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珍
絆一下腳,喚醒一次記憶,100平方厘米大小的“絆腳石”成了喚醒歷史記憶的最佳方式。此時,它們已經不是藝術品,而是德國人最深切、最痛楚的回憶。歷史不應該被遺忘。在德國,政府和藝術家們正在用藝術對抗遺忘。
上海世博園德國館二樓文化藝術區(qū),大山一樣厚重的書籍旁邊,是一個背景展示區(qū)域,不大,也就10平方米左右。背景墻上,一名德國藝術家單膝跪地,手里拿著兩塊刻有名字和數字的金燦燦的銘牌,表情深沉,目光炯炯。地面被布置成街道的樣子,一塊塊黃銅銘牌和鋪路石一起鑲嵌在地上。
與那段沉重的歷史邂逅
6月19日,德國科隆藝術家昆特·德姆尼西來到了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在德國館內,這位63歲的老人單膝跪地,仔細地審視著地上的一塊塊銘牌。
這些銘牌被稱做“絆腳石”。
在街道上嵌入“絆腳石”,是昆特·德姆尼西設計并開展的一個城市記憶項目。將鑲有黃銅片的石塊鋪設在人行道上,黃銅片上刻有遭到納粹屠殺的死難者或者流放者的名字以及生卒年月和照片。這件藝術品很小,長寬高都是10厘米。在以德國為主的歐洲9個國家的562個城市,它們被鋪在這些遇難者被關進集中營前最后住過的屋子前的人行道上,大約有2.5萬塊。
這些死難者的靈魂,經由這一塊塊黃銅銘牌,重生在生前居住的城市里。藝術家希望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喚醒人們對一段沉重歷史的記憶。
1993年,當德姆尼西在德國科隆鋪下第一塊“絆腳石”的時候,人們并不能理解為何他以這樣的形式來悼念納粹大屠殺中的受害者。
出生在二戰(zhàn)后第二年的德姆尼西不是受害者的親屬,家里也沒有納粹成員。他上中學時,老師對于1933年至1945年的歷史是閉口不談的。直到他上大學的時候,人們才逐漸開始審視這段痛苦的記憶。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當時發(fā)生了什么。雖然他們在課本上知道納粹毀滅了600萬猶太人以及500萬其他種族的生靈,但并不能完全明白實際情形如何。不過,如果你了解到住在某幢房屋的某位男女的命運,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了。數字很難讓我們相信在這個文明的國度竟然有這樣的過去?!钡履纺嵛髡f,“‘絆腳石旨在讓今天的人直面納粹的暴行,讓悲劇不再重演,受害者不被遺忘。”
德姆尼西的這一設計,已經不純粹是藝術品,它變成了德國城市中最深切、最痛楚的記憶。
現在,這兩萬多塊“絆腳石”,默默地躺在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城市的大街小巷,它們稍稍高出地面,會讓行色匆匆的人們,在覺得硌腳之時,低頭注意到那些令人痛心的名字,在不經意間與那段特殊的歷史邂逅。
跪下來才能看清銘文
德姆尼西介紹,“絆腳石”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猶太人法典——“當一個人的名字被忘卻時,這個人才算真正被遺忘”。德姆尼西希望歷史不僅在博物館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觸碰到,通過街道上的“絆腳石”,讓德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銘記歷史。
“絆腳石”計劃完全是非官方性質,直到2000年才得到德國一些市政府的許可。遇難者家屬或是幸存者可以通過捐款95歐元來獲得一塊“絆腳石”,訂單一直排到了2011年,其中包括一位后來逃難到上海的猶太人的后代。
“一般是納粹受害者的親人提出申請,證明受害者曾在某個地方居住。我們會做調查,證實情況屬實后就制作‘絆腳石,并鋪設在受害者曾居住過的屋子前的人行道上。”德姆尼西介紹說。
“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家庭16口人有14人死在集中營,活下來的兩位申請制作‘絆腳石。14塊石頭靜靜地鋪在地上,那就是四代人14條生命?!钡履纺嵛髟谏虾J啦聡^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回憶了最打動自己的“絆腳石”。
2006年6月份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有一張“絆腳石”照片,那是漢堡的一家祖孫三人,兩歲的Dan,他的母親Olga與祖母Fanny。1941年冬天,他們被納粹用火車載往拉脫維亞的里加,最后死在集中營里。60多年后,祖孫三人魂歸故里。他們的姓名與命運,被鐫刻在三塊銅片上,靜靜躺臥在EppendorferBaum街十號外的人行道上。死于集中營的小男孩Dan,他的同名外甥現居美國,年僅28歲,正是在漢堡那條街邊的人行道上,尋找到了先輩的根脈。
當然,也有奇跡發(fā)生。一個流落到哥倫比亞、一個流落到英國的兄弟倆,因為“絆腳石”而在60年后得以重逢。
盡管在德國國內仍有爭議,認為把受害者的名字鋪在地上,可能會被“踐踏”,但德姆尼西說,只有跪下來才能看清“絆腳石”上的銘文,這是對死難者的一種尊重。
從1993年在科隆鋪設第一塊“絆腳石”,到1997年正式開始“絆腳石”計劃,并和政府協(xié)商,再到2000年“絆腳石”計劃終于成為合法的藝術項目,如今,“絆腳石”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特別是德國青年。
“在德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支持我的作品,他們對歷史好奇且具有反思精神,很希望了解為什么一個文明的國度也會發(fā)生那樣可怕的歷史。他們正視它,并從中得到警醒?!钡履纺嵛髡f。
(星 空摘自《大地周刊》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