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
(成都鐵路衛(wèi)生學校生理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31)
《生理學》是專門研究人體正常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作為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學科,也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橋梁課程。該學科的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這就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目前就讀于我校的五年高職學生皆為應屆初中畢業(yè)生,其學習特點表現(xiàn)為機械記憶能力較好,但理解能力欠缺,空間想象力較差。因此,學生們普遍認為《生理學》抽象、枯燥、學習難有興趣。
在《生理學》中動脈血壓是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內(nèi)容。其中動脈血壓的概念和正常值學生可以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但是動脈血壓的形成過程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僅靠機械記憶學生則無法透徹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在授課中針對此難點不斷重復講解卻往往事倍功半,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苦。極其抽象的理論講解使學生興趣全無,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能做到既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又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提高學習興趣,主動學習呢?通過不斷的思考和總結,筆者在教學中創(chuàng)建了一種叫“氣球灌水模擬動脈血壓形成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先提出問題,再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材料,在教師指導下讓他們通過自己親手操作、自主思考,去探究發(fā)現(xiàn)、總結理論知識。此方法在08級高職班進行了教學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該方法以教具模擬的手段變抽象的理論講解為形象的操作演示,既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動脈血壓是血液對大動脈血管壁產(chǎn)生的側壓強。動脈血壓的形成需要一個前提兩個條件:即足夠的血量(前提),心臟的射血和外周阻力(條件)。心室收縮時形成收縮壓;心室舒張時形成舒張壓。根據(jù)這一原理利用氣球作為教具進行模擬演示。彈性良好的氣球,代表大動脈;在氣球上用針扎出一些小孔代表大動脈上分支的小血管,操作時要求孔徑要小以確保存在一定外周阻力;水代表血液,水對氣球產(chǎn)生的側壓強代表動脈血壓;水龍頭的開關代表動脈瓣。打開龍頭,水流出,代表心室收縮射血,隨著水不斷灌入氣球,球體體積增大,側壓強隨之增大,表示動脈血壓升高;關閉龍頭,代表心室舒張充盈,氣球隨之彈性回縮,促進水向球體外部流出,球體體積縮小,側壓強隨之降低,表示動脈血壓下降。
2.1 材料 氣球,水管,水龍頭,水,剪刀,4號注射器針頭
2.2 方法
2.2.1 分組 08級高職共有4個班,將高護一班和三班作為實驗組,高護二班和口腔班作為對照組。實驗組一共115人(高護一63人,高護三52人),對照組一共 113人(高護二52人,高口班61人)
2.2.2 具體方法 (1)要求兩組同學同時對動脈血壓這一節(jié)內(nèi)容進行課前預習10分鐘并思考以下問題:①什么是動脈血壓?②動脈血壓形成的前提和條件各是什么?③動脈血壓是如何形成的?(2)以小測驗的形式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同時進行效果檢驗。(3)第一次小測驗結束后,對照組教師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結合掛圖進行理論講授20分鐘;實驗組由教師帶至實驗室進行氣球灌水模擬動脈血壓形成的教具演示20分鐘。具體作法如下:1)、介紹模擬教具:氣球——代表具有彈性的大動脈血管,水龍頭的開關——代表動脈瓣,水管內(nèi)的水——代表血液。(提示學生思考三點:①打開開關代表什么,②關閉開關又代表什么,③水對氣球產(chǎn)生的側壓強代表什么?)(5分鐘)
2)、指導學生操作(15分鐘)
①將氣球套在水龍頭上,用針在氣球上垂直扎出幾個小孔,小孔代表從大動脈上分支的小血管(注意提醒學生,小孔直徑一定要小以確保外周阻力的存在)
②迅速將水龍頭開至最大待氣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充盈狀態(tài)(大概維持10秒鐘)之后關上開關,讓學生仔細觀察水龍頭在處于開與關兩種狀況時氣球體積的各自變化。至此啟發(fā)學生思考:動脈血壓是如何形成的?
③完成以上操作后,要求學生不開水龍頭以確保無水進入球體,在此情況下觀察氣球體積的變化,引導其思考:如果心臟不射血(龍頭處于關閉狀態(tài)),動脈血壓是否還能繼續(xù)維持?
④接下來指導學生輕輕打開龍頭,讓水呈細線狀流入氣球,10秒鐘之后關閉水龍頭,再讓學生觀察此時氣球體積的變化,以引導學生思考:沒有足夠的血量,能維持動脈血壓嗎?
⑤用剪刀將氣球剪一大口,使之與水龍頭管徑大小相當,重復③過程,讓學生觀察此時氣球體積的變化,再思考:沒有外周阻力,動脈血壓會怎樣變化?
(4)對已分別進行課堂理論講授的對照組和“氣球灌水模擬動脈血壓形成的方法”的實驗組以小測驗的形式進行第二次效果檢驗;待對照組測驗結束后,再將其帶到實驗室同樣進行氣球灌水模擬動脈血壓形成的教具演示,演示結束后即對對照組以原題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進行第三次檢驗。
通過比較分析,在樣本一致性(表1和表 4:實驗組與對照組演示前后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條件下,使用氣球灌水模擬動脈血壓形成過程的演示方式來學習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結合掛圖理論講授的方式來學習相比,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和表3)。證明“氣球灌水模擬動脈血壓形成的方法”對幫助學生理解動脈血壓的形成理論有很好的效果。
表1 演示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檢驗結果對比()
表1 演示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檢驗結果對比()
注:*與實驗組相比:P>0.05,無顯著性差異
組別 N 總分 平均分實驗組(Ⅰ) 115 112 0.97±0.91對照組(Ⅰ) 113 115 1.02±0.95*
表2 第二次檢驗結果對比±s)
表2 第二次檢驗結果對比±s)
注:*與實驗組相比:P<0.01,存在顯著性差異
組別 N 總分 平均分實驗組(Ⅱ) 115 558 4.85±0.92對照組(Ⅱ) 113 401 3.55±1.09*
表3 對照組演示前后檢驗結果對比(±s)
表3 對照組演示前后檢驗結果對比(±s)
注:*與演示前(第二次檢驗)相比:P<0.01,存在顯著性差異
組別 N 總分 平均分對照組(II) 113 401 3.55±1.09對照組(III) 113 562 4.97±0.82*
表4 實驗組和對照組演示后檢驗結果對比±s)
表4 實驗組和對照組演示后檢驗結果對比±s)
注:*與實驗組演示后相比:P>0.05,無顯著性差異
組別 N 總分 平均分實驗組(Ⅱ) 115 558 4.85±0.92對照組(III) 113 562 4.97±0.82*
在用氣球灌水模擬動脈血壓形成教學過程中,我們先提出了問題,如:動脈血壓是如何形成的?根據(jù)問題設計了清晰的操作、觀察與思考的相應步驟,并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如:氣球、水龍頭、針頭、剪刀等材料,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進而理解、體會和解釋動脈血壓的形成過程及必要的前提和條件,教師在學生操作探索過程中適時地給予指導。這種以問題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稱為問題探究式教學[1],在我國又被稱為“引導-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2]。它主要是指教師提出問題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其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探究學習[3],是屬于在教師指導下的定向探究[3],也有專家學者稱之為指導性探究[4]。這種教學方法突出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強調(diào)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性作用,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在生理教學中運用該方法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最終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為其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1 謝民利.教學設計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4.
2 龐守興,廣少奎.教育學新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202.
3 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56.
4 李子建,張善培.優(yōu)化課堂教學:教師發(fā)展 伙伴協(xié)作與專業(yè)學習共同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