此我們看到,一向以溫文爾雅示人的商務部長陳德銘罕見地強硬起來,表示“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中國將和美方奉陪到底”;而在美方,憑借貿易理論獲得諾獎的克魯格曼則成了老年“憤青”,撰寫專欄文章直接呼吁對中國產品征收20%的懲罰關稅,而該專欄的名字甚至就叫做《拿下中國》(TakeonChina)。此外,雙方至少還有數十位權威人士的強硬論戰(zhàn),真可謂是戰(zhàn)場硝煙彌漫,熱鬧程度不亞于大片。
熱鬧歸熱鬧,內行還是要看門道。筆者在分析經濟問題時,一直主張把“規(guī)范先生”和“實證小姐”分開,前者要解決“應該如何”,而后者則解決“是如何”。對于市場人士而言,他們期望知道的是,人民幣究竟會不會恢復彈性、何時恢復彈性、以及彈性幅度大小的問題。在筆者看來,三部曲的上演完畢之后就是“實證小姐”粉墨登場之時了。
匯率問題在操作層面被政治經濟學議題所扭曲,其實從二三月份開始,中國對外出口增幅已經開始大幅回升。這是人民幣匯率恢復彈性的前提條件,但遺憾的是,恰恰是美方自以為是的施壓導致這一調整變化不得不被迫押后。其中的邏輯非常簡單,美國政府和議員在國內受制于中期選舉的壓力,轉而試圖以施壓人民幣匯率尋找出路,但是同為世界大國的中國又怎么會讓美國中期選舉來決定自己的匯率政策呢?
“里子”和“面子”只能要一個,這是匯率問題取得突破的關鍵。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美國財長蓋特納的態(tài)度出現了明顯轉變,開始強調對中國的人民幣政策抱有信心。而美國貿易代表署在其最新提交的報告中,也有意無意地“遺漏”了人民幣匯率問題。這表明,美國開始逐步放棄打壓人民幣的無謂努力,轉而尊重中方自身的利益訴求。就持續(xù)至今的匯率問題而言,這就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匯率爭議的大戲快要收場了,人民幣逐步恢復彈性的趨勢可期。
當然,無論對中方還是美方而言,幾年一次的匯率爭議都已經是不勝其煩。市場也是如此,總要去猜、甚至是去賭人民幣匯率變化,反而加劇了市場運行的不確定性,并不利于經濟和市場的長期穩(wěn)定。筆者建議,人民幣匯率未來恢復彈性不應該又是一次短期決策,而應該就此建立起穩(wěn)定的市場匯率決定機制,這樣匯率問題才能夠不再成為爭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