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里的是整整二十年前的江南了。陰差陽錯的,二十年前我跑到南京去讀書,在那里待了近三年的光景?;氐饺蔽揖驮贈]有到過長江附近的地方!于是有關(guān)江南的記憶在我的生命里塵封起來。有時我會覺得江南離我很遠(yuǎn)了,遠(yuǎn)得就像一縷浮云,會隨時隨風(fēng)輕散;有時,那浮云又慢慢聚攏而來,成了一朵大大的云,堵在面前,讓你輕易繞不過去。那些點點滴滴的舊憶會慢慢浮出,在我的生命里攪動,在我的腸胃里嗡鳴。
去年南京大學(xué)的同學(xué)帶女兒來看草原,問我?guī)c什么好,我想了一下告訴他,那就帶只鴨子吧!同學(xué)很慷慨,一下帶了六只鴨子給我。我說的當(dāng)然是南京的鹽水鴨,雖然是帶包裝的,但是那個味道沒有變化,家人是第一次品嘗,在我則如遇故人,江南的味道在我的口里一點一點地涸上來。青春的滋味也若隱若現(xiàn)。我好像看到了南京的梅花山上自己初涉人世時的青澀身影,還有中山陵那無比漫長的臺階;我好像聞到了明孝陵那古老的墻,以及墻后那些參天古樹里的清幽味道;我好像又看到了總統(tǒng)府里的照片上年輕的宋慶齡那種使人窒息的美麗,她的美麗震動了我,當(dāng)時我就覺得宋慶齡是一百年來中國最美的女人!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和同學(xué)是怎么混進總統(tǒng)府的,當(dāng)時我們幾個剛剛?cè)タ戳艘粋€朋友的畫展,回去的時候路過總統(tǒng)府,恰好一個旅游團要進去參觀,我們站在隊伍里假裝是旅游的,就混進去了,然后還跟在人家后頭蹭聽導(dǎo)游的講解……青春無忌,那樣的小小的胡鬧也讓人愉快無比!
我記得那些美麗、粗壯的梧桐樹,它們肥大的葉片投下的綠蔭總使人那么愜意!我記得那些公交車,載著我滿世界游逛,湖南路、新街口、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的夫子廟……忽然很后悔怎么當(dāng)時沒有收藏一點雨花石呢?那兩年,雨花石司空見慣,沒覺得我們只有這么短的緣分。
當(dāng)時覺得司空見慣的還有街頭巷尾那隨處可見的小吃:一碗鴨血湯,鮮香可口,冬天在陰冷的宿舍里待久了,出去喝上一碗,身子立刻就暖上來了。
能暖身子的還有夜里在校園外漢口路上的小餛飩,一個小擔(dān)子,一碗餡兒,能包一晚上,真懷疑他那碗是不是聚寶盆,賣多少碗也賣不完。人家那小餛飩包得是真美,松松薄薄的一朵花,瞬間在一根筷子里完成,在鐵鍋里沸過,盛在一個小碗里,撒上一捏蝦米和碎香菜,再用筷子攪一滴香油……
跟外面的攤子里這種注重形式感不同的是我們南大食堂里的宵夜,還是比較實惠一些——餛飩像餃子一般大,重要的是里面真有餡兒!師傅們在一個長方形的鋼鍋里餛飩、面條一起煮,要餛飩的給盛餛飩,要面條的給盛面條,湯里沒有太多的花樣,只一把青菜而已。鍋很大,但還是供不應(yīng)求,吃這種宵夜的男孩子居多,很便宜,好像只有三毛五分錢一碗,量很大。
我很愛吃江南的面條。無論幾個人去吃面,都會一碗一碗地煮出來,不像我們北方,一煮一大盆給你端上來。跟江南人飲食的精致比起來,我們?nèi)钡某苑ㄌ^粗魯了。偶爾我手里舉著一根生黃瓜咔嚓咔嚓地吃,被宿舍看門的老太看到了,幾乎把我看成野人!但是我們通常會覺得自己的這種吃法還是蠻過癮的。
記得南大門口一到了天黑,就會有專門的面條攤子出來做生意,當(dāng)然附近也不會沒有固定的面食店。漢口路上的小吃店還是蠻多的,包括賣鹽水鴨、烤鵝的,賣鴨油餅的,還有賣油條、肉包子和菜包子的,我很佩服江南人會把菜包子也做得非常精致。再遠(yuǎn)一點還有賣餃子的,南京人賣餃子很奇怪,他們會把餃子連餃子湯一起盛在大碗里端上來,有點像吃餛飩一樣。
但是面條還是太好吃了,而且口味非常之多,每種口味地道至極!饞肉了可以要一碗紅燒排骨面,醬汁馥郁,濃香滿口。也有牛肉面、雪菜肉絲面、雞蛋肉絲面、海鮮面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最便宜的要數(shù)青菜面,除了青菜沒有其他配料。通常我們要三鮮面的時候居多,因為里面有一個美麗的臥雞蛋,白白的,猶如蓮花盛開,其他還有一朵木耳、一朵香菇、青菜,或許還有蝦仁,是不是有鮮筍片呢……反正內(nèi)容很多,吃完之后會很滿足!江南人酷愛豬油,每碗面里會給你放一勺,每次還都不忘問你:阿要辣油啊?以至于我們用這話編了好多段子,最有名的要數(shù)編給老外的那段:說老外去吃面了,人家問他,阿要辣油啊?老外聽成“I love you”了,他很認(rèn)真地回答:“I love you too!”
偶爾能出去打牙祭的時候會吃到一點特別的菜,比如三鮮鍋巴,我也非常喜歡!他們多會做啊,把飯鍋巴用油炸一下,嗞嗞地在盤子里響著,還不停地鼓著油泡泡,隨后另一只手里的一碗鮮湯就當(dāng)著食客的面倒將下來,嗞啦一聲,湯里的各色鮮貨粉墨登場:蝦仁、竹筍、香菇、青菜、鵪鶉蛋之類一應(yīng)俱全,和還在嗞嗞作響的鍋巴混為一處,雖然“吵吵鬧鬧”的,終歸還是成了“一家人”。這道菜一定要在鍋巴還沒有泡軟前吃,否則成了泡飯了。前幾年我在我們?nèi)钡囊患绎埖昕吹搅诉@道菜,一陣欣喜,趕忙點來嘗嘗,卻全不是那個味道!我的胃腸一陣嗡鳴,很抗議沒有能吃到正宗的三鮮鍋巴。
南京人還把豬皮做得不像個豬皮了,怎么做的不知道,反正又曬又蒸又煮又炸的,膠膠的,很好吃。想想我們北方,用豬皮也就做成個皮凍子,或者把豬皮切成碎丁炒黃豆吃了。
聽南京的同學(xué)說,南京的小吃非常有名,都是一小碗或是一只小蒸籠那樣端上來,十幾樣不重復(fù),每樣嘗一點,不知不覺就飽了。問了一下如果去吃一次這樣的套餐,最低消費每人三十元。我們被嚇住了,當(dāng)時我吃食堂每月的伙食費也就三十元罷了,于是至今我都沒有嘗到南京小吃里最精致的部分!但是我也不遺憾。我依然在街頭巷尾的司空見慣里,尋覓著我的驚喜,在他們是司空見慣,在我都是新鮮的。而且我在這種司空見慣里往往能感覺到一種來自俗世的溫暖。瞧那些擺在外面的熱氣騰騰的一摞摞竹蒸籠,那些大大小小的桶做的各種鐵爐,那些不甚講究筆墨的店幌子,那些把水果擺成五彩斑斕的水果攤子……這些街頭巷尾里面的生氣是很感染人的。
我一直沒有勇氣吃一次毛雞蛋,那時街頭經(jīng)常有賣毛雞蛋的,像茶蛋一樣鹵在鍋里。所謂毛雞蛋就是還沒有破殼的小雞,聽說十分有營養(yǎng),但是那個樣子容易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不敢人口!我倒是滿喜歡吃那個同時贏在鍋里的五香花生,嚼在嘴里會留有一種余香。在江南多雨的夜里,一邊聽著雨打梧桐的聲音,一邊若有所思地剝這五香花生吃著,自然別有一番滋味。我不是特別喜歡吃螺螄,需要用牙簽一點一點地細(xì)細(xì)地掏,像我這樣從小習(xí)慣了啃手抓肉的人,實在覺得掏到嘴里的一點點沒有什么意思。
做學(xué)生的時候總是發(fā)愁錢不夠多,不足以讓我們識見更多的世界。但我還是盡可能地跑了幾個地方,同學(xué)都是江南人,到哪個同學(xué)那里待一下,也算是多了一些見聞吧。比如冬天的時候去過馬鞍山,說是那里的茶干很特別;為了去看在浙江海鹽定居的舅舅,我轉(zhuǎn)道上海去了浙江,當(dāng)過知青的舅媽天天給我做好吃的。她做任何菜都愛放肉糜。印象深刻的是她在豆筋里面加上肉餡,然后紅燒,好吃!我總看到南京人一兜一兜地賣這種圓溜溜的東西,不知道是怎么吃的,這回算是知道了。離開舅舅我又去了杭州,在班長家里待了兩天。班長兩口子給我做了西湖醋魚,很鮮嫩。是我原來不曾嘗過的美味!冬日里的杭州是本色的,清凈的,像是把所有客人送走之后關(guān)起門來的日子,這才是它自己。
若說江南有什么讓我至今仍然心有余悸的,便是那冬日里的陰冷!我常常睡到天亮雙腳還沒有暖和過來。我在下午的時候?qū)嵲诶洳贿^,就去學(xué)校南門那里買一個烤紅薯。江南的紅薯都是白皮,里面紅紅的。也許是我這塞北異族人的臉和江南人還是有差別的,賣紅薯的總是把我當(dāng)老外,比劃著怕我不知道給她多少錢,然后放慢語速說,六毛或八毛。我心中暗笑,不過后來想想,自己總歸還是外人。
過客而已。
只是有些東西在無意識當(dāng)中,慢慢地,留下來了。
(選自2010年第2期《朔方》)
原刊責(zé)編 夢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