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琳
戲曲作為民間音樂文化的積淀,是世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日照戲曲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精神,也是當地音樂文化的集中體現。主要流行的戲曲類型有呂劇、茂腔和周姑戲三種。
呂劇是建國后才流傳到日照境內的,但由其內容通俗、貼近生活,曲調優(yōu)美動聽,易學易唱,它的流傳速度之快,地域之廣,是其它民間文藝形式難以匹敵的。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山東省呂劇院改編上演了日照籍作家王安《李二嫂改嫁》,后又被搬上銀幕,呂劇便很快走進了千家萬戶。日照市文工團也排練上演了該劇,一時在境內產生了轟動效應,成為全市群眾最為喜愛的劇種之一。
呂劇的傳統(tǒng)代表劇目,有《蘭橋會》、《姊妹易嫁》、《,小姑賢》等,現代劇目有《李二嫂改嫁》、《沂河兩岸》等。日照市文。工團是以演呂劇為主的藝術表演團體,先后上演呂劇二十多出,深受群眾的喜愛,曾多次參加全省的戲劇會演。1991年創(chuàng)作上演的現代呂劇《石龍灣》,參加山東省第三屆藝術節(jié),轟動了省城各界。該劇1992年由山東省呂劇院安排晉京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的一致好評。
茂腔,是山東省地方劇種之一,在魯東南一帶廣為流傳。其唱腔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質樸感人,頗有“一聲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
茂腔是由“肘鼓子”戲演變而來。初為民間小調。由于該唱腔用高八度行腔,俗稱“打冒”,所以“肘鼓戲”又叫“冒肘鼓”。
在“本肘鼓”向“冒肘鼓”演變時期,日照還俗尼姑丁氏一家對于五蓮“冒肘鼓”的發(fā)展與傳播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她攜其女二嫂、三嫂常到五蓮境內演唱。其中二熳相貌出眾,嗓音優(yōu)美、戲路寬、功底厚,尤以唱功著稱。故有“二嫂的唱值千金,一兩金子買一分”的傳說,深的人們的喜愛。丁氏一家三代在演唱肘鼓腔時,特意操進了“拉魂腔”“柳琴戲”,使“冒腔”的韻味更具魅力,獨具一格,越來越適應人們的聽賞要求。
1956年,五蓮茂腔劇團的成立,使茂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它們在對傳統(tǒng)劇目進行挖掘、整理、改革的同時,還積極試驗創(chuàng)作上演現代戲。從此,茂腔發(fā)生了質的演變。
首先,在唱腔上形成了固定板式,如“四平”、“二板”、“散板”、“反調”、“娃娃腔”、“梆子”、“南鑼”、“流水”、“撲燈蛾、“數板”、“四不像”等。二是伴奏由簡單的幾件樂器發(fā)展到了龐大的樂隊,使茂腔更富有表現力。三是形成了茂腔本身的保留劇目(看家戲)。通常稱為“四大京”、“八大記”。四大京即:《東京(趙美容觀燈)》、《西京(裴秀英告狀)》、《南京(丁郎尋父)》、《北京(求情割袍)》。“八大紀”即:《羅衫記》、《繡鞋記(王定寶借當)》、《火龍記(張郎休妻)》、《玉杯記(王二姐思夫)》、《金簪記(楊二舍化緣)》、《鑰匙記》、《風箏記》、《絲蘭記》。表現形式也在傳統(tǒng)程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吸收了京劇“把子(武打)”、話劇表演等形式,使茂腔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
周姑調,也叫“肘鼓子”、“拉魂腔”。山東一些地方戲曲,如南路柳琴,北路的燈腔、東路的茂腔、西路的五音戲等都與周姑戲有著親緣關系,或者說周姑戲是“嫁接”以上劇種的“砧木”。
周姑戲的起源眾說紛云。一說明代末魯南一些賣藝乞討的人來到日照境內,他們以肘挎鼓,或一人一戶,或三五成群走村串莊進行演唱,人們稱肘鼓調。后來演唱者在演唱時揉進了花鼓秧歌、柳琴戲等多種唱腔,伴奏由單一地擊鼓發(fā)展到以二胡、柳琴、月琴等多種樂器伴奏,演唱內容也由簡到繁,以至稱為“肘鼓戲”。
二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日照西部有一村姑,因不滿父母包辦的婚姻而離家出走,沿途以乞討為生,每到一家便如哭如訴地傾訴自己的不幸身世,人們同情她,也為她那甜潤的嗓音和優(yōu)美的腔調所吸引。久而久之,人們把這種哭訴腔調稱為“周姑調”。后來被乞討者沿用為“唱門子”討飯的幫腔。周姑戲唱腔纏綿、委婉動聽,大多表現兒女情長的故事。深受農村婦女的喜愛。境內有民謠道:“周姑戲,娘們兒的事,男人不去聽,女人抹上蜜”。
建國后,周姑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由簡易演出場所登上了設備齊全的大舞臺,并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劇目。境內最流行的是《三勸》、《張郎休妻》、《越墻》等,后來發(fā)展為大樂隊伴奏的現代戲。
日照地區(qū)境內流傳的三種戲曲形式,主要以當地的方言演唱,通俗易懂,純樸自然。它們以其渾厚質樸的唱腔和積極向上的戲風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對于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