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再權
(浙江慈溪市坎墩醫(yī)院兒科,慈溪市 315303)
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輪狀病毒引起的感染在發(fā)展中國家每年造成近百萬嬰幼兒死亡[1]。因此,探討其臨床治療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2005~2009年我院兒科收治的173例秋季腹瀉患兒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采用西咪替丁治療的患兒121例(69.9%)設為治療組,未采用西咪替丁治療的患兒52例(30.1%)設為對照組,比較2組療效、平均住院時間。
患兒年齡均<3歲,病程在3 d以內(nèi),大便為黃色、稀水樣或蛋花湯樣。大便鏡檢見脂肪球,細菌培養(yǎng)均陰性。94例進行了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患兒糞便輪狀病毒抗原,其中41例為陽性。173例患兒中男性101例,女性72例,均為重型腹瀉。
根據(jù)患兒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情況予以補液、補充電解質、糾酸等治療,常規(guī)無乳糖飲食,同時加用利巴韋林(貴州光正制藥有限責任公司)10~15 mg·kg-1·d-1靜脈滴注及口服蒙脫石散(江蘇先聲藥業(yè)有限公司,<1歲,每次1 g,每天3次;1~2歲,每次1.5 g,每天3次)和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內(nèi)蒙古雙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6個月,每次0.25 g;6個月~1歲,每次0.5 g;1~2歲,每次1 g,均每天3次)。2藥溫水口服,間隔30 min。療程3~5 d。對照組只給予上述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西咪替?。ㄐ熘萑R恩藥業(yè)有限公司)10 mg·kg-1+10%葡萄糖30~50 mL靜脈滴注,每天2次,療程3~5 d。
顯效:在治療72 h內(nèi)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nèi)糞便性狀好轉,糞便次數(shù)每天在3次以下或次數(shù)較前明顯減少,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在治療72 h內(nèi)糞便次數(shù)、形狀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根據(jù)顯效和有效之和計算總有效率。
2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總有效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表2。
表1 2組患兒性別、年齡、平均住院時間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patients’age and sex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2組療效比較(n)Tab 2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n)
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致病因子為輪狀病毒。報道[3]表明,秋季腹瀉患兒糞便輪狀病毒陽性率達50%。本研究有94例進行了ELISA檢測患兒糞便輪狀病毒抗原,其中41例為陽性,陽性率達43.6%,與上述報道相近。本病的發(fā)病機制為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fā)生空泡化變性和壞死,微絨毛腫脹、不規(guī)則和變短,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腸壁微絨毛細胞損害導致隱窩底部細胞上移加速,約1~2 d轉移至頂部,其功能不成熟,仍呈分泌狀態(tài),結果導致分泌增加而回吸收減少,刺激腸壁加快腸蠕動發(fā)生腹瀉[4]。小腸絨毛柱狀上皮細胞感染病毒后造成上皮細胞內(nèi)雙糖酶含量減少,引起雙糖吸收不良,導致鈉、氯等離子吸收障礙,進一步加重腹瀉[2]。彭常軍等人報道[5],反復的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及支氣管肺炎均有可能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從而造成糖類不能被發(fā)酵而形成易吸收的短鏈脂肪酸,初級膽汁不能再生成次級膽汁酸,積滯在腸腔誘發(fā)滲透性腹瀉,腹瀉時腸道厭氧菌數(shù)量約下降至原有數(shù)量的1/1000[6,7]。反復應用抗感染及抗病毒藥為以后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增加了難度。
本研究表明,西咪替丁能顯著改善秋季腹瀉患兒的預后,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西咪替丁屬H2受體拮抗藥,能夠抑制組胺等炎性介質釋放,減輕腸道黏膜水腫,促進絨毛恢復吸收功能,減輕滲出和止瀉;有抗病毒以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在體內(nèi)可明顯提高T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免疫功能。另外,西咪替丁是一種免疫調節(jié)劑,對混合淋巴細胞的反應、白細胞介素-Ⅱ的生成、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抗體的形成能力均有影響[8]。有研究表明[9],西咪替丁可減少胃酸分泌,減輕H+對病損黏膜的刺激,有利于絨毛修復。
從本組病例分析,免疫低下、營養(yǎng)不足的嬰幼兒可能是發(fā)生病毒擴散的高危人群??梢?,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預防輪狀病毒腹瀉的最佳措施,并適時在高峰期內(nèi)做好嬰幼兒的防護工作,有望控制輪狀病毒胃腸炎的廣泛流行。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試驗參與者均為城鎮(zhèn)戶口患兒,缺少偏遠地區(qū)及非亞裔受試對象,所以試驗人群具有一定偏倚,并不能代表所有同齡兒童;(2)治療組與對照組人數(shù)并非完全匹配,因考慮治療效果問題,大部分患兒家長要求患兒納入治療組;(3)西咪替丁在本試驗研究中并非單一用藥,所以本文并不能完全說明西咪替丁的臨床應用價值。
[2]方鶴松.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3]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94.
[4]周必軍.西咪替丁、葉酸、普魯卡因保留灌腸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J].兒科藥學雜志,2008,14(5):48.
[5]彭常軍,黃 華.2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腸道菌群失調的調查分析[J].新醫(yī)學,2002,33(3):152.
[6]劉靜炎.金雙岐治療嬰幼兒遷延性腹瀉[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3,24(19):69.
[7]朱燕鳳.抗生素相關性腹瀉[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2002,29(1):46.
[8]楊繼章,劉瑞琴,楊樹民,等.注射用加替沙星與西咪替丁注射液配伍穩(wěn)定性考察[J].中國藥房,2007,18(11):846.
[9]李雙杰,田算梅,賈銀芝,等.甲氰咪胍治療輪狀病毒腸炎56例臨床觀察[J].臨床兒科雜志,1995,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