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末,香港淪陷。一批暫居香港的文化界名人、抗日愛國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周恩來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連貫組織營救。在廣東地方黨組織的緊密配合下,滯留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其家屬800余人,經東江抗日游擊隊和東江特委的精心安排,從水陸兩路,由東、中、西三線,越過重重封鎖,闖過層層關卡,在經歷了半年多的時間后,安全地撤離了香港,轉移到大后方。這場被茅盾稱為“抗日以來最偉大的搶救”的大營救,老隆作為營救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確定老隆為中轉站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后,滯留香港的文化界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處境艱難。12月9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來給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發(fā)來緊急電報,要求堅決執(zhí)行中共中央指示,不惜一切代價,全力營救滯留在港的各界人士和國際友人。
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連貫接到黨中央的指示后,立即開展營救工作。首先是聯(lián)系那些滯留在港的著名文化人和愛國民主人士,打通營救出港的通道。12月底,廖承志、連貫會同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粵南省委書記粱廣、廣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尹林平等人研究部署營救方案。決定趁日軍在香港立足未穩(wěn)之際,分水陸兩路同時出港,快速轉移,并制定具體撤退香港線路:1,取道五邑,從香港以西的澳門、中山、臺山、江門等地撤離;2,從九龍北上,走陸路抵港九游擊區(qū)再到惠(陽)東(莞)寶(安)根據(jù)地;3,從香港坐船出海經大鵬灣撤離到惠陽、海陸豐根據(jù)地。并決定整個撤離出港行動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負責;廖承志、連貫、張文彬、喬冠華等人先行撤離出港,開辟內陸營救線路。
3條線路中,l線和3線都是坐船從海上撤離,對于拖兒帶女的名人們,行動相對方便,但日本巡邏艇經常在海上巡邏,沿途盤查過往船只,加上海盜也很猖獗,因此這兩條線路并不十分安全??紤]到這些因素,從這兩條線路轉移的一般是國際和國內比較有影響的民主人士、電影戲劇界大紅大紫的人物以及一些國民黨左派元老等。他們很容易被人認出,即使被日軍截獲,鑒于國際影響也不會如何。如影視文化名人夏衍、范長江、蔡楚生、王瑩、司徒慧敏、金仲華等,國民政府駐港代表、少將陳策,國民黨元老鄒魯,國民黨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官余漢謀夫人上官德賢,國民黨南京市長馬超俊夫人姐妹,何香凝、經普椿婆媳以及柳亞子父女等人都是從1、3線撤離。2線相對較長,路途艱辛,險阻重重,沿路雖有偽軍的崗哨和日軍的封鎖,但容易隱蔽。走這條路雖然艱苦,一路跋山涉水,卻相對安全。因此從這條路線上撤退的一般是進步的文化界精英,他們既遭日本法西斯的迫害,又為國民黨所不容,茅盾、鄒韜奮、廖沫沙、戈寶權、胡風、胡繩、袁水拍、張鐵生、劉清揚、沈志遠等人都是從這條路線撤離。
當時廣州、東莞、惠州等一線城市已經淪陷。如何將撤離出來的文化名人安全轉移到處于廣東北面的大后方呢?沿北江或西江直接北上湖南衡陽和廣西桂林轉移,顯然是最方便快捷的,但西江和北江都要經珠江過廣州后才能抵達,通過淪陷區(qū)非常不安全,風險很高。當時以水路交通為主,亦相對方便安全些,對于有老有小的這批文化人,水路也沒陸路勞頓,唯有選擇東江了,但東江源頭在江西南部,并不是轉移的目的地,那么,在哪上岸轉移至大后方呢?打開地圖,處于東江上游的老隆躍入了他們的眼里。
老隆是廣東省龍川縣的重鎮(zhèn)。龍川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居東江和韓江的上游,北接江西,南臨珠江三角洲,東面是梅州、汕頭等地,西出韶關。老隆鎮(zhèn)位于龍川縣境內的南部,處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樞紐地位。老隆水陸交通方便,水路可達河源、惠州、東莞、廣州等地,陸路通過汽車可抵廣州、韶關、梅州等地,是廣東東北部的交通樞紐。而且,老隆有良好的抗日民眾基礎??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龍川年青人組織了許多抗日的民眾組織,參加抗日戰(zhàn)爭,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龍川恢復了黨組織,至1939年,黨組織在龍川的永和、黃石、車田、鐵場、貝嶺等地相繼成立了龍川抗日先鋒隊。另外,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后東特委)機關就設在老隆,在后東特委的領導下,龍川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熱情高漲。駐老隆的后東特委可以大力協(xié)助大營救。
基于老隆所具備的地理、人文以及民眾基礎,廖承志、連貫等人決定以老隆為中轉站,通過老隆轉移文化名人至大后方。并作出具體部署:從惠、東、寶根據(jù)地到老隆段由前東特委負責護送;從老隆到韶關段(1線)由后東特委負責具體安排;老隆到梅州再到閩西南(2線)由潮梅特委負責護送;從韶關到桂林、武漢等地由粵北省委和喬冠華負責落實;連貫負責指揮老隆的統(tǒng)籌安排。
二、連貫坐鎮(zhèn)老隆部署大營救
1942年1月初,連貫奉命沿東江逆水而上前往老隆開展營救工作,并沿路考察轉移路線。抵隆后隨即與后東特委書記梁威林以及龍川地方黨組織負責人一起研究部署老隆營救事宜,如文化名人在老隆食宿問題、江面防查和安全上岸問題以及設計老隆轉移路線等等。
盡管老隆當時地處粵北山區(qū),是國統(tǒng)區(qū),又是抗日大后方,但香港淪陷后,國民黨當局為預防文化界激進人士經老隆撤離,特指示龍川加強戒備。一時間,老隆水陸交通戒備森嚴,關卡林立,軍警密布,并以所謂“防止特務混入內地”為名,設立“港九難僑登記處”,加強審查港九回來的人員。為確保營救萬無一失,連貫、后東特委以及龍川地方黨組織精心策劃,嚴密部署,開展系列營救措施。決定運用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積極爭取老隆的中間勢力,利用“白皮紅心”的老隆上層人物關系以及利用國民黨當局貪婪腐敗之風等戰(zhàn)略手段,配以民間和社會一切力量,使老隆時勢盡在我方掌控之中,從而做到運籌帷幄整個大營救。
當時,老隆福建會館旁邊有一商行叫“義孚行”,沿東江邊的河唇街有一商行叫“僑興行”,兩商行地處老隆繁華街道,在龍川有很高聲望和地位,特別是“僑興行”,其辦事處和商號遍布粵、桂、湘等省,而且有自己的汽車往返于桂林、韶關、梅縣之間。兩商行的老板不僅是興梅人,還是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的“白皮紅心”的人。在后東特委和中共黨員、老隆區(qū)長黃用舒的引薦下,連貫便以老鄉(xiāng)的身份在“僑興行”長期住下,兩商行成為老隆大營救的辦事處與聯(lián)絡點。同時,在商行不遠處的旅館里(谷行街)物色好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食宿的地方,并商量好撤退的文化人士以香港逃難的股東家屬的身份入住商行或旅館。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不會讓文化人士太勞累。
為進一步保障大營救安全順利完成,連貫指示后東特委梁威林和龍川地方組織籌集資金,一是從國民黨“惠龍師管區(qū)司令部”購買了數(shù)百張“難民證”,以供文化界名人路途盤查和過關卡使用:二是準備賄賂關卡頑軍之用。同時,連貫利用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積極爭取國民黨左派民主人士如李章達、許崇清等人協(xié)助營救,還要求時任老隆區(qū)長兼電話所長的中共地下黨員黃用舒利用其特殊身份,與駐龍頑軍和地方軍警拉攏關系,疏通關卡,為抵隆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能安全出入旅館以及轉移韶關做好準備工作。
三、東西兩線護送文化名人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老隆的一切營救工作部署好后,就待文化人前來了。
1942年春節(jié)剛過,廖承志率第一批文化人抵隆,在后東特委和連貫的具體指導和龍川地方黨組織竭力協(xié)作下,第一批從惠州轉移來的文化名人順利入住老隆事先預備好的旅館,稍作停留后又以“香港難民”身份乘坐“僑興行”的汽車順利轉移到韶關。因為廖承志的身份特別,連貫找到黃用舒要求其以老隆區(qū)長名義給廖承志開具“通行證”,以方便廖前往韶關和在韶關開展營救工作,黃欣然同意。后來粵北省委被破壞,廖承志在韶關(樂昌)被捕,國民黨在廖身上搜到蓋有一區(qū)(老隆)公章和黃用舒簽名的“通行證”,下令追究此事。此為后話。
之后,陸續(xù)有轉移而來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抵隆。這些人士多數(shù)是從惠州坐船沿東江而上,也有部份是從海豐經五華、興寧輾轉而來,在老隆稍事暫住后,根據(jù)各人實際情況,在黨組織的護送下乘坐“僑興行”的汽車或是往韶關再往衡陽、桂林(西線)最后到達大后方,或是前往興梅再往閩西南(東線)。其中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亞子以及柳亞子女兒柳無垢、廖承志妻兒等人撤離香港時所乘坐的機帆船被日軍卸了發(fā)動機,在海上漂了七天七夜,最后在海豐著陸。柳亞子父女和廖承志妻兒等人幾經周折才抵達老隆,何香凝則由國民黨中央委員羅翼群在海豐接走。柳亞子當時是國民黨匪特“就地格殺”人物,為安全起見,連貫等營救人員經柳亞子本人同意后,秘密護送到興寧鄉(xiāng)下一中共地下黨員家里暫住,隱蔽一段時間后才接回老隆護送到韶關再到達桂林。
4月初,著名文化人茅盾、鄒韜奮及其家眷抵達老隆,同船抵達的還有張鐵生等人。因這批文化人人員較多,而且鄒韜奮是國民黨和日軍都恨之入骨的愛國文化人士,惠卅『方面專門包租了一條船,從船長到水手全部是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一路護送至老隆。當國民黨得知鄒韜奮奔抵老隆的消息時,派出特務四處偵察,并在沿途各關卡張貼鄒的像片,揚言“一經發(fā)現(xiàn)就地懲辦”。連貫從龍川地下黨組織里得到消息后,連夜找到鄒韜奮,讓他暫留廣東隱蔽,鄒韜奮表示服從黨的安排。于是鄒韜奮在潮梅特委交通員鄭展的護送下,從老隆秘密來到位于梅縣江頭村的“僑興行”經理陳炳傳的家里隱蔽,一住就是四五個月。直至9月上旬,國民黨當局探知鄒在梅縣山村,又派特務前去搜捕,地方黨組織獲悉后,立即組織轉移。9月25日,鄒韜奮在胡一聲、鄭展等人的護送下返回老隆,之后經后東特委縝密籌劃,秘密護送到韶關再安全撤退到大后方。
從1942年春節(jié)后到9月底,歷時半年多,后東特委和龍川黨組織利用“僑興行”的汽車,順利通過了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從老隆至韶關沿途設立的4個檢查站,毫發(fā)無損地把“香港文化精英”全部送達目的地,圓滿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老隆轉移到韶關的文化界名人、愛國民主人士以及他們的家眷共有300多人,其中包括:何香凝、茅盾、鄒韜奮、夏衍、柳亞子、張友漁、胡繩、張鐵生、千家駒、廖沫沙、胡風、蔡楚生、丁聰、李伯球、海軍少將陳策以及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余漢謀夫人上官賢德等著名文化人和知名愛國民主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