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劍虹 陳佳彬
管狀橡膠支座在工程中有廣泛的應用,如汽車、火車、橋梁以及工廠機器設備等等,它由橡膠與內外兩層曲率相同的同心鋼管粘合而成。管狀橡膠支座通常受到軸向、扭轉、徑向和彎曲載荷的影響。由于受到內外兩層鋼管的約束,管狀橡膠支座受載時可以提供較大的剛度,而剛度與支座的形狀、尺寸(包括支座長度、內外直徑)、變形以及工作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由于橡膠的非線性超彈性變形特性,小變形的分析并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因此對支座進行非線性分析是實際橡膠應用的需求。本文主要針對橡膠的大變形特點,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對不同形狀尺寸的支座受徑向載荷的情況(如圖1所示,a,b分別為內外鋼管的半徑,l為支座的長度,F為徑向載荷)進行有限元剛度分析,并回歸出支座的剛度方程。
如圖1所示,管狀橡膠支座受徑向載荷作用時,其剛度的計算見下式:
其中,K為徑向剛度;F為徑向載荷;y為徑向位移。徑向應變ε計算如下:
在大變形的情況下,橡膠的本構關系通常采用Mooney模型[3],其應變能為:
其中,I1和 I2分別為第一、第二應變不變量;C1和 C2均為橡膠的材料常數,可取 C1=7E/48,C2=E/48[4],E為橡膠材料的初始彈性模量。典型的橡膠彈性模量可取2 M Pa~10 MPa[5]。
由于結構的軸對稱特性,故有限元采用軸對稱模型,在縱向上取一截面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采用軸對稱182號四節(jié)點單元劃分橡膠,對橡膠外層的節(jié)點施加徑向、環(huán)向、軸向三向約束來模擬橡膠外層粘結的鋼,在支座內徑為a的面上施加徑向位移來反求徑向載荷。對于橡膠材料取 E=3 MPa,即C1=0.437 5 MPa,C2=0.062 5 MPa。
外徑b=15 mm,內徑 a=10 mm,長度 l=10 mm的模型在10%的變形下網格疏密與結果的關系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網格的疏密對徑向剛度值有一定的影響,隨著網格的逐漸變密,剛度的差值越來越小,說明結果趨于穩(wěn)定??紤]到精度及時間要求,對于外徑 b=15 mm,內徑a=10 mm,長度l=10 mm的模型選用網格數為橫向16,縱向32的網格,變形結果見圖3。
表1 網格密度對計算結果影響
3.2.1 剛度與載荷的關系
橡膠初始彈性模量 E=3 MPa,內徑 a=10 mm,外徑 b=15 mm,長度 l分別為10 mm,20 mm,30 mm,40 mm的管狀橡膠支座在徑向載荷作用下剛度隨應變的關系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以看出,管狀橡膠支座的徑向剛度隨著徑向應變的增大而增大,呈非線性變化。應變較小時,剛度的變化較小,隨著應變的增加,剛度增加的幅度也增大。有限元結果顯示,其他尺寸的支座徑向剛度隨應變的變化趨勢類似圖4。分析原因是由于橡膠具有大變形的特征,橡膠層受徑向載荷的擠壓使得橡膠的彈性模量增大,即產生相同的應變所需要的載荷大小增大,從而使支座的剛度增大。
3.2.2 剛度與支座長度的關系
理論表示小變形下管狀橡膠支座徑向剛度隨支座長度呈線性變化[2]。有限元結果見圖 5,圖5中表示了外徑a=10 mm,內徑b=15 mm的支座在各種應變下剛度隨支座長度的變化曲線。圖5中表示,應變(5%~30%)一定時,支座的徑向剛度隨支座長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接近于線性變化。
3.2.3 剛度與支座內外徑的關系
內徑a一定時,把支座的徑向剛度與內外徑的關系描述成與內外徑比 x即a/b關系,圖6為不同長度的支座在應變30%情況下徑向剛度隨支座內外徑變化曲線。從圖6中可以看出,隨著x的增大,剛度也逐漸增大,并且剛度隨支座內外徑呈非線性變化。分析原因是因為內外徑比小時,即b大時,受相同徑向載荷,橡膠層受到的擠壓變化小,彈性模量的變化也小,因此在相同的應變,相同的內徑情況下,b大的支座剛度小。
3.2.4 管狀橡膠支座徑向剛度的經驗計算式
根據以上數據,利用Excel中的多元回歸工具可得到橡膠初始彈性模量 E=3 MPa,內徑 a=10 mm支座徑向剛度的經驗計算公式,見式(4),模型能在誤差小于6.4%范圍內再現有限元結果且在30%的變形內都可適用。為了比較,按式(4)計算了長度分別為15 mm和25 mm尺寸下的徑向剛度,并通過與有限元值比較得出,近似計算的結果與有限元結果吻合很好。另外,對于長度為15 mm和25 mm的支座剛度,可分別通過式(5)和式(6)得到近似計算結果,其值與有限元結果比較,誤差小于1.8%。
本文通過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對管狀橡膠支座的徑向剛度進行了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得知支座的徑向剛度隨應變增大而增大,應變較大時剛度變化較大,徑向剛度隨支座長度和內外徑比呈非線性關系,且隨著它們的增加而增大。同時,回歸出的徑向剛度經驗公式可以在誤差小于1.8%的范圍內再現有限元結果。
[1] 詹 特.橡膠工程——如何設計橡膠配件[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
[2] Busfield J J C,Davies C K L.Stiffness of simple bonded elastomer bushes[J].Plastics,Rubber and Composites,2001,30(5):20-21.
[3] Gent A N,Park B.Compression of rubber layers bonded between two parallel rigid cylinders or between two rigid spheres[J].Rubber Chem.Technol.,1986,59(1):77-83.
[4] O.H.Yeoh.Relation between crack surface displacements and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in thin rubber sheets[J].Mechanics of Materials,2002(4):315.
[5] A.N.Gent,Y.C.Hwang.Elastic behavior of rubber layer bonded between two rigid spheres[J].Rubber Chem.Technol,1988(6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