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教科書很少提及蒲安臣這個名字,但我們從歷史的煙塵中仍可以尋找到一個逝者的背影。
1867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宴請即將離任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蒲安臣在任期間曾推行與華合作的政策,清政府許多官員對他有好感。當時的清國擔心列強重修條約,想遣使赴歐美說明立場,但偌大一個清國找不出懂國際關(guān)系和國際法的人選。席間有人提出請蒲安臣向條約各國闡述清國的難處,熱心的蒲安臣答應了。后來在奕訢等人的極力推薦下,清廷正式任命蒲安臣為“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使臣”。
蒲安臣以美國人的身份出任另一個政府的使臣,這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后世,都是獨一無二的。
蒲安臣非常注意維護清國的領(lǐng)土完整和尊嚴,為清國融入近代世界文明作出了特殊貢獻。蒲安臣在美國的一次演講中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希望清國的自主,應該維持;我希望它的獨立,應該保全;我希望它能獲得平等,這樣它就能以平等的特權(quán)給予一切國家?!?/p>
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與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平等條約《中美續(xù)增條約》。該條約承認清國的獨立地位,反對一切割讓清國領(lǐng)土的要求,美國表明不干涉清國內(nèi)政,清國何時開通電報、修筑鐵路、進行改革,概由自己決定。美國則通過這一條約得到廉價的華工,解決了內(nèi)戰(zhàn)后修建太平洋鐵路勞動力緊缺的問題。
1868年9月19日,蒲安臣使團抵達英國倫敦,10月20日,維多利亞女王在溫莎宮接見了他們。在蒲安臣的努力下,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表示英國政府愿意同清國政府“以和濟事”,實行修約緩進政策,“不實施與清國的獨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種不友好的壓迫”,寧愿同清國中央政府直接接觸,不愿同地方官吏交涉。交換條件是中國必須忠實履行各種條約義務。
1870年1月,蒲安臣到達普魯士,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非常尊重使團,數(shù)次約見有關(guān)人員,并邀請他們一起看戲。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則發(fā)表一份聲明,支持清國建立一個“得到尊重、具有權(quán)威和力量的中央政府”。
1870年2月2日,蒲安臣使團進入俄國。當時俄國對蒲安臣采取了兩面派手法,一方面極力表現(xiàn)對蒲安臣使團的友善,2月16日,俄國沙皇在圣彼得堡接見了蒲安臣一行;另一方面在雙方的會談中沙皇竭力回避清俄領(lǐng)土糾紛等實質(zhì)內(nèi)容??吹阶约旱耐饨慌]有取得必要的進展,蒲安臣心情非常抑郁,2月17日,他不幸感染肺炎。同行的清國海關(guān)道志剛記載了蒲安臣當時的情形:“病勢日加,猶日閱新聞紙,以俄國之事為憂。蓋蒲使長于海面商政,而至俄國,則與中國毗連陸地將萬數(shù)千里,而又各處情形方法非一,恐辦法稍差,失顏于中國;措語未當,貽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勢有加無已?!?月23日,蒲安臣在圣彼得堡不幸逝世,終年50歲。蒲安臣逝世后,與他共事過的清國人都極為傷心,為了表彰蒲安臣出使期間“為國家效力”,清政府授予其一品官銜和撫恤金一萬兩白銀。
蒲安臣出生于美國紐約州新柏林,1846年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yè)后,在波士頓做律師,他同情廣大黑人的處境,積極推動廢奴運動。1854年,他與一群反對黑人奴隸制的人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政黨——美國共和黨。1856年6月2日,他發(fā)表著名演說《馬薩諸塞州的抗辯》,是美國解放黑奴運動的重要文獻。蒲安臣任駐華公使時,某次,一位美國人在清國胡作非為,當?shù)乩习傩丈钍芷浜?。蒲安臣聽了清國受害人的哭訴,立即命令將那位美國人處死。蒲安臣出任清國“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使臣”,也得到了那時美國政府的支持。那時的美國立國不久,對清國相對友好,他們“鼓勵中國政府在維持秩序方面的努力;在條約口岸內(nèi),既不要求、也不占用租界,不用任何方法干涉中國政府對于它自己的人民的管轄,也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lǐng)土完整”。
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蒲安臣,將永遠活在我們民族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