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但凡遇到外族入侵、瀕臨亡國危機之時,總能涌現(xiàn)出大批的英雄志士,他們慷慨悲歌,坦然赴死,南宋如是,明末更如是。
在明末的歷史舞臺上,朝廷中樞中上到皇帝、首輔,下到六部官員,只顧奪權、黨爭、斂財,國家與民族的興旺在他們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但很多地方將領卻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挽救將傾的大廈,這其中大家較熟悉的首推袁崇煥。但筆者認為,從軍事才能上看,袁崇煥善守城,而盧象升善野戰(zhàn)。在明末處處防守、處處挨打的局面下,善攻者尤為難得。袁崇煥由于性格以及作風上與崇禎背道而馳,最后被其凌遲處死于北京,是為千古奇冤,所以被人們銘記。但盧象升卻因為崇禎、楊嗣昌想與后金和議,在作戰(zhàn)中處處掣肘導致最終戰(zhàn)死沙場,最后的結局遠不及袁崇煥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所以至今默默無聞,但歷史真的是如此嗎?
好戰(zhàn)的江南才子
盧象升生于公元1600年,其祖父為知縣,父親是秀才,他自己更在明天啟2年考中進士,老家宜興(今屬江蘇),可謂是標準的江南書生。北方多悍將,江南多才子,然而,這個江南才子卻偏偏與文弱書生不沾邊。《明史》中記載:“象升白皙而腥,膊獨骨,負殊力?!闭f他長的白凈而瘦弱,但手臂只有1根骨頭,且力大無比。雖說手臂只有1根骨頭不太可能,但力大卻是事實,現(xiàn)存于盧象升宜興老家中的163斤鐵質練功大刀便足以說明問題。
自考中進士后,盧象升先后出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大名知府、大名道等職,此時的盧象升可以說是標準的明朝文官,該走的進仕之路他一樣也沒落下。然而,就在崇禎二年后金皇太極率部繞過袁崇煥布防的寧錦一線,取道蒙古,從喜峰口殺人關內“打秋風”時,已升任大名道的盧象升終于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在大名府招募了1萬多人,稍加訓練后即進入北京協(xié)防。雖未與后金對戰(zhàn),但“勤于王事”這個小小的功勞也讓他坐到了右參政兼副使的位子,負責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均在今河北)兵備。他將這三府部隊整合在一起,自己親自率領與訓練,號稱“天雄軍”。
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困擾明朝的不是關外的后金,而是陜西、山西的農民起義軍。在明軍的全力圍剿下,在諸如洪承疇等得力統(tǒng)帥的監(jiān)督下,起義軍屢次瀕J臨覆滅的邊緣,但屢次重新壯大起來。糾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是明軍善于打陣地戰(zhàn),適合于平原曠野,擺開陣勢對攻(當然和后金的鐵騎對攻另當別論)。而起義軍采用的是標準的游擊戰(zhàn)術,盡管在各個方面均不如明軍,但還是給眾多的明朝將領上了一堂生動的“非對稱戰(zhàn)爭”課。但反觀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卻戰(zhàn)果累累: 崇禎六年,山西起義軍攻人大名府,盧象升帥部主動出擊,于臨城西部大敗敵軍,起義軍撤退進西山后,盧象升又判斷出其必經過石城南部,于是在此設伏。果然等到了起義軍,再次大勝。遂馬不停蹄地銜尾追殺,趁勢收復了青龍岡、武安等地。此一戰(zhàn),斬起義軍將領11人,全殲其部眾,收攏流民2萬多人。河北等地此后數年不曾被兵禍所害。
從此戰(zhàn)中可以看出,與明末軍隊統(tǒng)領“穩(wěn)固防守、步步緊逼”的方式不同,盧象升善于在臨戰(zhàn)時抓住戰(zhàn)機,打的是突襲戰(zhàn)、埋伏戰(zhàn)、遭遇戰(zhàn)。不得不說,這一打法恰恰是起義軍游擊戰(zhàn)的克星。
說盧象升善野戰(zhàn)的另一根據是,每次上戰(zhàn)場他必定身先士卒,仗著他力量過人,少年時勤習武藝、騎射的功底,往往是所向披靡,這給在士氣上始終低迷的明軍打了一劑強心針。在他的“天雄軍”中,士兵都認為在戰(zhàn)場上只有跟著盧大人才能既保住性命又能殺敵立功。在臨城與起義軍的戰(zhàn)斗中尤其突出:當時盧象升只帶著1500人的“天雄軍”卻遇到了幾乎10倍于己的起義軍,未上過戰(zhàn)場的士兵眼看就要全軍潰逃,此時盧象升先是殺了1人立威,震懾軍心,再身先士卒沖入敵陣以鼓舞士氣,這才取得了之后的一連串勝利。
然而,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只能算是明軍中的一個閃光點,在到處暮氣沉沉的明軍中,這“匪”是越剿越多,其中既有明軍戰(zhàn)力低下的原因,也有各統(tǒng)兵將領依“匪”自重、消極怠工的原因。故而到了崇禎8年,起義軍已今非昔比,其騎兵每人配雙馬甚至3馬,奔馳來去、無人能擋。此時的明軍剿匪形式已陷入僵局+而盧象升此時也被調到了河南。他率軍急速飛馳解救洛陽之危,于城西迎戰(zhàn)高迎祥、李白成的騎兵部隊。當時的明軍配置為馬3步7(3成騎兵、7成步兵),與全是騎兵的起義軍對戰(zhàn)勝率極低。此次盧象升卻采用了明軍習慣的步兵列陣對敵,待敵騎兵沖到陣前時,他一聲令下,士兵們將早就準備好的2000余部硬弩推出,一陣密集的弩箭過后,起義軍的前鋒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高迎祥、李自成只得一路逃跑,盧象升緊追不舍,從河南一直追到南京,在鳳陽接收了朝廷派給他的3萬關寧鐵騎后,盧象升更是如魚得水。滁水一戰(zhàn)使得起義軍元氣大傷,《明史》中記載起義軍的尸體填平了50多里道路兩旁的溝壑,堵得滁水斷流。高迎祥、李自成被盧象升從南京追得再返河南,在朱仙鎮(zhèn)被其追上,一場廝殺后,起義軍的精銳騎兵部隊損失殆盡,2人遂逃往陜西。不久,高迎祥被陜西巡撫孫傳庭俘虜,送京后凌遲處死??梢哉f高迎祥這位當時最著名的起義軍領袖是被盧象升在不斷的追擊戰(zhàn)中逐步消滅了所有實力,最后被孫傳庭在陜西撿了個現(xiàn)成便宜。
痛苦的理想主義者
南宋岳飛說過,只要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何愁不能恢復河山?而明末時恰恰是一個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的時代。盧象升不貪財也不怕死,可他偏偏認為文臣武將都應該和他一樣。所以,當他“雖萬千人而吾獨往”時內心的孤獨與痛苦可想而知。
他在給舅舅的信中寫道:“甥以孑然一身,獨處大風波患難之中,萬死一生,為朝廷受任討賊之事。海內競無一人同心應手者,惟見虛談橫議之徒,坐嘯畫諾之輩,望恩修怨,挾忿忌功,胸鮮隙明,喙長三尺,動輒含沙而射,不殺不休?!?/p>
在他多年戎馬生涯中曾多次遭到御史言官的彈劾,對他的作戰(zhàn)方針妄加批駁,而崇禎也每每對他指手畫腳,使得他戰(zhàn)場指揮經常感覺束手束腳。他一味慨嘆無人與他同心協(xié)力剿匪驅虜,卻不想皇帝與朝廷諸公最不放心的卻是他手中的“天雄軍”。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后,向來是將領只管帶兵(訓練),文官才能指揮(戰(zhàn)時指揮)。而盧象升卻訓練指揮一把抓,且他為人吃苦耐勞,與士兵同行軍、同訓練,作戰(zhàn)時比誰都勇猛,如此的將領怎不得士兵的愛戴?可士兵越愛戴他,朝廷就會越嫉恨他,生怕那一天他像袁崇煥那樣“內外勾結、欲圖不軌”。但從他寫給舅舅的書信后面一句話中可以看出,盧象升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若非圣天子明察賢奸,任人不貳,則甥已早斃于刀鋸鼎鑊之下矣?!笨磥硭麑Τ绲澔实凼菆笾畲蟮南M?,所以,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崇禎帶給他的失望也是最大的。
非戰(zhàn)之敗
崇禎11年8月,皇太極命多爾袞、岳托、多鐸率兩路大軍再次侵明,會師于京郊通州。一直做著中興大明夢的崇禎終于被嚇醒了,與同樣被從黨爭、斂財夢中嚇醒的首輔楊嗣昌、兵部尚書陳新甲一起合計起了與后金和議的勾當。從此處也可看出,被盧象升“寄予厚望”的崇禎是多么的外強中干、欺軟怕硬。
此時的盧象升再次臨危授命:宣大總督盧象升督天下兵馬抵抗后金入侵。就在他躊躇滿志準備與后金決戰(zhàn)之際,早已洞悉崇禎從心里懼怕后金強大武力的楊嗣昌串通監(jiān)軍太監(jiān)高起潛一步步剝奪了盧象升手中的兵權。他們認為后金這次仍然會向前幾次一樣,在河北、山東等地大肆劫掠一番后退回關外,只要等到后金軍撤退,他們仍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與大太監(jiān)。不得不說,此二人的政治嗅覺準確無比,后金軍此次入關仍是以劫掠為目的,但誰又能保證下次和下下次他們不是以顛覆明朝廷為目的呢?可要說他們鼠目寸光也不盡然,自崇禎上位以來,內閣首輔與股肱重臣就如走馬燈一樣的換,被裁撤下來的勒令歸鄉(xiāng)就算是好下場了,多少人在詔獄中含冤而死,多少人被砍頭、腰斬甚至凌遲處死?前面不遠的袁崇煥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明朝廷中又不是不僅僅他二人有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于是3萬關寧鐵騎被劃撥到了高起潛的麾下,之后不久,楊嗣昌一紙公文又將盧象升手中僅有的2萬“天雄軍”交給陳新甲統(tǒng)領,只撥給盧象升5000老弱殘兵。不僅如此,楊嗣昌還秘告保定巡撫張其平對盧象升的5000軍隊拒不發(fā)放糧餉。
崇禎朝又一次自毀長城的一幕上演了,盧象升統(tǒng)領5000“勁旅”作為前鋒迎敵,監(jiān)軍太監(jiān)高起潛帥3萬關寧鐵騎在后面50里處“觀敵瞭陣”,并隨時做好逃跑的準備。盧象升曾任大名府道,大名府百姓因其當初全殲山西起義軍而得享了近5年太平時光,這在崇禎年間可是“天大的福氣”。于是,當日晚間,盧象升的軍營中迎來了大名府的百姓代表,他們勸阻盧象升帶領部隊撤退到廣德、順昌一線,再從這些“老根據地”招收士卒,“從者可十萬”。又道“奸臣在內,孤忠見嫉”,言外之意頗有擁其自立的想法。若以明末軍閥割據的態(tài)勢看,這些百姓代表的方法確實可行,但盧象升只是感動的流著眼淚說道:“感父老義。雖然,自予與賊角,經數十百戰(zhàn)未嘗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敵西沖,援師東隔,事由中制,食盡力窮,旦夕死矣,無徒累爾父老為也?!彼簧鷶凳畱?zhàn)未曾敗過,但此時是必敗無疑,所以不愿連累百姓。
12月11日,斷糧已3日的盧象升部在巨鹿旁的蒿水橋與后金軍接觸,之前盧象升數次派出使者請僅距離他50里的高起潛救援,但高起潛拒不出兵。盧象升只好率眾擊敵,5000饑寒交迫的殘卒被數萬后金騎兵圍了3層,多爾袞只是防他突圍,準知他早就做好了戰(zhàn)死沙場的準備!這次作戰(zhàn)盧象升仍然一馬當先,沖入敵陣,但并不朝一個方向沖,而是那里后金軍多朝那里殺。明軍殘卒皆感盧將軍忠義,均舍死忘生的沖殺。于是,明與后金交戰(zhàn)中最詭異的一幕出現(xiàn)了,后金軍的3層包圍圈由于最內層不斷被盧象升部殺得向后逃避,已經與第二層防御圈重疊,明明是只有5000人的明軍殘卒,這些戰(zhàn)力低下的明軍中最低下的戰(zhàn)力,卻差點將幾萬后金軍的第一層包圍圈擊潰! 此戰(zhàn)從早上7點一直殺到下午1點,遠在50里外的高起潛營地都能聽見戰(zhàn)場上傳來的喊殺聲,清軍在死傷近4000人的情況下才最終取得勝利。盧象升身中4箭3刀戰(zhàn)死沙場,他的副官怕敵人摧殘他的尸體,便將他撲在身下,背后中了24箭而亡。
待聽到戰(zhàn)場上的殺聲漸止,高起潛立刻下令撤退,甚至連哨探都不敢派出。戰(zhàn)后,后金軍陸續(xù)撤退,楊嗣昌懷疑盧象升未死,遂派斥候到戰(zhàn)場查看,斥候回報已發(fā)現(xiàn)其尸體,確實已死,楊嗣昌仍懷疑斥候說謊,將其嚴刑拷打了3天,即使快放打死了,這個斥候仍然怒睜雙目斥日:“天道神明,無枉忠臣?!睏钏貌MR象升未死,最好是以下落不明定論,這樣他就可以再治盧象升怯懦畏戰(zhàn)的罪名。盧象升死后,他的妻子與弟弟先后向明朝廷要求撫恤,但由于楊嗣昌當政,一直不予理會。直到其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后,明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南明福王時,追謚忠烈,建祠奉祀。
明朝武穆
由于盧象升戰(zhàn)死時39歲,與岳飛被害時同齡,且這二人均善野戰(zhàn),都是滿懷抱負準備大顯身手時被害(也可說此二人均是痛苦的理想主義者),且均是武藝高強,身先士卒的帶兵將領,岳飛當時是抗金,盧象升是抗后金,都有著共同的敵人,所以后世人常將此二人相提并論??僧斀裰涝里w者比比皆是,知道盧象升的卻極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末的民族英雄首推袁崇煥,其后才是盧象升,而南宋自然只有岳武穆了。 筆者認為,從軍事角度看,袁崇煥對明朝的貢獻不及盧象升。首先,袁崇煥善守城而盧象升善野戰(zhàn),對待后金這種高機動性騎兵部隊,守是守不住的。這從崇禎二年后金繞過寧錦駐防的袁崇煥部直取京師即可看出,雖然袁崇煥在最危急時趕到北京,并阻截住了后金軍的攻勢,但卻被崇禎猜忌,第二年即被處死。從某種角度也可以說袁崇煥的死與他的作戰(zhàn)風格不無關系。而從崇禎11年的這次戰(zhàn)役看,如果盧象升手中握有3萬關寧鐵騎,甚至只有2萬“天雄軍”,后金軍此次入關劫掠恐怕就要鎩羽而歸。其次,袁崇煥性格與崇禎背道而馳,且膽子太大,私斬平遼將軍毛文龍一事即可看出,不僅是崇禎,換做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容忍他如此大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而盧象升的脾氣則要好許多,與他搭檔過一段時間的關寧鐵騎統(tǒng)領祖寬常常帶軍洗劫明朝村莊,殺人冒功的事更是常干。盧象升每次知道后均是單獨找他談話,諄諄告誡,極有耐心。以致于這么一位殺人不眨眼的主兒,竟被他勸得改了不少。此事如換做袁崇煥少不得再次請出尚方寶劍先斬后奏了。與同僚處好關系,在戰(zhàn)場上尤其重要,古時作戰(zhàn)己方將領的救援與協(xié)防一半靠軍令,另一半就要靠個人關系了。如袁崇煥那樣動不動就拿尚方寶劍壓人的將領,真正大戰(zhàn)中,他又敢把自己的后方交給誰呢?
拋開軍事才能不談,憑其明知必死仍能奮勇殺敵的無畏精神;不圖富貴、善待百姓、吃苦耐勞、規(guī)勸同僚的高風亮節(jié),盧象升,這位400年前的明朝將領當之無愧民族英雄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