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標 唐利飛 董勝華
湖南長沙某 7層底框住宅樓(底層為架空層),采用φ 350夯擴沉管灌注樁基礎,持力層為泥質粉砂巖,單樁承載力設計值為300 kN;除一層樓面及廚房、衛(wèi)生間、陽臺處為現(xiàn)澆板外,其余各層樓面均采用預應力空心板。主體結構于2008年11月通過竣工驗收并交付使用,2009年5月初,發(fā)現(xiàn)房屋墻(柱)基處的散水、室外地面以及多處墻體存在一定的裂縫反應,尤其以沉降縫兩側四、五單元較嚴重。此后每天都有新的裂縫產生,原裂縫長、寬均增加較快,建筑局部產生較大沉降。為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需對該事故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并做出相應加固處理。
本工程建筑場地土類別為Ⅱ類,根據工程地質勘測報告,各土層由上至下分布情況見表1。在事故發(fā)生后的補勘過程中,發(fā)現(xiàn)四、五單元處有土洞,洞中充填淤泥、地下水等,呈流塑狀態(tài),以不規(guī)則狀的形態(tài)存在。
表1 土層分布情況 m
現(xiàn)場調查發(fā)現(xiàn)房屋的承重縱、橫墻處均設有圈梁,但構造柱偏少,各房客廳中部承重大梁兩端未設置構造柱,也沒有設置梁墊。此外,原設計高度為2.1 m的架空層實測高度達3.3 m。
通過對該住宅的混凝土構件和砌體的強度進行檢測,結果表明,部分圈梁的混凝土強度不滿足設計要求;磚墻砌體中磚強度在MU7.5~M U10之間,部分低于設計要求,而砂漿強度均達不到設計要求。
因原有沉降觀測點已不存在,故需重新布置沉降監(jiān)測點,在12個觀測周期內,最大沉降速度達1.0 mm/d~1.8 mm/d(其中四單元和五單元的沉降最大),說明沉降縫兩側的沉降還處于不穩(wěn)定階段[1]。結構垂直偏差最大處在四單元北側[41]交角,向南傾斜約35 mm(含施工誤差)。
因該住宅樓發(fā)生了明顯的不均勻沉降變形,使得該房屋部分墻體存在較嚴重的裂縫反應,裂縫主要分布情況有:承重橫墻、縱墻斜向開裂,門窗洞口角部斜向開裂,裂縫向沉降較大的方向傾斜,且部分軸線處墻體自下而上各層均出現(xiàn)類似的裂縫,裂縫最寬達8 mm左右。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墻體裂縫擴展非常明顯,還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且有新的裂縫出現(xiàn),如圖1所示。此外,5月16日對房屋現(xiàn)澆混凝土構件進行裂縫普查時,僅個別梁存在輕微的裂縫反應,至5月22日已有1根地梁、5根一層樓面梁、2個柱的柱腳或梁柱相交處以及部分陽臺板出現(xiàn)裂縫反應,裂縫寬度0.1 mm~0.2 mm。
1)地質勘探不夠細致,對地基土的分布構造缺乏足夠的了解。2)房屋磚混部分的砂漿強度偏低,不滿足設計要求,會造成墻體易于松動開裂。3)該房屋體系較復雜,設計時不僅沒有相應的加強措施,相反構造柱的設置還很不合理且明顯偏少,梁下也沒有相應的構造措施,這些都對裂縫的產生與發(fā)展有較大影響。
本工程采用注漿加固法對基礎進行處理,具體方案如下:
1)本工程加固用花管注漿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地梁周邊布設的單排垂直注漿管;另一種是在承臺四周布設的雙排傾斜注漿管。兩種管的直徑為50 mm,按1 m×1 m梅花狀布置。注漿深度應穿過填土層且不小于7 m。
2)考慮到軟土層較密實,注漿時采用“圍、擠、壓”的原則,先將灌漿區(qū)圍住,再在中間插管灌漿以保證質量。同時采用分序灌漿的辦法。
3)注漿采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控制在0.8~1.5,以稀漿開始,采用逐步加稠的方法;注漿壓力控制在0.2 M Pa~0.3 MPa。
4)注漿施工時,采用自動流量和壓力記錄儀,并及時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同時,繼續(xù)對房屋裂縫發(fā)展、變形情況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通知相關部門。
經過以上地基加固處理,該房屋的變形和裂縫在一個月后已基本穩(wěn)定,可以對墻體、混凝土構件等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
1)對于建筑物的開裂內墻均采用鋼筋網抗裂復合砂漿進行加固修復[4-6]。先將墻面粉刷層鑿除,設置φ 6@490×490“S”形穿墻拉結筋,在墻體兩側面布置雙向φ 6鋼筋網,間距為 240 mm,再外抹35 mm厚M10復合砂漿。對于外墻內側,墻面處理后設φ 6@490×490“L”形錨固筋,錨固筋必須錨入砌體磚塊上,其他處理同內墻。加固詳圖見圖2。2)對開裂稍輕微但對結構承載力有削弱的梁,采用鋼筋網抗裂復合砂漿加固;其余開裂的混凝土梁,可將裂縫封閉后結合裝飾層施工進行處理;各房客廳中部承重大梁兩端增設梁墊。3)對已產生結構裂縫的混凝土柱,采用自密實改性混凝土加大截面處理[7];對已產生結構裂縫的陽臺板,先對裂縫灌膠封閉處理,再采用雙向150 mm寬、凈距200 mm的單層碳纖維條外粘加固,其余裂縫僅做注漿封閉處理。
1)因為該加固工程的特殊性,加固前應撤離所有住戶,對原結構盡量卸載,施工時不得對原有結構進行破壞性擾動。2)施工過程中要確保房屋四周排水設施通暢,對已損壞的明溝、散水及室外地面進行修復,及時對室外地坪進行硬化處理,防止雨水及施工用水等滲入房屋地基基礎及周邊土體。3)隨時做好房屋的沉降觀測,同時密切注意墻體及梁、柱裂縫的變化情況。
1)通過本工程事故的原因分析,對土體復雜、起伏較大的施工場地,地質勘測時應該倍加仔細,尤其要弄清楚基巖的形態(tài)特征、巖溶土洞發(fā)育情況、周邊地質環(huán)境及覆土層結構與厚度等,防止在后續(xù)施工和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沉降事故。2)按照上述處理方案施工,該住宅的基礎整體穩(wěn)定,加固后的墻體、梁、柱一切正常。通過對沉降觀測點5個多月的觀測表明,事故處理的效果良好,滿足結構安全、適用要求,現(xiàn)已投入正常使用。
[1] JGJ 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guī)程[S].
[2] JGJ 123-2000,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guī)范[S].
[3] 江見鯨,王元清,龔曉南,等.建筑工程事故分析與處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4] CECS 242∶2008,水泥復合砂漿鋼筋網加固混凝土技術規(guī)程[S].
[5] 尚守平,曾令宏,彭 暉,等.復合砂漿鋼絲網加固 RC受彎構件的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6,24(6):31-32.
[6] 陳大川,胡海波.某近代建筑檢測與加固修復設計[J].工業(yè)建筑,2007,37(7):15-17.
[7] GB 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