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 平
我初識袁松風這個名字,還是數年前在洛陽書畫院擺放他的一本篆刻集。隨意翻閱,知道他還很年輕,剛從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yè),印刻得不錯,有前途,我開始關注他。
后來,得知他在二炮某部文化站工作,和我所在的單位僅相隔數里,同為一城之戰(zhàn)友,又有相同志趣愛好,有共同語言,自然就走到一起來了。我年長松風,稱他小袁,這樣叫起來覺得親切自然,彼此相處距離拉近,對他的認識也逐步加深。
一個人的興趣養(yǎng)成和成長進步離不開他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松風出生于豫西偏僻的山村,但這里群山起伏,綠竹環(huán)繞,清水長流,有世外桃源之稱,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就在他的家鄉(xiāng)洛寧。地域文化和環(huán)境的浸染以及農村生活的磨練,開啟了松風對藝術的追求,養(yǎng)成了他吃苦耐勞、不畏困難、肯于鉆研、鍥而不舍的性格特點和進取精神。
松風從小即喜歡寫寫刻刻且不乏靈性,能操刀在石頭上刻字還是在他初中時代。一次在距他家不遠的一個水庫邊,無意中發(fā)現了一種白色的“滑石”,質軟,能刻字,遂撿回家中鋸成方塊,用來刻印??坛珊笳故窘o老師和同學,他們紛紛投來贊許的目光,無形中給了他鼓勵和褒獎。從此他便與刻印結下了不解之緣。
入伍后,無論在部隊當戰(zhàn)士,還是在軍校當學員,他始終沒有停止對刻印的興趣和追求。2002年他以優(yōu)秀的成績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管系,師從寒石老師學習書法篆刻,并獲得了學士學位。經過學校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學習和創(chuàng)作實踐,為他今后的發(fā)展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印宗秦漢,取法乎上,這是學習篆刻的必由之路。松風篆刻由漢印入手,他在對《十鐘山房印舉選》進行大量臨摹的基礎上,廣采博取,對趙子謙、吳讓之、鄧石如、黃士陵、王福庵、陳巨來、來楚生等名家名作進行廣泛的吸納和借鑒,逐步形成了自己高古俊逸、清雅樸茂的面貌。近年來,他又在著名書法篆刻家許雄志先生的指導下,學習古璽印,進步明顯,印風日趨成熟。在他所刻的大量印作中,我最欣賞其漢白文印和細朱文印。其白文印韻高氣古,雄厚博大,深得漢印精髓。細朱文線條圓潤挺勁,結字自然大方,足見篆書之功。
乘物以游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和諧社會
促進社會和諧
文武之道
松風在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中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除了他的天賦和悟性之外,其刻苦勤奮是令人稱道的。上初中時就開始一遍遍抄寫篆書字典。他每年的刻印量達千余方,逐年積累的印花攢滿了厚厚一抽屜。平時伏案讀書,臨摹創(chuàng)作,常常忘了饑渴,甚至幾天不出門也不覺疲憊,如此經年累月,以至嚴重的頸椎病過早地纏繞了他。他愛讀書買書,每次赴京出差就像個搬運工,盡情地采購書籍、石材,以至于把幾個旅行箱轱轆壓壞,提手拎斷,不堪重負而先后“下崗”。
袁松風(右)與篆刻大家韓天衡合影
松風的印好,做人也很有口碑。他性格直率,為人真誠,待人接物熱情大度。朋友來洛他盡地主之誼,熱情迎送,傾囊相待。平時,求他刻印者眾多,他都能認真創(chuàng)作,從不應付,不圖名利,不計報酬。
天道酬勤。近幾年來,松風的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全軍重要書展和賽事中入展并獲獎,得到名家的贊賞和認可。去年光榮地成為中國書協(xié)會員和第二炮兵美術書法研究院藝委會委員。最近,又欣聞他成為河南省書協(xié)篆刻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從而奠定了他在河南篆刻隊伍中的作用和地位。
啟功先生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干自己喜歡的工作,那才是最大的幸福?!彼娠L在部隊文化工作站就從事與自己專業(yè)和愛好相一致的工作;近幾年來,在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進步幅度如此之大,領導對他又是如此器重,去年下半年還批準他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研究生班脫產學習深造一年,真讓人羨慕得好生嫉妒!
后生可畏!松風尚年輕,在藝術天地里馳騁的空間很大,但愿他不負眾望,讓關心他的人發(fā)出嘖嘖贊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