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良
(河南省鄲城縣婦幼保健院,河南鄲城 477150)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外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普外科比較常見的急診病。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粘連性腸梗阻50例,進行單純西醫(yī)保守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對照?,F(xiàn)將治療效果分析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3歲;有腹部手術史者45例,盆腹膜炎病史者1例,腹部外傷史者4例;發(fā)病至就診入院時間最短6 h,最長3 d;首次發(fā)病者20例,第2次發(fā)病者25例,第3次及以上者5例;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兩組在發(fā)病時間、年齡、病情程度無差異。
腹部手術或炎癥、外傷史;腹痛、腹脹、嘔吐及停止排氣排便;查體可見腸型、壓痛、腸鳴音亢進,聞及氣過水聲或高調音;腹部X線立位片可見脹氣的腸袢及氣液平面。
1.3.1 對照組治療方案 禁食水;持續(xù)胃腸減壓;抗生素應用;輸液保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有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xiàn),立即手術探查,不得延誤病情。
1.3.2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治療方案 在對照組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同時加用中藥,在大承氣湯方中加味:生大黃15 g(后下),芒硝 12 g(另包),枳實 15 g,厚樸 15 g,炒萊菔子 30 g,桃仁9 g,赤芍 10 g,木香 10 g,每日 1劑,加水 500 ml煎成 300 ml藥液,芒硝分成3份,每次約4 g加入100 ml藥液中搖勻后經胃管注入。注入前先行有效胃腸減壓。藥液注入后,夾胃管1~3 h,每天3次。吐甚者經肛門保留灌腸,腸梗阻解除后停用。臨床應用中藥的劑量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酌加減。
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腹部X線檢查無異常;有效:癥狀、體征緩解,腹部X線檢查仍有氣液平及脹氣腸袢;無效:癥狀、體征無緩解或加重,腹部X線仍有較多氣液平面。顯效+有效=有效。
對照組25例中,顯效13例,有效4例,無效8例,有效率為68%,無效8例中轉手術,選擇探察切口或原手術切口進腹,行粘連松解或腸管切除端吻合,術后繼續(xù)預防腸梗阻治療,中轉手術率為32%。中西醫(yī)結合對照組25例中,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2%,無效2例,中轉手術率為8%。兩組有效率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粘連性腸梗阻是腸袢間相互粘連或粘連帶壓迫腸管所致腸粘連。粘連性腸梗阻多因腹部手術或腹部臟器炎性滲出后出現(xiàn),腹部手術中由于腸管暴露、器械、紗布等機械刺激或損傷,臟器的漿膜和壁層腹膜,加上一些炎性滲出物,導致形成腹腔粘連,纖維粘連帶的形成是發(fā)生粘連的重要因素,當粘連帶壓迫腸管,影響腸管的暢通,腸內容物不能通過時,就會形成粘連性腸梗阻,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
中醫(yī)學認為,腸梗阻屬“關格”、“腸結”之范疇,明代《醫(yī)貫》載“關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蹦c道居于腹中,系傳化之腑,司水谷傳送、消化、傳輸之職,其生理特點為瀉而不藏,動而不靜,降而不升,實而不滿,以通降下行為順,以滯澀上逆為病。手術失血傷氣,瘀血留滯,氣血運行不暢。若飲食不潔,疲勞過度,致寒邪凝滯,熱邪郁閉,濕邪中阻,可致已傷的腸道氣血痞結、通降失調,臨床上表現(xiàn)為痛、吐、脹、閉四大證候[2]。方中大黃通里攻下,厚樸、枳實、萊菔子行氣消脹,木香可行氣止痛,桃仁、赤芍活血祛瘀,改善腸道微循環(huán),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大黃、枳實均可興奮腸道平滑肌,增加腸蠕動,大黃還可改善腸壁微循環(huán),故本方從中西醫(yī)理論來講都有利于粘連性腸梗阻的恢復。
單純性腸梗阻,一般采用禁食、胃腸減壓、輸液、應用抗菌藥,必要時中醫(yī)中藥口服或灌注植物油、肥皂水灌腸等非手術方法多能解除梗阻[3-4]。筆者治療中總結手術治療的經驗:若保守治療72 h腹痛、腹脹不減輕,或腹脹加重,腸鳴音減弱,出現(xiàn)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等明顯腹膜炎體征;治療過程中腹痛無緩解或進行性加重,腹穿抽出血性液體;對入院時劇烈腹痛不緩解,腹部有固定壓痛性包塊,有腹膜炎并絞痛及休克表現(xiàn)的患者,不宜行中藥治療,應立即采取手術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1]郝巨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0例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7(4):3072.
[2]陳志軍,魯廣恩.復方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為主治療粘連性腸梗阻30例報告[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4,(2):56-57.
[3]梁力建,林建華,廖斌.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01-305.
[4]秦河峰,李晏淑.在60例粘連性腸梗阻中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2008,6(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