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濟南 250014)
自 1988年以來,我院共為 15例患者行兩側肺切除術,其中 12例于手術前后行肺功能測定?,F(xiàn)報告結果并分析意義。
臨床資料:本組 12例行兩側肺切除術患者,男 10例,女2例;年齡 24~65歲,平均 38歲。其中單純肺結核 6例,多原發(fā)肺癌 2例,支氣管擴張 2例,肺結核并肺癌 1例,兩肺轉移癌 1例。行兩側肺同期切除術 6例,其中兩側肺段切除 5例(切除范圍 3~6段),一側肺葉和一側肺段切除 1例;行兩側肺分期切除術 6例,其中兩側肺葉切除 3例,一側肺葉一側肺段切除 2例,兩側肺段切除 1例。1例兩側肺分期切除患者術后半年死于呼吸衰竭,余 11例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本組均于術前及術后 3~12個月測定肺功能指標肺活量(VC)、1秒最大呼氣量(FEV 1.0)、最大自主通氣量(MVV),見表 1。由表 1可見,12例患者術后肺功能指標均有所下降,其中MVV下降幅度隨肺臟切除范圍增大而增加。
討論:臨床對于兩側肺部疾病患者行外科治療時,原則上要全面考慮患者一般情況、預計肺切除范圍及肺功能狀態(tài),進而決定同期或分期手術。本資料顯示,12例患者術前肺功能均在正常范圍、術后均有所下降,但除 1例死于呼吸衰竭外,余 11例均好轉出院。
表1 12例患者兩側肺切除術前后肺功能測定(L,±s)
表1 12例患者兩側肺切除術前后肺功能測定(L,±s)
手術范圍 n VC FEV 1.0 MVV兩側肺段 7術前 3.21 2.32 107.0術后 1.16 0.30 34.2術后降低百分率(%) 36.10 13.00 32.0肺葉 +肺段 2術前 2.84 2.04 98.6術后 1.12 3.71 33.6術后降低百分率(%) 39.30 18.20 34.1兩側肺葉 3術前 2.19 1.90 86.3術后 0.26 0.25 34.4術后降低百分率(%) 12.00 13.00 39.8
分析本文資料,筆者體會:①對行同期兩側肺切除術者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兩側病變的范圍宜局限于肺段,肺功能要在正常范圍上限。本組 MVV均 >95%,年齡均 <45歲。②行分期兩側肺切除術者肺功能多較差,且病變又不僅局限于肺段范圍,術前要全面評估患者一般情況并考慮第一次術后肺功能損失和第二次肺切除術的承受能力。一般要求一側肺葉或肺段切除后 MVV降低≤30%。值得注意的是,如第一次手術后引起膈胸膜粘連嚴重,VC減少幅度明顯超過MVV,即使肺功能較好或一側肺切除范圍不大,手術后仍可能導致功能障礙。本組死亡病例即屬于此種情況。③兩側肺切除術后肺功能損失程度與肺組織切除范圍、代償機能、術后膈胸膜粘連程度及患者年齡等有密切關系。本組術后MVV降低幅度在 30%~40%,提示術前肺功能健全者一般可承受兩側肺切除術,且術后能夠恢復日常生活能力;若術后膈胸膜粘連嚴重(尤其是膈胸膜部位粘連)可影響肺通氣,引起通氣功能嚴重障礙,故術中應盡量防止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