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避諱,通常有兩種。一種指的是修辭格。即說話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直接說出該事物,而用旁的話來表述。常見于文學(xué)作品,用以描寫各類人物。
從古到今,死是人們特別避諱的。人們用了數(shù)十種同義的詞語來間接表述,而不直接說“死”。常用的有“亡”、“盡”、“歿”、“殞”等。如《觸龍說趙太后》中,左師公觸龍說:“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庇|龍對自己諱說死,而言“填溝壑”。左師公對趙太后說:“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回避說太后死,而言“山陵崩”。這里同樣是忌諱,卻還有尊卑的區(qū)別。
唐代好多觸及到政治生活的詩,往往避說“唐”,而以“漢”代“唐”,以免大禍及身。
白居易的《長恨歌》,開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這“漢皇”就是指“唐皇”。再看杜甫《兵車行》中的詩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痹娭小拔浠省奔粗柑苹?“漢家”就是指唐家。玄宗開拓邊疆,征兵拉丁,實行窮兵黷武政策,招致血流成海,百姓貧窮,千村萬落蕭條凄涼。詩人對此現(xiàn)象悲嘆不已,不滿朝政,但不宜直言,就用“漢皇”來說“唐皇”。
還有一種避諱,即人物姓名的避諱。具體地說,是指帝王、圣人、長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所尊者的名字。這里所指的避諱,就是人們在說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不能亂寫亂用,遇到應(yīng)該忌諱的人物的名字時,必須設(shè)法避開,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或用其他辦法改說改寫。
西漢美女王昭君,因其名觸犯西晉文帝司馬昭,晉代改稱為“王明君”,后人又稱為“明妃”。唐代杜甫《詠懷古跡》(之三)詩有“生長明妃尚有村”之句,宋代王安石也寫有《明妃曲》詩,詩中的“明妃”,都是指“王昭君”。
對于漢民族來說,避諱是中國的一種歷史文化現(xiàn)象,源遠(yuǎn)流長。它對語言文字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近代著名學(xué)者陳垣在《史諱舉例·序》中曾總結(jié)說:“避諱為中國特有之風(fēng)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歷史垂二千年。”避諱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消亡了,但它是我們了解古代漢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
[作者單位:山東武城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