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共情,是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也就是和別人共悲喜的一種能力。能夠共情的人,常常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考慮問題,容易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
案例:佳佳的媽媽給佳佳新買了一條小裙子,裙子下擺一圈紅褶子一圈白褶子交替著,媽媽認為挺好看,但佳佳只穿著去了一天幼兒園就說啥也不穿了,因為小朋友笑她像只小母雞。新買的裙子只穿了一天就要束之高閣,媽媽不能接受。媽媽開始給佳佳做思想工作:“咱自己認為好看就行,別管別人怎么說”“她們是嫉妒,她們想穿還買不到呢”“他們的衣服有多好看?明天去了,咱也說說他們”,甚至連“穿自己的衣服,讓別人羨慕去吧”都說出來了,佳佳還是哼哼唧唧不肯穿。媽媽惱了:“不行,不穿也得穿!今年夏天別的裙子都不許穿,只能穿這個!”受到媽媽的強制與威脅,佳佳終于“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分析:媽媽一心只想著新買的衣服不穿可惜了,沒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沒考慮到當孩子被別人稱作“小母雞”時的羞愧、自卑、不安、焦慮。媽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問題的,她沒能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從孩子的角度來感覺和察看世界。也就是說,媽媽沒能做到與孩子“共情”。
能夠共情的父母,常常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考慮問題,容易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
比如,當孩子告訴父母小朋友嘲笑她時,有共情能力的父母會立刻感受到當時情境下孩子內心深處的羞愧、不安與孤獨,他會對孩子說:“你心里一定難過極了。”不能共情的家長則會大大咧咧地說:“怕什么!不理他就是了!”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對父母講,今天他畫的畫受到老師的表揚,并且被老師貼在墻上供小朋友學習時,能共情的家長會說:“噢,你太有才了!”不能共情的父母則會打擊孩子:“別驕傲啊,比你畫得好的人多著呢。”
能共情的家長關注的是孩子對所發(fā)生的事件引起的思想感情,而不能共情的家長關注的卻是事實本身的對與錯、是與非。
共情的四大好處:
1、可以使孩子內心的情緒得到充分的釋放。孩子在與父母傾訴不安、分享快樂的過程中,能從理解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安慰與支持,他的不安會大幅度減輕,他的快樂讓他身心愉悅,這將有益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2、可以使父母分清自己對孩子問題的處理是寬容還是縱容。很多時候,父母不大能分清自己的一些處理方法對孩子是寬容還是縱容。然而,當他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共情”時,就能想到如果自己是孩子,會有怎樣的想法,會不會犯孩子那樣的錯誤,他就能明白,哪些做法可以原諒,哪些做法必須加以糾正,也就能把握住寬容與縱容的尺度。
3、可以使孩子由防御、抵觸變?yōu)闇贤ㄅc交流。孩子做了錯事,怕家長責備,會下意識地說假話來保護自己。而當家長戳穿他的謊言,對他進行指責時,他會進行全方位的明防暗抵。如果家長能先表示理解,再加以引導,孩子就能比較順利地接受家長的批評和懲罰了。
4、可以看到孩子錯誤行為背后的好的動機與目的。如果家長在冷靜的觀察、推斷、猜測中,獲得孩子思想感情的真實情況,就能體察出孩子的行為在當時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成分,這不僅可以幫助家長平息心中的焦慮,而且能減輕對孩子的懲罰。
研究表明,替孩子著想,與孩子共情是很多家長難以做到的。事實上,共情只需要家長“對孩子表示理解、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這是父母與孩子溝通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技巧,掌握了這種技巧,就掌握了通向孩子心靈的鑰匙。當父母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或者用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和體驗猜測孩子怎樣想怎樣做,并做出反應時,孩子會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把父母看成朋友,聽從父母的建議,改正自己的錯誤,更快樂地成長。
編輯王淑娟mochouw@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