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書法思想散見于《書史》、《寶章待放錄》、《評紙?zhí)贰ⅰ冻幨贰?、《畫史》、《海岳名言》等,姜澄清先生曾說“宋人論書,更多的是題跋筆札,風(fēng)氣所在。幾乎到了無文人不言書的地步,簡直成了時髦,即使只言片語,往往也足以道破天機?!?/p>
在米芾的書學(xué)散論中,《海岳名言》輯錄了他平日論書語,全篇二十六則,雖每則寥寥數(shù)語,然微言精義,頗含深趣。米芾癲狂成性,當(dāng)然性情所至,所論亦不免時有過于偏激。本文擬從其積極的方面來展開分析探討米芾的書學(xué)思想。
一、“要在入人,不為溢詞”的書法批評觀
受漢代以來駢體詩賦風(fēng)尚的影響,文人論書多為追求文法,音韻和意象的完美,征引迂遠(yuǎn),比況奇巧,而于書理多是隔靴搔癢,難得其旨。其次魏晉南北以來,玄學(xué)興起,士大夫言談多以詭譎為時尚,華麗浮靡之風(fēng)益盛。書法評論亦不例外。有些書論只求遣辭華美,結(jié)果往往是去法逾遠(yuǎn),不著邊際讓人費解。這種論書文風(fēng)在唐朝時就已為人所注意。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nèi)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二程理學(xué)以“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為追求,主張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本體論的研究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在《海岳名言》開篇米芾就說:“歷觀前賢論書,征引迂遠(yuǎn),比況奇巧,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是何等語?或遣辭求工,去法逾遠(yuǎn),無益學(xué)者。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辭?!?/p>
米芾所責(zé)問“是何等語”的,正是那些在他看來遠(yuǎn)離書法藝術(shù)本體的書論。對于好的藝術(shù)作品,欣賞者悅之于目,得之于心,若過于比擬奇巧、言辭夸張,則給別人以高深莫測、玄而又玄之感。
基于此,米芾面對前賢書法一針見血地提出自己的批評意見,雖然不免過激,但這種敢于質(zhì)疑藝術(shù)權(quán)威的務(wù)實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在《海岳名言》中他評道:
歐陽詢“道林之寺”,寒儉無精神。柳公權(quán)“國清寺”,大小不相稱,費盡筋骨。
薛稷書慧普寺,老杜以為“蛟龍岌相纏”??湟娖浔?,乃知柰重兒握蒸餅勢,信老杜不能書也。
《海岳名言》中可以看出米芾對他同時代的書家也毫無顧忌,一一做了如下批評。
海岳以書學(xué)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shù)人,海岳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寰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鄙蠌?fù)問:“卿書如何?”對日:“臣書刷字”。
米芾以“刷字”自謂,對于蔡、沈、黃、蘇卻用了“勒”、“排”、“描”、“畫”、“刷”字,不免有刻薄之嫌,但僅用一字又極形象地概述了宋代幾位代表書家的書法特點。
二、“備其古雅,取諸長處”書法繼承觀
中華民族文明是以農(nóng)耕文明為基礎(chǔ)的,其必然注重經(jīng)驗,又處長期“宗法”制度下,自然就形成重視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書法藝術(shù)更是如此,對古雅美的追求,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米芾本人好古成癖,見古物即愛不舍去,生在宋代卻冠服效于唐人。于書則心儀古雅。其子米友仁在跋米芾《指右軍四帖》中語其“所藏晉、唐真跡,無日不展于幾上,手不釋筆臨學(xué)之。夜必收于小篋,置枕邊乃眠”。他自述:“余初學(xué)顏,七八歲也……見柳緊結(jié),乃學(xué)柳《金剛經(jīng)》。久之,知書于歐,乃學(xué)歐,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學(xué)之最久,又慕段季轉(zhuǎn)折肥美,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肩法帖,八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祖楚》、《石豉》。又語竹簡以筆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又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并用“智永硯威曰,乃能到右軍,若穿透,始到鐘、索也,可永勉之”時時勉勵自己,臨池不輟??梢娒总涝诶^承前人,尤其是以褚遂良和二王為主晉唐書法的學(xué)習(xí)上探究深微,下了極大苦功,遍臨諸家,廣收博采。據(jù)說他臨寫的王獻之《鵝群帖》,使得王洗、沈括等鑒賞大家上當(dāng)受騙。流傳至今的王獻之《中秋帖》,也出自米芾手筆!
基于對學(xué)習(xí)傳統(tǒng)的深入學(xué)習(xí)成就了米芾的創(chuàng)新。其學(xué)書道路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xué)古、集古,從古人的心得之言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所謂“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第二階段是取法萬殊,裁成一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清代王文治在一首《論書絕句》中,稱贊了米芾化古為己所用的精妙:“天姿凌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一掃‘二王’非妄語,只應(yīng)釀蜜不留花”。
三、崇尚“自然”,見其“真趣”的書法審美觀
“道”是中國人一直所追尋的世界萬物本質(zhì)。所謂“道法自然”,可見“道”的基本特征就是“真”。漢代的蔡邕在其《九勢》一開篇就說“夫書肇于自然”;唐代的張藻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緣”;宋代的歐陽修說“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宋人尚意”,其所言之“意”,是“天人合一”的產(chǎn)物,即是主觀意義上的“自然”與“真趣”。蘇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不是無法“意”,而是在對“信手”之間追求自然。惟有“自然”才能見其“真趣”。米芾的崇尚自然、真趣的審美觀與此前傳統(tǒng)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而有所不同的是米芾則更多地融入了個人的主觀意趣,受宋代“狂禪風(fēng)”的影響,米芾更注重將自我對“道”的理解而轉(zhuǎn)化為對“自然”及“真趣”審美的追求。
《海岳名言》中錄:
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
裴休率意寫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唯吉州廬山題名,題論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無做作凡俗之差。
沈傳師變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為司馬系《南岳真君觀碑》,極有鐘、王趣,余皆不及矣。
變態(tài)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
此處所謂無作意也就是在強調(diào)有“真趣”,即順其自然,不刻意做作。
四、“鋒勢備全,大小有分”的書法技法論
一定的書法觀就會有一定的技法論,好的書法不是停留在書法家的理想中的,而是運用到實踐當(dāng)中去。
(一)用筆
用筆是書法的核心因素,在米芾之前,先賢論述大多是圍繞用筆法的探討而展開的,筆法之美是書法技法中的第一要素,如鐘繇所言“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斐凡庸所知?!泵总涝跁挤ㄕ撝惺侨绾位卮鹩霉P這個問題的,《海岳名言》涉及的論述并不多,最為經(jīng)典的當(dāng)是一個“刷字”,“刷字”,筆者試作如下解:
所謂“刷”,首先是力度,力度是書法用筆的重要因素,“下筆用力肌膚之力”。而筆法中所說的力度不是一味的用力按筆,蠻力捉筆,而是筆鋒殺紙,也就是說要將力借助于手的操作傳遞到筆鋒,筆鋒所指,所向披靡。為了達到強健的筆力,米芾更是以特殊的技法訓(xùn)練來保證,就是“提筆”書壁,他在授陳寺丞作字“提筆之法”時說:“以腕著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
其次是速度、果敢,筆鋒發(fā)力,力在瞬間,順勢而落,如“彤管電流”,“兔起鶻落”,“少縱即逝”。這里所說的速度不是簡單的快寫,而是得勢發(fā)力,在《海岳名言》米芾提到“隨意落筆”,“鋒勢備全”,“大字如小字”?!半S意”當(dāng)和今天所說的隨意有別,此處的“意”應(yīng)是順應(yīng)“自然”之意,可當(dāng)“勢”來解;“鋒勢備全”,指“鋒”須借“勢”而發(fā)。若落筆“鋒”悖于“勢”,肯定找不到“刷”的感覺:作大字當(dāng)如小字,意思是大字也要講筆法,也要見筆鋒,不能違背筆勢,一味的只注重點畫單獨形態(tài),藏頭護尾,最終倫為象“蒸餅”樣丑怪狀。
再次是個人情感的宣泄,任何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離不開情感的抒發(f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作為米芾這樣一個性情中人,在書法中自然會將情感的宣泄貫穿書寫過程中的。法度是古人所立,情感由自己所舒,所以米書雖從古人來,卻風(fēng)格獨特,時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
飽含了用筆的力度、速度與情感的宣泄的一個“刷”字,道出了米芾的書法用筆奧秘,也成就了他獨特的書法風(fēng)格,即“風(fēng)墻陣馬沉著痛快”。在現(xiàn)存的宋代法書中為數(shù)不多的大字作品中,米芾所書得《虹縣詩》、《多景樓》帖可當(dāng)其“刷字”最好注腳。
(二)結(jié)字
在結(jié)字方面,米芾反對唐人楷書的大小齊平方正。他認(rèn)為,唐人把徐浩的書法比作王僧虔的書法,很不恰當(dāng)。因為“浩大小一倫,猶吏楷也。僧虔、蕭子云傳鐘法,與子敬(王獻之)無異,大小各有分,不一倫”,另一方面他又認(rèn)為“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即大字的用筆,要像寫小字一樣從容,大字的結(jié)體,要像小字一樣結(jié)密。在米芾看來,張旭傳顏真卿所謂的“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的展促相稱法,是古法衰亡的罪魁。米芾字形大小不必刻意展促,隨字形的大小自然會相稱,為此,他又舉例反證:“且如寫‘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填滿以窠,以對‘殿’字乎。”他認(rèn)為字自有大小相稱,接著說:“余嘗書‘天慶之觀’,‘天’、‘之’皆四筆,‘慶’、‘觀’字多畫布下,各隨其相稱寫之,掛起氣勢自帶過,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飛動之勢?!?《海岳名言》)。結(jié)字的靈活生動同時會帶來整篇的豐富變化,每字自有其形,隨其“自然”而結(jié)字,便可得“真趣”。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對米芾的《海岳名言》分析歸納,其“要在八人不為溢詞”的務(wù)實作風(fēng),崇尚古雅乃見真趣的自由真率藝術(shù)審美追求,轉(zhuǎn)益多師,從無我到有我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悉心總結(jié)出來的書法技法,都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借鑒。
注釋:
①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頁。
②《歷代書法論文集,孫過庭<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127頁
③敏澤《中國美學(xué)思想史》卷二齊魯出版社1998年版250頁
④《歷代書法論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⑤《歷代書法論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⑥《歷代書法論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⑦《歷代書法論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⑧《歷代書法論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⑨見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紀(jì)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頁
⑩張璪(約735~785),一作張藻,其生平事跡不詳,其生卒年的考訂參謝巍《中國畫學(xué)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頁
(11)見《歐陽永叔文集居士集》卷四七《答吳充秀才書》
(12)《歷代書法論文選·梁<評書帖>》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頁
(13)見《蘇軾詩集》卷六《石蒼舒醉墨堂》
(14)《漢魏六朝書畫論·鐘繇<用筆法>》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7年版
(15)見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紀(jì)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311頁
(16)《歷代書法論文集·成公綏<隸書體>》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
(17)宋·蘇軾《文與可畫云當(dāng)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p>
(18)《歷代書法論文集孫過庭<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19)蘇軾評米芾語,見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紀(jì)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135頁
(20)《歷代書法論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21)《歷代書法論文集米芾<海岳名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22)《歷代書法論文集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