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認為中草藥藥性溫和,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甚至有一些患者認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所以對中藥情有獨鐘。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點。腫瘤專家指出,臨床使用的許多抗癌中藥是有毒副作用的,若使用不當,也會造成臟器受損或中毒。
常見抗癌中藥的毒副作用有全身中毒反應、臟器功能損害、藥物性過敏反應、身體不適等。而中藥本身有毒、辨證用藥不準、配伍失誤、炮制不當、誤食誤用、藥品質量不高,是抗癌中藥產生毒副作用的原因。即使一些毒性不大的常用藥物,如果超量服用,亦可造成中毒;還有的患者服用太久,超療程長期服用,也容易導致蓄積中毒。
抗癌中藥也可導致中毒
專家認為,中醫(yī)抗癌利用的就是中藥的毒性、偏性。對于癌癥治療而言,完全絕對安全的中藥幾乎是不存在的。常用的抗癌中藥有:斑蝥、全蝎、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巴豆、硇砂等。這些中藥大多效強功捷,臨床用之得當,則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當,則可引起中毒。
另外,本身具有毒性成分的中藥有番木鱉、漢防己、烏頭、莪術、斑蝥等,其毒性成分主要是生物堿,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產生先興奮后抑制的作用;含烏頭堿的草烏、雪上一枝蒿、搜山虎等,如果用量過大、炮制不當、煎煮失法或機體對該藥敏感性過高,就可引發(fā)中毒,表現(xiàn)為心律失常和心電圖改變等,含強心甙類的中藥,如羅布麻葉、蟾酥等,也可引起類似洋地黃中毒的表現(xiàn);黃連素靜脈滴注可引起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征,甚至死亡;有些中藥還具有致過敏、致癌、致畸、溶血、墮胎、減少男性精子等副作用。
中藥毒性不可怕
專家介紹,盡管許多中藥是有毒副作用的,但并不可怕,總的來說,中藥不良反應遠比人工合成藥物要少。但人體本身有一定的排毒、解毒功能,對中藥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適應性;而且,中藥中含有的糖類、維生素等,進入體內可能轉化為葡萄糖、葡糖醛酸,從而幫助解毒;有的中藥含有蛋白質、膠質,可保護胃黏膜,緩和刺激,阻礙有毒成分的吸收,并可以與某些有毒成分,如生物堿類結合,排出體外,達到消除藥物毒性和藥物不良反應的目的。
腫瘤乃痼惡之疾,邪毒結于體內為腫瘤的根本,毒陷邪深,非攻不克,故常用有毒之品,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即腫瘤防治中常用的“以毒攻毒法”。許多具有毒性的中藥,具有抗癌抑癌之功效,故在正氣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況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由于腫瘤病人正氣多已受損,不能一味猛烈攻伐,因此,以毒攻毒之應用,須慎重地掌握有效劑量,宜適可而止,把握用藥時機與方法,并配合扶正藥物,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以毒攻毒藥物的特點是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接近,所以保證藥品質量,改進劑型,改變用藥途徑,停藥,解毒都是應對之法,還有排毒方法也可一試,如:瀉火通便排毒法、利尿祛濕排毒法、發(fā)汗排毒法、飲食排毒法、涌吐排毒法、針刺放血排毒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