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件簡單的事,但要把書讀好則不易。
讀書要有好的向?qū)АEd趣決定性格,這話也許過于絕對,但起步階段的影響則不免會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印漬。時下有一種傾向,在坊間或是所謂的“圈子”里,總有一些力求多讀書、讀雜書的追求者,他們的志向是做一個“雜家”,是耶?非耶?不妄加評判,只是我以為在讀書的起步階段,還是要精純一點,有了良好的基礎(chǔ),才能提升明辨的能力,否則,邯鄲學步的道理有類于此。
讀書要有好的境界。與朋友閑話時,常聽到這樣的牢騷:書讀了不少,但能記住的甚少,能用上的更少,好似“竹籃打水一場空”。我認為關(guān)鍵更在于過程,就像竹籃打水后更干凈了一樣,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得到了蕩滌,精神得到了豐富,品位得到了提升,這不正是最大的收獲嗎?!皶梢责B(yǎng)性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在氣質(zhì)與素養(yǎng)是絕不相同的。因為,讀書帶給人們的是精神的感化與陶冶,人們在讀書中學會做人,在讀書中學得古哲先賢、當代才俊們的人格魅力,在讀書中學得對工作生活的熱情和對道德信念的執(zhí)著。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心浮氣躁似乎是大家的通病,這種病也似乎蔓延到官場。一些領(lǐng)導干部一度習慣于做表面文章,沉迷于應酬接待,被人們戲稱為“早上跟著輪子轉(zhuǎn),中午圍著臺子轉(zhuǎn),晚上隨著裙子轉(zhuǎn)”的“三轉(zhuǎn)干部”,影響了黨群關(guān)系,敗壞了社會風氣。我覺得如果能把書讀到消除浮華、浮躁、浮漂,把干部頭腦中脫離群眾的陳腐“官”念解放出來,就達到了讀書的真境界。
讀書要有好的心態(tài)。朱老夫子的讀書體會與其正襟危坐的姿態(tài)不太相像,“為有源頭活水來”給人以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感覺。王國維認為的讀書三境界是一種靈感的閃光,不過終究還是深沉了些,一般人達不到那樣的深度。我比較贊同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tài)度。乍一看這似乎與他不為五斗米所折腰的性格不相符,其實只要看看他“悠然見南山”的神態(tài)和醉臥菊叢中的姿態(tài)便不難看出,他的這種“不求甚解”是一種從容,一種淡定,一種瀟灑。好的心態(tài)并不代表讀任何書都要無動于衷,若遇意會之處或是動人之時,我們既可以如莊子般的擊缶而歌,亦可效仿金圣嘆的作派,浮一大白,狂呼“不亦快哉”。
讀書要有好的環(huán)境。燭影搖紅,清茗在握,紅袖添香是不少中國式文人讀書環(huán)境的伊甸園。如果真是如此,還能讀好書嗎?恐怕滿眼文字都已變成了心猿意馬的蝌蚪,他們追求的更多的是情調(diào)而已。江南三月,春堤煙柳,林妹妹讀唐詩是相宜的。萬馬軍中,關(guān)老夫子手上捧的應該是兵書,這是鬧中取靜的佳話,倘若換一本卿卿我我的言情小說,不免如關(guān)西大漢手執(zhí)云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般可笑了。當然,鬧中取靜也只是個案,一般人沒有那樣的修為,就總體而言,讀書以靜為宜。夜深人靜,潛心向書,物我兩忘。青山夕照,開卷有益,意氣風發(fā),故而,最好的讀書環(huán)境是相宜的心境,自然而本色。
讀書要有好的方法?!白x死書、死讀書”當為讀書之大忌。賈島追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美其名為“苦吟”,其實是劍走偏鋒,鉆進了牛角尖、死胡同。古人讀書有“三上三余”之說,給人的啟迪是貴在抓緊時間,絕非標榜方法。我以為,大凡讀書,率性而為,既不可勉強自己讀不喜歡的書,也無需強迫自己為了讀書而讀書。在想讀書的時候讀想讀的書才是上佳的選擇。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讀書的效率,做到東坡居士稱道的“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陶行知先生倡導“知行合一”,可見讀書是講究要有所心得,竊以為思考是鞏固心得的最可行且可靠的方法,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胡適之說要“大膽地假設(shè),小心地求證”,這既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又是一個好的方法,我以為在讀書這個問題上,要“謹慎地讀書,大膽地思考”,個中滋味,待君體會。
(作者單位:鎮(zhèn)江邊防檢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