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典籍記載,古人用硯,材質有幾百種。唐宋以來歷經(jīng)先人的篩選和對比,在眾多材質的制硯中,逐漸形成了四大名硯,其中以端硯為四大名硯之首。
端硯即端溪石硯,產(chǎn)于廣東肇慶的斧柯山。斧柯山下有端溪水,故在此開采的石硯稱為端溪硯。關于端溪石碗最早何時開采,目前流行的觀點是來源于清代計楠和清代黃欽阿的觀點。計楠在《石隱硯談》中談到:“東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秉S欽阿的《端溪硯史匯參》也說:“按隋唐以來,硯多以石,然猶未聞端溪也。觀《東坡集》,所云,則端溪始于武德之世?!蔽涞聻樘聘咦婺晏?,武德元年是公元1618年。如果計氏、黃氏之說成立,則端硯開采始于唐初。
肇慶學院中文系陳大同先生則認為:從清代以來就流傳著的端硯制作始于唐武德的成說并不確切,并推斷出端硯最晚在東晉前期就已面世。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洪先生在《文物》,雜志2004年第4期撰文,經(jīng)過對建國以來各地,出土的唐硯對比,以及對中唐和晚唐詩貝對唐端的歌頌詩文分析,認為:“唐代端硯的數(shù)量是不多的,而且目前所見的端硯多屬晚唐之物”。全洪先生指出:“雖然有唐以降關于端硯的詩文、硯譜眾多,但咀確指出端硯出現(xiàn)年代的僅有清代計楠的《石隱硯談》,稱:‘東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然而在柳公權、米芾、歐陽修、蔡襄、曹照、吳蘭修等人有關硯史、硯譜的書籍中從未見提及,不知計氏何所據(jù)?!稓J定四庫全書·端溪硯譜提要》說‘考端硯始見李賀詩’。這里所指的當系李賀(790-816年)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其詩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之句。此外,李肇(?-約836年前)、劉禹錫(772-842年)、陸龜蒙(?-881年)、皮日休(834-883年)等人也曾為文作詩稱贊端硯。以上幾位文人主要的活動時間都在中唐和晚唐,盛唐以前則從未見諸文字?!比橄壬J為:“由此可以看出李肇《國史補》‘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皆用之’所說的并非盛唐故事。端硯應該是到了晚唐以后才為文人所重,于是出現(xiàn)了李賀‘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劉禹錫‘端州石硯人間重,贈我因知正草玄’,等詩句。在晚唐的中下階層和平良墓里可以見有端硯,從另一側面說明端硯的流行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的?!?/p>
全洪先生的觀點值得商榷。首先從全洪先生對古人的斷代和敘事來看,全洪先生的論點出了一個很大的“硬傷”。全洪先生用中唐李賀和劉禹錫的詩來說明他們在寫晚唐之事,詠晚之歌。中唐之人怎么會有晚唐的敘事?再看李肇的《國史補》。李肇約生于盛唐,卒于中唐。他在《國史補》的序言中寫道:“予自開元至長慶撰《國史補》”??梢姡秶费a》記述的是盛唐和中唐乏事?!秶费a》言道“凡貨賄之物,侈于用者,不可勝紀。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邱白甕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說明在唐長慶(唐中期)之前,端硯已經(jīng)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沒有功名的讀書人到有官職的仕人以及宮廷貴人,都應該在普遍地使用。李肇不可能記述他身后的晚唐之事。
在這里有必要再明確一下對唐代的分期。一般來說。我們習慣以文學史上的分期來概括對唐代的分期。明末的沈騏在《詩體明辨序》中將年限確定為: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先天元年(712)計95年;盛唐,自玄宗開元元年(713)至代宗永泰元年(765)計53年;中唐,自代宗大歷元年(766)至文宗太和九年(835)計70年;晚唐,自文宗開成元年(836)至昭宗天佑三年(906)計71年。后來不少詩評家與文學史家將文宗開成(共5年)與武宗會昌(共6年)共計11年劃人中唐,而以宣宗大中元年(847)作為晚唐的開始。這樣初、盛、中、晚的年限就分別為95年、53年、81年、60年。
全洪先生認為:“此外有一篇據(jù)說是唐代書法家柳公權(778-865年)所寫的《硯論》,其中有云:‘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瘡钠渑判蛑幸部煽闯龆顺幨窃谇嘀莩幒徒{州硯之后出現(xiàn)的?!绷珯嗾f的是
“蓄硯”排序,不是對硯的初產(chǎn)日期的排序,以這個排序定硯的年代,邏輯關系不對。即便是柳公權的排序是對的,又怎么能說明唐端是出現(xiàn)于唐晚期呢?目前還沒有證據(jù)表明青州、絳州之硯產(chǎn)于唐代哪個分期,以此為參照能說明什么?
全洪先生認為:“更加可貴的是有一批石硯出自有明確紀年的墓葬中,為我們判斷端石硯的年代提供了準確的依據(jù)。如河南陜縣劉家渠晚唐開成三年(838年)紫石風字形硯、安徽合肥機務段晚唐開成五年(840年)歙石箕形硯、安徽巢湖環(huán)城公社晚唐會昌二年(842年)伍鈞墓紫石箕形硯、河南偃師電廠晚唐會昌五年(845年)李存墓紫石箕形硯、湖南長沙牛角塘五代后唐長興三年(923年)灰褐色砂石箕形硯。由于大多數(shù)發(fā)掘簡報沒有說明硯材的產(chǎn)地,是否屬于端石尚未能確定,估計其中會有部分是端硯。除少數(shù)簡報未明確分期外,所有出箕形石硯的墓(有紀年或無紀年)基本上都是晚唐的?!比橄壬鷮@段資料的論述就更加難以理解了,“是否屬于端石尚未能確定,估計其中會有部分是端硯”。怎么能用這種模棱兩可的觀點驗證一個結論呢?
其實,此類箕斗形制硯于隋唐之前即已出現(xiàn)。1955年西安郭家灘唐墓出土的箕形陶硯,有東魏武定七年銘文(549年)。宋代米芾《硯史》云:“有如鳳字兩足者,獨此甚多,所謂鳳凰池也,蓋以上并晉制,見于晉人圖畫,世俗呼為風字……今人有收得右軍硯,其制與晉圖畫同……又有收智永硯,頭微圓,又類箕象……”《硯史》又云:“又參政蘇文簡家收唐畫,唐太宗長孫后納諫圖,宮人于瑪瑙盤中托一圓頭鳳池硯,似晉制,頭純直微凸,如書鳳字,左右純斜刊下,不勒痕摺,向頂亦然,不滯墨,其外隨內勢,簡易其后。”宋代李之彥《硯譜》:“會稽有老叟云:‘右軍之后,持一鳳字硯,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減端石?!朴臆娝谜?,石揚休以錢二萬得之?!庇衷鯋痢兑掵P字歙硯詩》:“嘗聞右軍硯,鳳字琢手奢?!笨梢娝卧獣r期的名家就已經(jīng)從前代書畫和傳聞中,看到或聽到了晉代有此類硯式的。
關于唐端的形制,基本上以箕斗形硯式為主,大致可分為早、中唐形制和晚唐形制。全洪先生說:經(jīng)考古正式發(fā)掘出土的唐代端溪石硯為數(shù)不多,而且尚未見有中唐以前的端硯刊布。但是我們從正式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唐代陶硯形制和其他材質的唐硯形制看,對唐端形制的認識可以有個端倪。唐早中期箕斗形硯的硯面無明顯轉折過渡,就是一個弧形內凹的箕斗,硯的邊唇也與硯面為一個斷面的延展(見圖1)。唐晚期箕斗形硯的硯面有了顯著變化,硯面與邊墻出現(xiàn)過渡折角,硯額邊唇也開始出現(xiàn)轉折面(見圖2),有的還在逐漸加大的硯額邊唇上施以紋飾。全洪先生也認為:《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所刊布的初唐至盛唐硯的硯堂(池)與硯額(首)之間都是圓弧形的,不見折勒痕;晚唐——五代——宋硯就出現(xiàn)折勒痕。
全洪先生認為:“據(jù)廣州地區(qū)出土的幾方端硯可以看出,唐代端硯在選料和加工方面都還處于初始階段,形制、裝飾方面都不太講究。主要表現(xiàn)就是偏重于實用而相對忽略觀賞性,尚未見雕刻紋飾的,琢磨隨便。有好幾方除了硯池研磨光滑外,硯邊和硯背鑿痕依然,更沒有經(jīng)過拋光工序。由于沒有精細打磨,使得部分唐端硯乍一看‘石’質重而、‘泥’氣不足,也就是說缺乏宋及明清硯那種端硯特有的細膩、濕潤和嬌嫩的感覺。唐硯外觀的顏色偏于青灰,少數(shù)呈紫紅。選料上也看不到魚腦凍、冰紋、火捺等石品花紋?!?/p>
。
實際上,唐人已開始對石品和雕工有所欣賞。我們知道,所謂“魚腦凍、冰紋”等石品花紋是唐以后先人總結出來的,用后人總結的知識要求前人,多少有失公允。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從唐詩中看到唐時對端硯的石品花紋的大量描寫。我們來看看唐中晚時代著名文學家陸龜蒙(?-公元881年)的詠端硯詩《襲美以紫石硯見贈以詩迎之》:“霞骨堅來玉自愁,琢成飛燕古釵頭。澄沙脆弱聞應伏,青鐵沈埋見亦羞。最稱風亭批碧簡,好將云竇漬寒流。君能把贈閑吟客,遍寫江南物象酬?!薄跋脊菆詠碛褡猿睢闭f的是蕉葉白,“青鐵沈埋見亦羞”談得是天青,“好將云竇漬寒流”講的是浮云凍。李賀更是在《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熱情謳歌端硯之美,詩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瀑沫松麝薰。干膩薄重立腳勻,數(shù)寸光秋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碩何足云?!薄皞騽\抱水含滿唇”寫磨制雕刻石硯,極言工技之精?!鞍禐⑷O弘冷血痕”以春秋戰(zhàn)國的名臣萇弘被殺、血染石成碧的典故來形容端硯石中的火捺和專花?!凹嗎兣ù?,輕漚漂沫松麝薰”寫硯之佳,容易發(fā)墨。此詩通篇寫硯:硯質、硯色、硯型、硯體、硯品、硯德。因此,全洪先生怎么能說“唐代端硯在選料和加工方面都還處于初始階段,形制、裝飾方面都不太講究,主要表現(xiàn)就是偏重于實用而相對忽略觀賞性,尚未見雕刻紋飾的,琢磨隨便”呢?從現(xiàn)有的唐端來看,其造型設計的圓渾、線條彈性與剛性的圓融等等,彰顯出的飽滿與浪漫的氣息。至今仍是日本制硯的最高追求,怎么能說唐端“形制、裝飾方面都不太講究”呢?另,就筆者所藏民間出土的唐端來看,石品有青花、火捺、黃龍、玫瑰紫青花、翡翠斑、翡翠眼等等,相信這些石品實物是唐代詩人歌詠唐端的依據(jù)。再看劉禹錫的《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詩云:“端州石硯人間重,贈我因知正草玄。闕里廟堂空舊物,開方灶下豈天然。玉蜍吐水霞光靜,彩翰搖風絳錦鮮。此日傭工記名姓,因君數(shù)到墨池前。”從詩中看,這方唐秀才所贈的端硯,劉禹錫認為雕工和石質都是精美的,也有很強的觀賞性,絕非粗制濫造之物。到唐代后期,硯形的制作日趨精美。皮日休詠端硯詩句稱:“樣如金蹙小能輕,徽潤將融紫石英。石墨一研為鳳尾,寒泉半勺是龍睛。”可見這時端硯上已雕刻出各種圖形。
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對唐端的研究都是專指“紫端”。
端硯還有一個著名品種——綠端。一般認為綠端石治硯始于北宋。謝明先生在“中國端硯古代史概略”一文中認為:“宋代還有特別值得一
提的‘綠端’,這是宋代記載有種無坑的端硯新品種”。實際上,隨著古代遺存物的不斷“出土”,許多“空白”被填寫,過去許多僅僅依據(jù)典籍的認識被改寫。唐代綠端的出現(xiàn),就是一個例證。從形制上看,唐代早、中、晚期都有綠端(見圖3、4),只是不知是何原因,綠端被典籍冷落。無獨有偶,唐代另一著名石硯虢州石硯也有著相同的命運。謝明先生也說:“除米芾《硯史》外,高似孫之前硯譜硯著均無載綠端,反映宋人對綠端尚未夠重視”。