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告通過對整體方案、電路、算法、調試、車輛參數的介紹,詳盡地闡述了設計者的思想和創(chuàng)意,具體表現在電路的創(chuàng)新設計,以及算法方面的獨特想法
關鍵詞:飛思卡爾;智能車;MCU;光電傳感器
系統(tǒng)總體方案的設計
競賽規(guī)則規(guī)定,智能車系統(tǒng)采用飛思卡爾的16位微控制器MC9S12XS128單片機作為核心控制單元用于智能車系統(tǒng)的控制。在選定智能車系統(tǒng)采用光電傳感器方案后,賽車的位置信號由車體前方的光電傳感器采集,經XS12 MCU的I/O口處理后,用于賽車的運動控制決策,同時內部Pulse-Width模塊發(fā)出PWM波、驅動直流電機對智能車進行加速和減速控制,以及多個伺服電機對賽車各個部位的轉向進行控制,使賽車在賽道上能夠自主行駛,并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為了對賽車的速度進行精確的控制,在智能車后軸上安裝光電編碼器。采集車輪轉速的脈沖信號,經MCU捕獲后進行模糊PID自動控制,完成智能車速度的閉環(huán)控制。此外,還增加了鍵盤作為輸入輸出設備,用于智能車的角度和方位控制。系統(tǒng)總體方框圖如圖1。
根據以上系統(tǒng)方案設計,賽車共包括七大模塊:MC9S12XSl28主控模塊、傳感器模塊、電源模塊、電機驅動模塊、速度檢測模塊、輔助調試模塊。各模塊的作用如下。
MC9S12XSl28主控模塊,作為整個智能車的“大腦”,將采集光電傳感器、光電編碼器等傳感器的信號,根據控制算法做出控制決策,驅動直流電機和伺服電機完成對智能車的控制。
傳感器模塊,是智能車的“眼睛”,可以通過一定的前瞻性,提前感知前方的賽道信息,為智能車的“大腦”做出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和充足的反應時間。
電源模塊,為整個系統(tǒng)提供合適而又穩(wěn)定的電源。
電機驅動模塊,驅動直流電機和伺服電機完成智能車的加減速控制和轉向控制。
速度檢測模塊。檢測反饋智能車后輪的轉速,用于速度的閉環(huán)控制。
輔助調試模塊主要用于智能車系統(tǒng)的功能調試、賽車狀態(tài)監(jiān)控等方面。
智能車傳感器模塊設計
在確定智能車總體方案時,我們選擇光電傳感器的方案。為了獲得更大前瞻距離,為控制系統(tǒng)后續(xù)處理贏得更多的時間,在從眾多光電傳感器中選擇了大前瞻的激光傳感器,前瞻距離可以達到普通光電傳感器的數倍甚至十幾倍,完全滿足競賽的要求。
1 光電傳感器的原理
光電傳感器檢測路面信息的原理是由發(fā)射管發(fā)射一定波長的紅外線,經地面反射到接收管。由于在黑色和白色上反射系數不同,在黑色上大部分光線被吸收,而白色上可以反射回大部分光線,所以接收到的反射光強是不一樣,進而導致接收管的特性曲線發(fā)生變化程度不同,而從外部觀測可以近似認為接收管兩端輸出電阻不同,進而經分壓后的電壓就不一樣,就可以將黑白路面區(qū)分開來。
2 激光傳感器的設計
激光傳感器與普通的光電傳感器原理都是一樣,但是其前瞻能力遠大于普通的光電傳感器,可以達到40~50 cm,對于智能車來說已經足夠。在競賽中,規(guī)則規(guī)定傳感器最多不能超過16個,我們選用了15個激光傳感器,所有的傳感器呈“一”字排布。激光傳感器由兩部份構成,一部份為發(fā)射部份,一部分為接收部份。發(fā)射部份由一個振蕩管發(fā)出180kHz頻率的振蕩波后,經三極管放大,激光管發(fā)光:接收部份由一個相匹配180KHz的接收管接收返回的光強,經過電容濾波后直接接入S12單片機的PA與PM口,檢測返回電壓的高低。由于激光傳感器使用了調制處理,接收管只能接受相同頻率的反射光,因而可以有效防止可見光對反射激光的影響。
為了簡化15路激光傳感器的控制,減少激光傳感器相互之間的干擾,傳感器的控制采用了分時發(fā)光的策略,使用74LS154作為分時控制器,由S12的3個IQ口來控制7組傳感器的開斷,同一時間控制每組相隔最遠的兩路傳感器發(fā)光,這樣接收管就接收不到相鄰傳感器發(fā)射的激光了,因而達到了防止相互傳感器之間干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