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071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 殷濤
近年來,有關r-谷氨酰轉肽酶(r-GT)是實驗性動物腫瘤癌前及腫瘤較早階段的標志酶,在病理組織學中已廣泛用作肝癌標記物,國內外已有報道[1]。腫瘤壞死因子(TNF)是免疫調節(jié)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周圍血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具有抗腫瘤、抗感染等多種生物活性,是細胞因子研究的熱點。但r-GT、堿性磷酸酶(ALP)、TNF聯(lián)合檢測并用于對肝癌(HCC)、慢性肝炎的診斷報道較少。本文通過對168例不同肝病患者檢測r-GT、ALP、TNF,進一步探討對肝病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測定對象 我們選擇168例各類肝病患者,其中HCC 71例,肝硬化(LC)32例,慢性活動性肝炎(CAH)65例;110例健康查體者為對照組。
1.2 測定方法 r-GT和ALP均采用速率法,意大利scleva試劑盒,于奧林巴斯AU 5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腫瘤壞死因子采用雙抗體夾心法,試劑由軍事醫(yī)學科學院提供,按說明書操作。
由表1可見HCC、LC、CAH患者血清r-GT、ALP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肝癌患者又明顯高于肝硬化和肝炎組。所有肝病患者TNF含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病人各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1 各類肝病患者r-GT、ALP、TNF水平(±s)
表1 各類肝病患者r-GT、ALP、TNF水平(±s)
注:經顯著性測驗,各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
組別 例數(shù) r-GT(U/L) ALP(U/L) TNF(ng/mL)對照組 110 25.9±10.5 80.0±25.8 0.42±0.25 HCC 71 168.2±146.5# 218.2±147.1# 3.85±1.5#LC 32 60.3±54.5* 111.9±58.5* 3.14±0.7#CAH 65 79.4±63.5* 148.1±118.3* 3.28±1.6#
r-GT和ALP廣泛存在于機體多種組織,因而在正常人血清中可測出低濃度的r-GT和ALP。在肝臟,r-GT由肝細胞線粒體產生,局限于肝細胞漿及肝內膽管內皮細胞中,從膽道排泄?;几尾r,肝細胞受損同時膽道受壓,膽汁排泄障礙可致血中r-GT升高。由于癌細胞的逆分化猶如胚胎期(胚胎期肝細胞內r-GT含量為成年期30倍左右),使r-GT產生增多。同時癌組織本身或周圍炎癥刺激使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強,故而血r-GT進一步升高。ALP由肝細胞合成分泌至膽道排泄,同r-GT一樣,當肝細胞受損,膽管內壓增高,可使肝臟合成增加,膽道排泄減少,血中ALP升高。TNF主要由外周血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慢性肝病患者肝內存放著大量枯否氏細胞,雖然未發(fā)現(xiàn)外周血單核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加,但有實驗證明其功能在慢性肝病中是增加的,并且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TNF受體的數(shù)量也顯著高于正常人[2]。TNF在慢性肝病過程中的致病作用可能是大劑量的TNF可以通過使絲氨酸蛋白酶的變化,間接引起肝損傷,因此慢性肝病的TNF增加對肝細胞有直接影響。
綜上所述r-GT、ALP、TNF聯(lián)合檢測對HCC、LC、CAH診斷,臨床預后判斷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而且比單項檢測有更大的臨床價值。
[1]徐守偉,劉曉華,韓國慶,等.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肝組織中GGT、mRNA-H表達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9,49(7):60-61.
[2]羅清逢,高孝慈,龍堯,等.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8和血漿選擇素水平的檢測及其意義[J].臨床內科雜志,2001,18(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