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憶
這是一場成人生活的災(zāi)難,卻是孩子們的超級大聚會。
很早的時候,讀豐子愷的書,現(xiàn)在依稀記得———
豐子愷問兒子,你最喜歡什么,兒子說,最喜歡逃難。豐子愷大為震驚,忙問為什么,兒子回答,一逃難,就能坐上大輪船!
這就是一個孩子對于逃難的認(rèn)知?,F(xiàn)在想,唐山大地震對于我,也是如此。那是1976年7月,我12歲,一位軍代表的兒子死里逃生,回到北京,在軍用降落傘臨時拉起的帳篷里告訴我們,他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全在唐山罹難,他從此是孤兒了。從他身上,我可以感受到悲傷,但我不相信他的家人真的死了,只是覺得他們尚未歸來,但遲早會歸來。
不久,我忘記了各種傳言,身心被大地震帶來的快樂所占據(jù)。
我們不住在家里了,和另一家人合用一只白色降落傘,盡管兩家大人各掛一只大蚊帳,象征性地建起兩個臨時家庭,但蚊帳畢竟透明而不隔音,我可以天天給我喜歡的女生以及她的兩個妹妹講驚悚故事,享受她們的尖叫聲。
秋天到了,我們返校了,卻不再需要教室。我們從家里帶來馬扎,隨便圍坐在大槐樹下。這種詩意的方式,使平日里不茍言笑的老師發(fā)生了明顯改變,說是講課,卻更像講故事。我們都期盼著,再來一些余震,讓坐在大槐樹下的歲月,過得更長久一些。
天氣涼了下來,語文老師講著毛主席的“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很亢奮,頻頻暗示我們,華主席粉碎了“四人幫”。隨后,我們像大人一樣笑著,去天安門游行慶祝。我們痛批“四人幫”破壞抗震救災(zāi),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憤怒著,批判張春橋“抹掉一個唐山算什么”的反動思想。
冬天到了,幾場余震,再次波及北京。我們歡欣鼓舞,再次獲得巨大的歡愉。
我們數(shù)十戶人家,住進(jìn)長長的軍用帳篷,南北兩大排通鋪,各家用蚊帳相隔,幾條臨時火墻旺旺地?zé)?暗綠色的帳篷溫暖如春。
男孩子無視家庭界限,肆意闖進(jìn)別人的蚊帳,把別人的東西當(dāng)成自己的,誤以為共產(chǎn)主義已經(jīng)提前實(shí)現(xiàn)。大院里那些壞孩子,大人們惟恐避之不及,現(xiàn)在自家的女兒直接受到他們的威脅,整天提心吊膽。我呢,世界越亂,我越快樂。大人們都去治理亂世,我便獲得了更大的自由。我天天盼望著地震時期不要匆忙過去,一位阿姨生了寶貝,取名“永震”,我覺得非常痛快。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1976年7月,最初72秒鐘的劇烈震撼,奪去了24萬人的生命,導(dǎo)致16萬人重殘,這是一種怎樣的傷痛!不過,這些是我的知識,不是我的記憶。我的記憶,是那些今天想起來羞愧無地的歡樂。
長大,意味著心里裝得下別人,特別是裝得下別人的痛苦。豐子愷的兒子喜歡逃難,我盼著地震,只因?yàn)槟菚r我們是孩子,無從想象逃難和地震究竟意味著什么。四川大地震時,那個玩不了網(wǎng)絡(luò)游戲便惡毒詛咒汶川災(zāi)民的東北女孩兒,也因?yàn)闆]有長大,她的快樂,依然不能與更多人的傷痛相聯(lián)系。有一天,她會長大,為她個人化的快感而羞愧。
(朝花夕拾摘自《中國新聞周刊》圖/孫紅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