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田源(陜西)圖/馬建英 王強
(作者系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
國旗半降霧朦朦,山河放悲聲!老天何其殘暴,奪去許多生靈!你捐款,我獻血,山海訴衷情。三年后再看,扎西德勒,玉樹新城!
4月14日,一聲驚雷,玉樹地震了!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立刻簇緊了:玉樹同胞怎么樣了?我熟悉的朋友怎么樣了?嘉納嘛呢石堆怎么樣了?文成公主廟呢?……晚上7點,打開電視機,屏幕上的玉樹結古鎮(zhèn),殘垣斷壁,碎磚礫石,失去親人的同胞悲痛萬分,第一時間趕到災區(qū)的解放軍戰(zhàn)士和志愿者一起在廢墟中手搬肩扛,搜救親人……面對鏡頭,我不禁熱淚盈眶,心痛焦急,熱切盼望有更多的救援大軍奔赴災區(qū)救援受災群眾。面對此情此景,思緒萬千,昔日美麗玉樹的景象一幕一幕浮現(xiàn)在眼前。
上世紀90年代,我任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長期間去過玉樹三次,主要是搞調(diào)查研究,了解州情社情。第一次去玉樹,時值青藏高原氣候最好的八月天。從省會西寧出發(fā),翻過日月山,過了共和盆地,經(jīng)過地區(qū)都在海拔4000米左右,就再也看不到一棵樹,牧草也十分低矮稀疏,山頂上的冰雪在陽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過了通天河不遠就是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結古鎮(zhèn)。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建筑在半山上的藏傳佛教名寺——結古寺。大經(jīng)堂金碧輝煌,聳立中央,廟宇、僧舍環(huán)繞四周,儼然一座山城。進入街區(qū),鎮(zhèn)子不大,但還比較整潔。小溪旁楊柳茁壯,枝葉茂盛,讓人的心情豁然開朗,長途跋涉的疲倦頓感消失。時任州委宣傳部長、現(xiàn)已故去的土登先生告訴我,玉樹原是格薩爾王的領地,玉樹的漢文意思“遺跡”就是由此而來的。明清以來,結古鎮(zhèn)就是青南重鎮(zhèn),也是漢藏貿(mào)易的重要集鎮(zhèn)。內(nèi)地商人的馬幫馱著茶葉、鹽巴、布匹經(jīng)成都、雅安到這里換取羊毛皮張販運到內(nèi)地。后來我了解到在玉樹做生意的內(nèi)地商人中也有不少我們陜西人,其中有位戶縣鄉(xiāng)黨喬先生,還在玉樹找了藏族姑娘成了家,育有兩個兒子。喬先生晚年思鄉(xiāng)心切,帶大兒子回了戶縣,小兒子和其母留在了玉樹。大兒子喬遷解放初從西北民大畢業(yè)后支援青海,后來做了青海日報的總編,成為青海有名的文化人。上世紀80年代,他找到了留在玉樹的弟弟,弟弟那時已做了西北民族學院的教授,兄弟交往十分親熱,成為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在玉樹你隨處會看到藏漢同胞與各族同胞一起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景象。
我再次赴玉樹調(diào)研,應邀參加了玉樹藏族自治州草原文化節(jié)。自改革開放以來,玉樹州在每年8月第一個星期都要舉辦文化節(jié),當?shù)厝罕娝追Q賽馬會。其實活動內(nèi)容非常豐富,除賽馬、民兵騎馬射擊、馬術表演外,還有藏族服飾表演和豐富的歌舞節(jié)目。草原文化節(jié)所在的草原,處在一個寬闊的川道中,中間有一條小溪,是一處水草豐美的地方。天藍得像洗過一樣,幾絲白云漂浮在藍天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鑲著金邊。川道兩邊的山,青幽幽的,山坡上的羊群像白云一樣浮在綠色的草原上。藍的天,青的山,牧草茂密的草原和天上的云、地上的羊群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和諧的人間仙境!忙碌在喧囂城市的人們,很難有這樣的享受。接待我的時任州委宣傳部部長昂嘎介紹說,像這樣的美景,玉樹還有許多,比如隆寶灘就比這兒美多了,寧靜幽雅,水草豐美,斑頭雁、棕頭鷗,還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頸鶴……我沒聽清他后邊的話,腦海里卻泛起了兩句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便狗尾續(xù)貂,“四處尋春春不見,今日隱向玉樹來”。
那年的玉樹文化節(jié)讓我至今難忘。草原文化節(jié)的主會場設在一處寬闊的草甸子上,一片片大小不一的彩色帳篷散布著,足足有三四千頂,形成了一座五彩繽紛的帳篷城。結古鎮(zhèn)的玉樹人,不論是機關工作人員,還是普通居民,平常住在房子里,但每家都有一頂制作考究的專為草原文化聚會而用的鑲有各式圖案的白帆布帳篷,小的僅容一家人,單位和寺院的大帳篷可以擺下五六桌甚至十幾桌酒席。這里人喊馬嘶,熙熙攘攘,活像一個繁華的街市!到了黑夜,每頂帳篷亮起了電燈,點著了蠟燭,宛如一處美麗的童話世界。
玉樹的草原文化節(jié),也是一次草原貿(mào)易盛會。攤販云集,商品琳瑯滿目——除了內(nèi)地常見的一些日用品外,居多的是藏族特色用品,制作考究的茶具、藏刀,還有當?shù)靥禺a(chǎn)的雪蓮、蟲草,賣主的高聲吆喝增添了不少喜慶氛圍。
走到一頂大帳篷前,我看到幾位康巴漢子正擦拭腰刀。那腰刀都很精致,刀鞘上鑲滿寶石。我在他們面前停下說:“你們的腰刀真漂亮。這些寶石,得花不少錢吧?”有位康巴漢子大聲說:“這算什么?您去看看,我們藏族服飾表演隊的姑娘,哪一個不穿金戴銀!”藏族服飾表演隊姑娘的藏袍,都是用上等彩緞縫制,邊上鑲著高貴的水獺皮。身上、頭上綴滿了珍珠瑪瑙、金銀飾品,每套服飾都在幾萬甚至10萬左右,最貴的一套服飾據(jù)說值二三十萬。
看完草原文化節(jié),昂嘎陪我去貝納溝瞻仰文成公主廟。去文成公主廟要途經(jīng)巴塘草原,這里草場寬闊平坦,近些年在此興建了玉樹機場,為這次救災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在貝納溝休息了一段時間,指揮工匠雕刻了9座佛像,并教給當?shù)厝嗣窀?、紡織技術,也使唐蕃古道增添了新的活力,不僅成了中原與藏區(qū)貿(mào)易的重要通道,更使其成為傳播生產(chǎn)技術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文成公主因自己的不朽貢獻和藏族同胞的禮遇成了神圣的化身,藏族同胞至今都把她敬為“度母”。
在距結古鎮(zhèn)不遠的地方,嘉納活佛設計建造了嘛呢石堆,每塊石塊都刻有經(jīng)文,經(jīng)石堆成的石墻儼然是一座古城,奠定了玉樹在藏傳佛教界的特殊地位。嘉納活佛還獨創(chuàng)、整理了100多種舞蹈,把玉樹變成了歌舞的海洋。以至于人們都說玉樹人“會走路的都會跳舞,會說話的都會唱歌”。
“4·14”地震毀掉了許多玉樹同胞的家園,雄偉的結古寺墻倒屋裂,損毀嚴重,但嘉納嘛呢石堆、文成公主廟卻安然無恙。地震無情,人有情。情牽玉樹,大愛無疆。災情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的心。第一時間作出決策,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第一時間送上慰問和關懷。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親臨災區(qū)慰問,指揮救援,部署災后重建工作。解放軍戰(zhàn)士、武警官兵和各地參加救援的志愿者不懼嚴寒缺氧,夜以繼日地搶救埋在廢墟中的同胞。鄰近省區(qū)的醫(yī)院競相承擔受傷同胞的救治任務。全國人民點點滴滴同胞心,1元、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在各地民政部門和慈善機構的捐款箱前排起了長隊。地震發(fā)生的第二天上午,我參加了 “救援玉樹震區(qū),傳承熊寧愛心”捐助倡議活動,表達了一個老青海人對玉樹同胞的關切之情。
多難興邦。從電視上看到玉樹救災的場面,我既感悲痛又深受鼓舞。為我們黨中央、國務院面對災難這樣堅強有力、調(diào)度有方而高興;為我們的民族面對災難表現(xiàn)出的強大凝聚力感到鼓舞;為堅強、自信、充滿愛心的同胞深受感動。
情牽玉樹,玉樹常青。面對此情此景,我堅信三年重建計劃完成后,玉樹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