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英,深圳中學心理咨詢中心老師。在與學生、家長的廣泛交流中,她深感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好關系,因為———
一名初一優(yōu)秀學生,因為父親催其趕緊練鋼琴,他回答:“我今天沒有心情!”母親說:“沒心情也得練!”于是,他一反常態(tài),選擇了離家出走。據(jù)同學反映,該同學經(jīng)常向他們訴苦,父母一點自由也不給他,他很壓抑,覺得活著很沒意思。
面對親子間的種種矛盾沖突,我們不禁要問:父母與孩子究竟應該建立起一種怎樣的關系?
1、好關系勝過好教育
許多父母很苦惱,他們說,現(xiàn)在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父母。社會壓力這么大,父母不僅要工作,還要養(yǎng)育孩子。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孩子養(yǎng)大了,說他幾句,不是離家出走,就是輕生,要不就是翅膀硬了以后不認父母。父母到底該怎么做呢?
深圳中學心理咨詢中心老師王秋英認為,父母與其想著要怎樣來教育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種好的關系。
她說了一個故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她的一個大學同學,是從農(nóng)村考來的,父母對他特別嚴厲。小學畢業(yè)后,他雖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縣重點中學,但是由于班上同學太優(yōu)秀了,他沒能很快顯示出自己的實力。父母對他的考試成績很不滿意,經(jīng)常給他施加壓力,弄得他周末也不敢回家,只好在學校和家之間的路上來回徘徊。
大學畢業(yè)時,父母又自作主張,到學校更改了他的畢業(yè)志向。他像往常一樣,屈服于父母的意志,但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回過家,也從沒有在一個地方真正靜下來生活過,總是不停地換單位。夫妻關系也不好,總是爭吵。
他也沒有朋友,人又沉默,唯一能消遣的就是看電影。因為平時對外界的防御心理很強烈,而內心其實又很脆弱,所以即使是很普通的一部電影,都能讓他看得淚流滿面。
王秋英說,這樣的親子關系是非常失敗的。新的親子理念,提倡好的關系勝過好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孩子喜歡某一門功課,多數(shù)是先喜歡上這門課的老師。孩子和父母關系好,他自然就會重視父母的意見,家庭教育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要把孩子的情緒當成問題
還有一些父母反映:孩子跟自己的話越來越少了。有些事,孩子寧愿在網(wǎng)上和不認識的人說,也不愿告訴父母。這種狀況怎么改變呢?
王秋英認為,父母在家庭教育問題上,很容易進入一種誤區(qū),就是把孩子一時的情緒當成了問題。
比如說,一個孩子告訴父母,我今天不想上學。父母聽了就會很緊張,以為孩子有了什么問題,就會對他說一些不能不上學的道理。至于他是有情緒故意這樣說,還是真的不想上學,父母沒有想到要去聽一聽孩子的真心話。
所以說,現(xiàn)在的父母是過于重視對子女教育的正確性,而忽視有效性。什么時候都是父母在那里不停地說。開始的時候,孩子還能聽進去幾句,時間長了,父母的話可能就成了一種聲音,甚至是一種噪音。結果,什么效果也沒有。
王秋英感慨道:很多時候,父母遇到的孩子的所謂問題,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問題,可能只是他一時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得到處理了,理性就會回歸,他就能冷靜地思考,甚至還會自己解決問題。如果父母不能給予他傾訴這種情緒的機會,而是急于對他進行說理教育,即使孩子表面被“說服”了,但情緒被積壓了起來,他一定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在某個時候再次爆發(fā)。
久而久之,小情緒的積累就轉變成了讓父母揪心的大問題。所以,當你苦口婆心地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時,要多想想,這些話對他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如果沒有效果,還不如不說或少說。
3、聆聽,親子關系的潤滑劑
一方面,父母苦惱:孩子有話不跟自己說;另一方面,孩子抱怨:父母不可靠。孩子說:假如你一時頭腦發(fā)熱,跟父母說了很秘密的事兒,比如自己欣賞班上哪位同學,或者班上某個同學對自己比較好,父母聽了當面不吭氣,背后卻拐著彎到老師或同學那里,去打聽自己的真實情況。孩子的牢騷說明了什么呢?
王秋英又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她的女兒從幼兒園回來跟她說:“媽媽,我長大了要和某某結婚,生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女兒?!彼蛯ε畠赫f:“好啊。媽媽相信你的愿望一定能實現(xiàn)?!甭犓@樣跟女兒說話,一旁的朋友很驚訝,她說:“她這么小,你就這樣鼓勵她?這不教壞了她嘛?”
王秋英可不這么看。因為孩子小,根本不知道結婚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主觀上是無意識的。女兒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女兒非??隙ê蜔釔圩约?。所以,王秋英提醒大家:聽話聽音,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如果你辨別不出哪些是他要表達的真正意思,你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一旦誤會了孩子的真實意圖,親子關系就會出現(xiàn)裂痕。
4、分享,也要分擔
一些有識之士擔心:現(xiàn)在孩子動手能力太弱。的確,現(xiàn)在孩子的生活很單一,就是讀書,什么事也不用想,更不用做,即使想做,父母也不會讓他做。許多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把自己的學習管好,其它的事不用你操心。專家對此頗為擔憂:表面上看,父母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父母這樣做完全剝奪了孩子全面發(fā)展的機會。
因此,她提倡做真實的父母,而不是小心翼翼地扮演父母。她的理由是:扮演父母的人,他們的孩子通常這樣和父母說話:“你給我錢,我要去旅游?!闭鎸嵉母改?,他們的孩子則會這樣和父母說話:“我攢夠了錢,我要去旅游。”扮演父母的人這樣批評自己的孩子:“你翅膀長硬了,現(xiàn)在不聽父母話了?!闭鎸嵉母改高@樣鼓勵孩子:“現(xiàn)在你是大人了,不要事事都依靠我們。你要學會自己做決定,我們只提供參考意見?!?/p>
王秋英的先生在國外的飛機上,曾遇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在大聲哭泣,坐在他身邊的父親無動于衷地看著報紙。中國父母看不下去了,指責孩子的父親不關心自己的孩子。誰知這位父親回答:“哭泣是他的需要,也是他的權利?!敝袊改嘎犃撕苷痼@。
王秋英分析說:面對孩子的哭泣,中國父母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去制止孩子,就是毫無原則地去哄孩子,很少有人會從人格上替孩子著想。正是這樣的原因,才造成了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自我意識不強,自我評價不高,乃至自我價值感嚴重缺乏。
(摘編自作者專著《好家庭就是好學?!?,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