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家里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和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小表妹飛飛。
有一天晚餐時,雨晴被飛飛壓到了手指,疼痛難耐。我安慰了她幾句,輕揉了好一會兒疼痛緩解后,雨晴希望妹妹能向她說一句“對不起”,妹妹不睬,家人都沒有理會。
長時間的索要無果,雨晴從生氣到氣憤最后歇斯底里,并揚言:“你再不跟我說對不起,我就要踩你了!”且付諸于行動。
從生氣到氣憤的過程中,我勸說雨晴“聽媽媽說幾句話”,雨晴兩度給我機(jī)會,安靜下來希望我?guī)椭鉀Q這個矛盾,我都沒有抓住機(jī)會,只是干巴巴地告訴她,媽媽明白她為什么這么生氣。
事后想想,她給我機(jī)會,安靜地等待著我的幫助,我完全可以先詢問她的感受,再試圖引導(dǎo)雙方解決問題。
比如:我可以跟飛飛說,你把姐姐的手弄疼了,就算不是故意的也該說聲對不起,是不是?
這件事漸漸發(fā)展到所有的大人都奮力阻止和批評雨晴。雨晴則徹底爆發(fā),大有跟所有人干一場的架勢。而飛飛的爸爸也就是雨晴的叔叔最終把矛盾急劇惡化:他通過語言和粗暴的行為制止雨晴,導(dǎo)致雨晴撞了頭、大哭、嘔吐。顯而易見的是,我也爆發(fā)了,誰敢再“動”我的小孩我跟誰拼命。至此,由小孩之間的矛盾不幸升級為大人家庭間的矛盾。
晚上,躲開家里的紛爭,帶雨晴去看電影。她還關(guān)切地問:“媽媽,為什么妹妹沒來看呢?”
其實,小孩子的思維是很簡單的,有問題解決問題,有矛盾解決矛盾,來得快去得更快,他們的腦子里沒有仇恨,生氣只是短暫的一種發(fā)泄方法。
夜里,和雨晴對話,希望她明白不能通過暴力來解決矛盾,她回答我:“妹妹跟我說了對不起,我也會跟她說對不起。”是的,我的寶貝知道她的錯誤,也試圖來維護(hù)自己的權(quán)利。
一味地壓抑孩子,不認(rèn)同他們的情緒,不及時地溝通,不給他們改正的機(jī)會,只是粗暴地打罵制止,只會使矛盾惡化。錯了說對不起,知錯后改正,這不就是我們作為家長一直掛在嘴邊的嗎?怎么到了具體操作的時候這么困難呢?
親愛的小雨晴,沒能幫你解決問題,媽媽很抱歉。
不過,我會努力,學(xué)習(xí)做一個傾訴型、排憂型、解決問題型的好媽媽。
實習(xí)編輯李思涵
www.mochou.cn“在線投稿”《家教與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