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玉米品種的更新?lián)Q代,玉米病蟲害發(fā)生有嚴重的趨勢,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產(chǎn)量。
一、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鉆心蟲,屬鱗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于全國各地,是玉米的一大害蟲。玉米螟以幼蟲蛀莖危害,被害植物的莖稈組織遭受破壞,影響?zhàn)B分的輸送,使玉米穗部發(fā)育不全而減產(chǎn),莖稈被蛀后易被風吹折斷,則損失更大。
1、發(fā)生規(guī)律
玉米螟1年發(fā)生數(shù)代,因地區(qū)而異。從全國范圍來看,以北向南,以西向東,代數(shù)逐漸增多。玉米螟以老熟幼蟲越冬,主要集中在玉米的秸稈、根茬里;其次是玉米穗軸里。
2、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要做到四個相結合,即越冬防治與田間防治相結合;心葉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結合;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防治玉米與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結合。
(1)農業(yè)防治
①處理越冬寄上秸稈。在成蟲羽化前的冬春季節(jié),采用鍘、軋、漚、燒、泥封等方法處理玉米秸和穗軸,消滅越冬幼蟲。
②選種抗蟲品種。選種含抗螟素較高的品種種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對玉米心葉的危害。
(2)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要保護和利用天敵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釋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產(chǎn)卵始期至產(chǎn)卵盛末期,釋放赤眼蜂2~3次,每畝釋放1~2萬頭,赤眼蜂對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達62%。此外,在玉米螟幼蟲發(fā)生期可以大量使用白僵菌等菌類制劑也有很好的效果。
(3)藥劑防治
①心葉期防治,以顆粒劑防治效果最佳,顆粒劑有:0.3%辛硫磷顆粒劑和1%1605顆粒劑;2.5%西維因和3%呋喃丹顆粒劑。
②穗期防治。用50%敵敵畏800~1000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絲心。
③藥劑噴霧防治可選50%甲基對硫磷乳油。
二、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國玉米產(chǎn)區(qū)都有發(fā)生。
1、癥狀
玉米小斑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fā)生,以玉米抽雄后發(fā)病重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鞘和苞葉。葉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數(shù)量多。初為水浸狀,以后變?yōu)辄S褐色或紅褐色,邊緣顏色較深,橢圓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5~10x毫米3~4毫米,病斑密集時?;ハ噙B接成片,形成較大型祜斑。多雨潮濕天氣,有時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層,但一般不易見到,可采用保濕法誘發(fā)產(chǎn)孢,具體方法與大斑病相同,多從植株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向上蔓延、擴展。葉片病斑形狀,因品種抗性不同,有3種類型:
(11不規(guī)則橢圓形病斑,或受葉脈限制表現(xiàn)為近長方形,有較明顯的紫褐色或深褐色邊緣: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感病病斑型。
(2)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擴展不受葉脈限制,病斑較大,灰褐色或黃褐色,無明顯深色邊緣,病斑上有時出現(xiàn)輪紋:也屬感病病斑型。
(3)黃褐色壞死小斑點,基本不擴大,周圍有明顯的黃綠色暈圈,此為抗性病斑高溫潮濕天氣,前兩種病斑周圍或兩端可現(xiàn)暗綠色浸潤區(qū),幼苗上尤其明顯,病葉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菌斑”;后一種病斑,當數(shù)量多時也連接成片,使病葉變黃枯死,但不表現(xiàn)萎蔫狀,叫“壞死性病斑”。
2、發(fā)生特點
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株上(病葉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獲后遺落在田間或玉米秸稈堆中的病殘株,其次是帶病種子,從外地引種時,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強的小種而造成損失。玉米生長季節(jié)內,遇到適宜溫、溫度,越冬菌源產(chǎn)生分生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在葉面上有水膜條件下萌發(fā)侵入寄主,遇到適宜發(fā)病的溫、溫度條件,經(jīng)5~7天即可重新產(chǎn)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這樣經(jīng)過多次反復再浸染造成病害流行。
三、其他害蟲防治
(1)瑞典蠅:薊馬:可在玉米1葉1心或2葉時被害株率達2%~3%的地塊,馬上進行藥劑防治,使用藥劑:25%快殺靈1000倍噴霧,10%比蟲啉畝20~30克。
(2)玉米耕葵粉蚧:主要危害玉米幼苗??墒褂脙任赞r藥進行防治,或用快殺靈75~100毫升,畝用水75~100公斤,去掉噴頭蓋,點噴玉米莖基部,使藥液滲到玉米根莖部。
(3)棉鈴蟲、粘蟲:7月上旬蟲株率5%以上時及時用藥防治。用25%輝豐菊酯或25%輝豐快克畝40毫升噴霧。
(4)玉米田紅蜘蛛:用1.8%齊螨素每桶10~15毫升,于7月下旬噴霧防治。
(5)玉米蚜:在玉米天穗抽出時注意防治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