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俊,張慧林 ,賈俊麗,趙 妍,何艷青
(1.山西省長子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山西 長子 046600; 2.山西省長子縣婦幼保健院,山西 長子 046600)
2型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性疾病,久病常引起多系統(tǒng)損害,導致眼、腎、神經(jīng)、心臟、血管等器官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發(fā)生功能障礙及衰竭[1]。加強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基礎研究,闡明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機制,研制安全有效的中藥,是目前中醫(yī)藥研究的重要領域[2]。本研究觀察了自擬降糖方聯(lián)合降糖藥治療28例2型糖尿病慢性血管并發(fā)癥患者的療效,并與30例單純接受降糖藥格列本脲片的患者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58例病例均為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患者,所有病例均伴有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或微血管病變。排除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急性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惡性腫瘤患者。所有病例均經(jīng)飲食控制加降糖藥治療至少3個月,入組時空腹血糖在7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在10 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在8.1%以下。58例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33歲~74歲,平均年齡49.5歲;糖尿病病程2年~11年,平均6年。治療組2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30歲~70歲,平均年齡47歲;糖尿病病程2年~10年,平均6.2年。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jù)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確診[3]。
對照組口服格列本脲片2.5 mg,2次/d,鹽酸二甲雙胍片0.25 g,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自擬降糖方治療,自擬降糖方藥物組成:黃芪 20 g,太子參 20 g,生地 12 g,丹皮 15 g,赤芍 15 g,天花粉 12 g,丹參 20 g,紅花 12 g,牛膝 15 g,葛根 15 g,澤蘭 15 g,生山楂 12 g。 水煎服,日 1劑,早晚2次分服。3個月為1個療程,3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定。觀察兩組病例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及積分改變,靜脈血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CRP)等指標。CRP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正常參考值:成人0.42 mg/L~5.20 mg/L),使用英國朗道公司試劑盒。
臨床癥狀積分根據(jù)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計分方法[4],無癥狀為 0分,輕度為 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顯效:治療后癥狀消失,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降至正常,糖化血紅蛋白在6%以下。有效:治療后癥狀明顯減輕,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下降,但未降至正常,糖化血紅蛋白在6%~7%之間。無效:經(jīng)治療后癥狀及化驗檢查均未達到有效指標。
3.2.1 兩組病例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血脂及血清CRP水平比較 結(jié)果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血脂及血清CRP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病例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血脂及血清CRP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血脂(mmol/L) 血清CRP(mmol/L)甘油三脂 總膽固醇對照組 治療前 15±3治療后 11±31)治療組 治療前 16±3 2.42±0.90 7.53±1.36 9.2±2.4治療后 6±21)2) 1.40±0.501) 5.53±1.231) 4.3±1.01)組別 臨床癥狀積分(分)
3.2.2 兩組病例治療后療效比較 結(jié)果見表2。
表2 兩組病例治療后療效比較 [例(%)]
由表2可以看出,治療組治療后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2.3 兩組病例治療后血糖變化比較 兩組病例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屬于中醫(yī)“消渴”范疇,是指以煩渴引飲、消谷善饑、小便頻數(shù)、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疾病。其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勝,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消渴日久,陰虛內(nèi)熱,耗傷津液,使血行不暢,血脈瘀滯。因此,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之一,且消渴病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血瘀密切相關[1]。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85%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嚴重并發(fā)癥,其中慢性血管并發(fā)癥危害最大,其機制可能與糖尿病激活了炎癥細胞,分泌炎癥因子,損害血管內(nèi)皮細胞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CRP能反映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炎癥水平[2]。2型糖尿病尚無根治方法和藥物,磺酰脲類、雙胍類雖然降糖作用肯定,但并不能較好控制慢性并發(fā)癥。中藥療效穩(wěn)定、作用溫和持久、毒性和不良反應小,能有效地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緩解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癥狀,提高病人的生存質(zhì)量,是目前糖尿病臨床研究的重要方向[5-6]。自擬降糖方以生黃芪大補元氣,太子參、天花粉益氣養(yǎng)陰,丹皮、生地清熱涼血,丹參、紅花、澤蘭、生山楂、牛膝養(yǎng)血活血,葛根清熱生津,全方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標本兼治。結(jié)果表明,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糖尿病不僅可以提高降糖效果,而且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清炎癥狀態(tài),使血清CRP水平下降,是治療糖尿病及其慢性血管并發(fā)癥的有效方法。
[1]李明富,李勝濤.消渴[M]//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428.
[2]楊化冰,吳勇,徐丹林.益氣養(yǎng)陰通絡方對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及脂肪組織TNF-α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8,15(2):41.
[3]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10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916-917.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402-404.
[5]王雅娟,錢之玉,沈祥春.糖尿病并發(fā)癥防治藥物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6):672.
[6]蔣莉娟,李利.中藥活性成分治療糖尿病并發(fā)癥機制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30(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